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描寫復(fù)仇的小說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編帶來汪曾祺描寫復(fù)仇的小說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復(fù)仇》原文:
復(fù)仇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
——莊子
一支素燭,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現(xiàn)在看不見蜜。蜜在罐里,他坐在榻上。但他充滿了蜜的感覺,濃,稠。他嗓子里并不泛出酸味。他的胃口很好。他一生沒有嘔吐過幾回。一生,一生該是多久呀?我這是一生了么?沒有關(guān)系,這是個很普通的口頭語。誰都說:“我這一生……”。就像那和尚吧,——和尚一定是常常吃這種野蜂蜜。他的眼睛瞇了瞇,因?yàn)闋T火跳,跳著一堆影子。他笑了一下:他心里對和尚有了一個稱呼,“蜂蜜和尚”。這也難怪,因?yàn)榉涿邸⒑蜕校竺骐[了“一生”兩個字。明天辭行的時候,我當(dāng)真叫他一聲,他會怎么樣呢?和尚倒有了一個稱呼了。我呢?他會稱呼我什么?該不是“寶劍客人”吧(他看到和尚一眼就看到他的劍)。這蜂蜜——他想起來的時候一路聽見蜜蜂叫。是的,有蜜蜂。蜜蜂真不少(叫得一座山都浮動了起來)。現(xiàn)在,殘余的聲音還在他的耳朵里。從這里開始了我今天的晚上,而明天又從這里接連下去。人生真是說不清。他忽然覺得這是秋天,從蜜蜂的聲音里。從聲音里他感到一身輕爽。不錯,普天下此刻寫滿了一個“秋”。他想象和尚去找蜂蜜。一大片山花。和尚站在一片花的前面,實(shí)在是好看極了,和尚摘花。大殿上的銅缽里有花,開得真好,冉冉的,像是從缽里升起一蓬霧。他喜歡這個和尚。
和尚出去了。單舉著一只手,后退了幾步,既不拘禮,又似有情。和尚你一定是自自然然地行了無數(shù)次這樣的禮了。和尚放下蠟燭,說了幾句話,不外是廟宇偏僻,沒有什么可以招待;山高,風(fēng)大氣候涼,早早安息。和尚不說,他也聽見。和尚說了,他可沒有聽。他盡著看這和尚。他起身為禮,和尚飄然而去。雙袖飄飄,像一只大蝴蝶。
他在心里畫不出和尚的樣子。他想和尚如果不是把頭剃光,他該有一頭多好的白發(fā)。一頭亮亮的白發(fā)在他的心里閃耀著。
白發(fā)的和尚呀。
他是想起了他的白了發(fā)的母親。
山里的夜來得真快!日入群動息,真是靜極了。他一路走來,就覺得一片安靜。可是山里和路上迥然不同。他走進(jìn)小山村,小蒙舍里有孩子讀書聲,馬的鈴鐺,連枷敲在豆秸上。小路上的新牛糞發(fā)散著熱氣,白云從草垛邊緩緩移過,一個梳辮子的小姑娘穿著一件銀紅色的衫子……可是原來描寫著靜的,現(xiàn)在全表示著動。他甚至想過自己作一個貨郎來給這個山村添加一點(diǎn)聲音的,這一會可不能在這萬山之間撥浪浪搖他的小鼓。
貨郎的撥浪鼓在小石橋前搖,那是他的家。他知道,他想的是他的母親。而投在母親的線條里著了色的忽然又是他的妹妹。他真愿意有這么一個妹妹,像他在這個山村里剛才見到的。穿著銀紅色的衫子,在門前井邊打水。青石的井欄。井邊一架小紅花。她想摘一朵,聽見母親紡車聲音,覺得該回家了,天不早了,就說:“我明天一早來摘你。你在那兒,我記得!”她可以給旅行人指路:“山上有個廟,廟里和尚好,你可以去借宿。”小姑娘和旅行人都走了,剩下一口井。他們走了一會,井欄上的余滴還丁丁咚咚地落回井里。村邊的大烏柏樹黑黑的。夜開始向它合過來。磨麥子的石碾呼呼的聲音停止在一點(diǎn)上。
想起這個妹妹時,他母親是一頭烏青的頭發(fā)。他多愿意摘一朵紅花給母親戴上。可是他從來沒見過母親戴過一朵花。就是這一朵沒有戴上的花決定了他的命運(yùn)。
母親呀,我沒有看見你的老。
于是他的母親有一副年輕的眉眼而戴了一頭白發(fā)。多少年來這一頭白發(fā)在他心里亮。
他真愿意有那么一個妹妹。
可是他沒有妹妹,他沒有!
