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案
蘇軾的《題西林壁》辭微意豐內蘊豐瞻,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題西林壁教案。
題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作者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暢游廬山時,書寫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的。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后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贊賞。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設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課內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課前組織學生分組賽詩)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化組合。同時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4、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創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系實際并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這樣理論聯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詩意了然于胸。]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發現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范,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課件出示作業: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可以寫他的詩、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題西林壁教案二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 體會兩首詩表達的異同.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及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1. 板書-----廬山
廬山,我們并不陌生,根據我們以前看到的或學過的有關廬山的文章,說說廬山給你們留下的怎樣的印象?誰來說說?
2.學生匯報.
3.師:是的,廬山不僅水美.霧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書)“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九百多年前,48歲的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當時已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游詩,今天我們學習最后一首------(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4.解釋詩題
齊讀兩遍。
齊讀兩遍,生齊讀.
誰能說說詩題的意思。你對題目中的哪些不理解?(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二.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蘇軾到底寫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
同學們先自己讀讀,然后互相檢查讀音情況.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2)指名讀,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師:這是蘇軾游覽廬山之后,做了五首詩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古詩.
2.展開小組,小組中合作學習古詩。
(1)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師:我們前面也學習了古詩,是如何學習古詩的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習古詩的方法。
(2) 學生匯報。
出示學習方法:(小黑板出示)
a.先自由朗讀古詩。
b.根據注釋理解詩意。先理解單個字的意思.然后在連接起來,說出整句的意思.
c.相互說說詩句的意思,并質疑,解疑。
(3)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教師組中點撥。
3.檢查小組中學生學習效果.
(1)師:剛才,大家學的非常認真,現在,老師想聽聽各個小組的匯報。學了古詩,你們知道了一些什么?
(2)學生自由匯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相機點撥:嶺 峰
畫一畫
(4)練習: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 眺望 ,在近處 觀察 ,在高處 俯視 ,在低處 仰望 ,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此兩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就在這山中.
三.體會意境,悟詩哲理。
師:了解了古詩的意思,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詩句,讀讀意思,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1)師:讀到這,說到這,想到這,作者就在這座山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難道,你們沒有什么質疑的地方嗎?
(2)學生質疑: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交流.討論.匯報。正因為作者在廬山的某個地方,也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廬山的整體樣子。因而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3)學生接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樣的是廬山,只因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現的廬山的樣子就不同。所以,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會有不同的樣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5)學生沉思:(聯系生活實際).
A.觀看車子,就很好的給我們闡述了這一道理。
b.下棋時,不是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就是這一道理。
C.老師想請大家來評價一下你身邊的同學,應該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
(6)小結哲理:
學到這,不難看出,作者借觀廬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生匯報: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地.客觀地.多角度觀察。
齊讀哲理: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地.客觀地.多角度觀察。
四.感情朗讀,背誦.
1.以飽滿的熱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
2.想試著背背嗎?你可以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備的既快又有感情.
3.我們全班來一遍吧!已經會背的同學可以合上書本,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今天,跟以往一樣,本著自己的熱情、順利地完成了語文教研活動。《題西林壁》這是一首簡短易懂的古詩,這是宋朝著名詩人----蘇軾,游覽廬山之后所寫五首游記中的最后一首,蘊涵著哲理。本首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難點是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客觀底、多角度地觀察。
根據古詩以往教學,多讀,多想。本次教學中,我繼續把握古詩要多讀的特點。初讀﹑精讀﹑想象讀﹑有感情讀等, 層層深入,水到渠成。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意,采用了個人讀﹑兩人讀﹑小組讀﹑全班讀。
其次,根據我們這一期學過的有關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以及看到的有關廬山的云霧描寫文章,自然地﹑富有激情地導入古詩。然后采用猜猜地形式讓學生想想古詩寫了些什么內容。想擴大學生的思維,但教學中效果不太理想,只有龍吟云根據作者是游覽廬山而寫的古詩,猜測這是描寫廬山景色的文章。我本意圖是想讓學生發揮想象,可能是描寫有關游記中的小故事,也可能是游記所感等。這樣為寫作打下基礎,學會從各種角度去寫作。
在學生匯報小組學習情況這一環節中,學生敢于說知道了什么?并且運用畫畫的形式相繼點撥了嶺﹑峰的區別,加深學生形象思維,體會作者用字之準確。
體會文中所蘊涵的哲理這是本科教學的難點。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其中佘麗娟同學提出了疑問:作者在廬山之中,怎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反應比較活躍,身在廬山之中,只能看清廬山的一小部分,所以,看不清廬山的整體面目,因而發出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此類推,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全面看問題。詩中的哲理也就顯而易見,美中不足的是,讓學生聯系實際,怎樣看待生活中的問題,獨自沉思學生聯系實際倒是反應不過來。在這里,我覺得應該安排學生互相交流一下,也許效果更好。
總之,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氛圍,以飽滿的熱情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敢說﹑感問,自由暢談,這就是我在課堂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