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古詩原文及翻譯
馬詩古詩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翻譯: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
什么時候才能給它戴上金絡頭,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勛呢?
馬詩古詩全文賞析
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
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得悲涼肅殺,但對于志在報國之士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一種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斗的意思。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乍看是應用賦法,實則啟動后兩句抒情,又具有興義。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小詩的后兩句是說,何時才能受到皇帝的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三、四句借馬以抒情。“金絡腦”是貴重的馬具,象征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這首詩是寫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愿望。這首詩屬于寓言體或比體,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有興,行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做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詞語搭配新奇,“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字句的鍛煉,也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馬詩詩意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馬詩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后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于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后人譽為“詩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