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翻譯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回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注釋
(1)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2)從容:悠閑自得。
(3)鯈(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游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鰷。
(4)是:這。
(5)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6)全:完全,確定是。
(7)循其本:從最初的話題說起。循:順著。其,話題。本:最初。
(8)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云者:助詞,用于句末,表停頓,以引起下文。安,怎么,哪里。
(9)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鑒賞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1.雄辯的機鋒。文章寫莊子與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橋梁之上,俯瞰鰷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因而引發聯想,展開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論辯。除了開頭內容用敘述語句略作交代,通篇采用對話形式。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技巧,頂真式地將這場論辯深化。且不說論辯雙方誰是誰非,誰勝誰負,僅兩人不在論辯中所反映出來的敏捷的思維、睿智的辯語、雄辯的機鋒,就令人拍案叫絕,不禁驚嘆兩人的雄辯之才。
2.無窮的韻味。惠子從認知規律上來說,人和魚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魚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樂;莊子則從藝術角度來說,人樂魚亦樂。從認知規律上說,莊子的邏輯推理純屬詭辯。然而,莊子子的詭辯卻并不使人反感,因為莊子完全是以藝術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的。人樂魚亦樂,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謂“移情”,就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魚當然不可能有喜怒哀樂,但莊子把自己在濠梁之上游玩的快樂,移到到嬉游的魚兒身上,更加襯托出莊子的快樂。所以,本篇所寫不但不會使人感到莊子是在狡辯、強詞奪理,反倒使人覺得莊子說得好妙趣橫生,讀后感到韻味無窮。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后代。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墻寺)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莊子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是"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梁,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轱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正是因為它的"無用",這棵樹才逃脫了被砍倒的命運。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即關于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又名《華南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