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膾炙人口、內蘊豐富的千古名篇,被收入進各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桃花源記教案一:《桃花源記》 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于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余,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最大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么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5.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鑒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2. 親歷桃源: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桃源之美。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所見: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環境良好、生活安定)
桃花源記教案二:《桃花源記》名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5.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并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發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范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于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于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云、道:說 乃、遂:于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里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為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四節: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為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里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課堂小結
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2.拓展:欣賞一篇幽默詼諧的《桃花源后記》
陶淵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記》令五陵桃源名聲大噪。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訪。至五陵,見漁人,說因由。漁人便撐船載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門,上有金銅扣環,門上一匾,上書“桃花娛樂園”五個金字。吾甚異之:此乃桃花源乎?忽聞一聲“哈嘍!”大驚,回頭視之,原是一桃花源人。西裝革履,油頭粉面,手提黑提包,執大茶杯。見漁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見了耶!”漁人細審,認出乃上回款待漁人者。那人遂掏出名片與我,上書——
桃花娛樂園副園長 桃花節副主席
地址:人面桃花街1號 手機:1357924680 網址:http://www.wc
于是,便隨桃源人參觀,桃源中人,個個打扮入時。領帶西服為先生,牛仔褲大頭鞋為小姐,披紅戴紫為老太太,可謂:“男女衣著,悉如洋人”;女子之“青絲”如今變為金發,老人的“銀絲”,如今染的漆黑油亮,可謂“黃發垂髫”;男女腰中皆掛大哥大、BP機,鳴聲此起彼伏,可謂“機犬相聞”。
不久,日已高,甚覺腹中饑渴,桃源人便要至其家,已非草舍茅屋,乃朱樓翠閣,上書五大金字“桃源大酒店”。隨后上菜,乃:肥城桃、水蜜桃、金絲桃、獼猴桃、蟠桃、胡桃、扁桃、油桃、楊桃、櫻桃……等二十余種。除此外,另有桃咸菜、桃饃、桃罐頭、桃酒、桃飲料等,漁人自語道:“每菜皆桃,恐不久將生‘扁桃體炎’”。
停數日,辭去,包中裝滿桃源人推銷之桃罐頭等特產,另有紀念章、紀念幣、紀念冊、游覽圖數十種。桃源人將一疊傳單塞于我等,語云:“務必向外人道也!”打開傳單看,上寫“讓世界走向桃源,讓桃源走向世界。”
門庭若市久矣。
桃花源記教案三:《桃花源記》教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最大努力。
看過“桃花源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