他的現(xiàn)在,母親的過去。母親在時間里停留。她還是那樣年輕,就像那個摘花的小姑娘,像他的妹妹。他可是老多了,他的臉上刻了很多歲月。
他在相似的風(fēng)景里做了不同的人物。風(fēng)景不殊,他改變風(fēng)景多少?現(xiàn)在他在山上,在許多山里的一座小廟里,許多小廟里的一個小小的禪房里。
多少日子以來,他向上,又向上;升高,降低一點(diǎn),又升得更高。他爬的山太多了。山越來越高,山頭和山頭擠得越來越緊。路越來越小,也越來越模糊。他仿佛看到自己,一個小小的人,向前傾側(cè)著身體,一步一步,在蒼青赭赤之間的一條微微的白道上走。低頭,又抬頭。看看天,又看看路。路像一條長線,無窮無盡地向前面畫過去。云過來,他在影子里;云過去,他亮了。他的衣裙上沾了蒲公英的絨絮,他帶它們到遠(yuǎn)方去。有時一開眼,一只鷹橫掠過他的視野。山把所有的變化都留在身上,于是顯得亙古不變。他想:山呀,你們走得越來越快,我可是只能一個勁地這樣走。及至走進(jìn)那個村子,他向上一看,決定上山借宿一宵,明天該折回去了。這是一條線的盡頭了,再往前沒有路了。
他闔了一會眼。他幾乎睡著了,幾乎做了一個夢。青苔的氣味,干草的氣味。風(fēng)化的石頭在他的身下酥裂,發(fā)出聲音,且發(fā)出氣味。小草的葉子窸窣彈了一下,蹦出了一個蚱蜢。從很遠(yuǎn)的地方飄來一根鳥毛,近了,更近了,終于為一根枸杞截住。他斷定這是一根黑色的。一塊卵石從山頂上滾下去,滾下去,滾下去,落進(jìn)山下的深潭里。從極低的地方傳來一聲牛鳴。反芻的聲音(牛的下巴磨動,淡紅色的舌頭),升上來,為一陣風(fēng)卷走了。蟲蛀著老楝樹,一片葉子嘗到了苦味,它打了一個寒噤。一個松球裂開了,寒氣伸入了鱗瓣。魚呀,活在多高的水里,你還是不睡?再見,青苔的陰濕;再見,干草的松軟;再見,你硌在胛骨下抵出一塊酸的石頭。老和尚敲磐。現(xiàn)在,旅行人要睡了,放松他的眉頭,散開嘴邊的紋,解開臉上的結(jié),讓肩膊平攤,腿腳舒展。
有關(guān)汪曾祺語錄推薦:
1. 他的盥洗用具就放在這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去洗臉?biāo)⒀溃缓笞聛恚菀煌氩瑁詢蓚€燒餅,看書。一直到中午,起身出去吃午飯。吃了飯,又是一碗茶,直到吃晚飯。晚飯后,又是一碗,直到街上燈火闌珊,才挾著一本很厚的書回宿舍睡覺。
2. 一次在昆明,一位詩人請我下小館子,他要了三個菜:涼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湯。他說:“你不是什么都吃嗎?”從此,我就吃苦瓜了。
3. 不很餓,吃米線;倘要充腹耐饑,吃餌塊或餌絲。……有一家本來是賣甜品的,忽然別出心裁,添賣牛奶餌絲和甜酒餌絲,生意頗好。……昆明甜酒味濃,甜酒餌絲香,醇,甜,糯。據(jù)本省人說:餌塊以騰沖的最好。
4. 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diǎn)、雜一點(diǎn),“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yīng)該這樣。
5. 有一次,菜點(diǎn)齊了,老舍先生又斟酌了一次,認(rèn)為有一個菜不好,不要,亞平同志掏出筆來在這道菜四邊畫了一個方框,又加了一個螺旋形的小尾巴。服務(wù)員接過菜單,端詳了一會,問:“這是什么意思?”亞平真是個老編輯,他把校對符號用到菜單上來了!
6. 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diǎn)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diǎn)似乎和前面幾點(diǎn)不能相提并論,其實(shí)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7. 年年歲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