鄉愁教案
余光中的鄉愁詩廣為流傳,他的鄉愁因別離而生,他的詩中始終飽含著對后土的無限深情。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鄉愁教案。
鄉愁教案一
教材分析:
我講授的《鄉愁》是長春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現代詩歌兩首》中的第二首。
《鄉愁》的作者為臺灣作家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的多年的詩人,他以獨特的視角,用平實的語言,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企盼祖國統一,親人團聚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全詩共四節,以時空的變化為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少小離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來表達對故鄉、對家人的思念;新婚燕爾,離別令人傷感,只有用“一張窄窄的船票”架起鵲橋,使離別變為重逢;后來母親謝世,“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相隔兩個世界。而今,最傷感的“鄉愁”竟是這“一彎淺淺的海峽”,數十年的人為相隔,使“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是一種怎樣刻骨銘心的思念!(本詩寫于1972年,當時的大陸與臺灣幾乎隔絕)
整首詩猶如一支柔美而滿含憂傷的“思鄉曲”,也是一曲為祖國,為親人獻上的深情而美麗的戀歌,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詩歌所創造的意境沉郁而幽遠;運用的語言新奇而樸實;表達的感情強烈而深沉。
學生分析:
我授課的學生是初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生之前對現代詩歌接觸較少,對詩歌的感悟能力及應用能力還沒達到特有的水平。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難點放在了學生的情感熏陶上,而對于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及詩歌的結構和形式等方面的內容不做重點分析。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學習作者用具體形象的事物表現抽象的概念的寫法。
3、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渴望統一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鄉愁》通過新奇而形象的事物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通過詩歌所表達的濃濃的思鄉之愁。
2、激發學生的熱愛祖國,渴望統一的美好愿望。
能力訓練:
1、搜集有關表達思鄉感情的詩、詞、曲或現代散文,體會思鄉愁緒。
2、仿照《鄉愁》詩中比喻的句式,運用相同形式,描寫一種事物,表達一種感情。
教學思路:
1、運用香港、澳門、臺灣相似的歷史背景導入,交代背景,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2、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詩歌,給詩歌劃分停頓,標記重音,把握語調,并配樂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3、介紹作者相關資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及詩作內容。
4、理清詩歌的寫作順序,通過各小節的意象分析,引導學生賞析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5、拓展閱讀于右任的《望大陸》,席慕容的《鄉愁》。進一步體會海外華人渴望祖國統一的熱切希望。
6、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感受,想象一位久居臺灣的游子歸鄉情景,體會作者的思鄉及思國的愁緒,體會海外華人的戀根情緒。
7、仿照詩歌說出或寫出幾句同種形式的詩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談話法
學法設計:
朗讀;聯想、想象;聯系實際各抒己見;對比閱讀;仿寫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多媒體畫面]
導言:
熟悉中國歷史的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領土被瓜分、百姓被欺辱,香港、澳門、臺灣都曾一度淪入他國之手,但中國人憑借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中國在困境中漸漸的強大起來了,香港收復了,澳門回歸了……但還有一個地方至今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那就是——臺灣!正是因為這樣的現狀,使得很多人有家難回、親情難續。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位臺灣作家,走近他的愁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體會感情基調。
2、個讀,指導改正。
3、其他同學讀,進一步體會。
4、聽朗誦帶,齊讀。
三、簡介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泉州,1928年生于南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隨父母遷于上海、重慶等地。 1948年隨父母遷往香港,次年遷赴臺灣定居生活。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聽聽那冷雨》等。
1928年生于南京,幼時異地求學,不能常伴母親身邊
1956年與妻子結婚,兩年后遠赴美國留學
1958年年邁的母親永遠的離開作者
1972年,詩人深感回鄉無望,僅用20分鐘,一揮而就,寫成廣為流傳的《鄉愁》。
四、賞析詩作,體會情感:
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詩人筆下的鄉愁卻顯得觸手可及,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表現出來的?
第一節:
1、郵票與鄉愁之間有什么關系?
2、同學們出門在外想念父母了會怎么辦?
3、通信與現代的通訊工具相比有什么不同?
4、從信件郵寄之慢,體會思母之情。
第二節:
1、隨著歲月的流逝,長大后的作者為事業、為生活所驅遣,奔走他鄉,此時的鄉愁又幻化成了什么?
2、窄窄的船票那頭牽系著誰?
3、此時應是作者與誰的別愁?
第三節:
1、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是可以寄托、排遣的,但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了,是什么永遠隔絕了作者與母親?
2、老師讀,學生想象腦海中出現的畫面?
3、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作者的心情應是什么樣的?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望向墳墓的那一刻,作者會想些什么?
5、有個詞叫“落葉歸根”,還有個詞叫“狐死首丘”,作者母親為大陸人,卻沒能“入故土為安”,客死臺灣,對作者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6、從思母愁到別妻愁,再到喪母愁,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的變化?
第四節:
1、面對與母親的死別已經讓作者痛徹心扉了,但還有什么是比喪母之痛更痛苦,更沉重的?
2、第四節與前三節的愁緒有什么不同?
3、臺灣海峽平均深100米,東西寬190公里,為什么作者用“淺淺的”海峽?
4、“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5、作者借事物抒發自己的情感,是什么寫法?
6、有個詞叫“生離死別”,如果母親的死是死別,而臺灣與大陸卻是活生生被剝離著,另人魂牽夢繞,卻又永遠無法真實的達到,所以說生離比死別更痛苦……
五、知識鏈接:
1、于右任《望大陸》[幻燈片]
于右任(前國民黨元老),1949年到臺灣,妻女在大陸,他在痛苦的煎熬中度過了晚年,至死也沒能見到親人,臨終前寫下了杜鵑啼血般的詩作《望大陸》
2、在臺灣,有著這樣遭遇的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群,他們被稱為“鄉愁詩人”,他們的創作被稱為“鄉愁文學”,例如席慕容《鄉愁》、舒蘭《鄉色酒》,他們是一個時代的寫照,他們是所有民眾的代表……
六、品后再讀,廣泛閱讀,品悟作者情懷
七、現狀展示:
余光中是幸運的,2003年他終于踏上了讓他魂牽夢繞的大陸,試想,他踏上大陸那一刻心情是怎樣的?你能想象一下當時的情形嗎?
正是因為之前的“濃濃愁緒”,才會有之后的“無比激動”,可見——愁之深,情之切![幻燈片放映余光中近幾年回國情形]
八、學生仿寫《鄉愁》
九、總結:
“夢想召見現實”“有希望是幸福”,余光中的返鄉愿望能夠實現,相信不久的將來,海峽兩岸也能夠得以團聚,臺灣這葉扁舟也會像香港、澳門一樣,回到母親的懷抱,這是臺灣民眾的愿望,也是普天下所有華人的心愿,相信,這一天不會太久!
鄉愁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 把握詩中的意象
2 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 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么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導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 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回,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并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 當堂記憶
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么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后,我們試著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布置作業(見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