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摘抄及譯文10篇
蔡侯紙
【原文】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永興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后世法。自古書契(合同、文書等憑證)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設想)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元興是漢和帝的年號),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注釋】
帛:布匹
謂:叫
膚:皮
敝:破
并:都
咸:都
【翻譯】
蔡倫字敬仲,桂陽(蔡倫為東漢桂陽郡耒陽縣人,即今湖南耒陽市)人。永元(漢和帝年號)九年,監督制作秘劍(皇宮專用的劍器)以及各種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書籍大多是用竹簡編成的,那些用來寫字的綢緞布匹叫做紙。綢緞太貴而竹簡太重,都對人來說很不方便。蔡倫于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贊他的才能,從此都采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2)
燕昭王招賢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注釋】
卑:謙卑
愿:心愿
殷富:殷實富強
吊:同”悼”,悼念
問:慰問。
趨:奔赴。
致:招致,引來。
共國:共同治理國家。
湊:聚集,奔赴。
樂佚:安樂舒適。佚,通“逸”
輕戰:不畏懼作戰。
追北:追擊敗北的敵人。
愿:愿望;期望。
卑身:禮賢下士。
殷富:殷實富足。
不能:不能夠。下文的“不能”是“不到、不滿”的意思。
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擔任灑掃的人,也指親近的侍臣。
安事:即“何用”,有什么用。
捐:丟掉,白白扔掉。
期年:一周年。
市:買。
況:何況。
【翻譯】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后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納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愿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后再默思,那么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做,那么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么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尸骨,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那里用得著死馬,而且浪費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數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這樣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禮遇)何況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們又怎么會因為與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并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后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士兵們心情舒暢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 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3)
公而忘私
【原文】
郭子儀初與李光弼俱為安思順牙將,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后子儀代思順為將,光弼恐見誅,乃跪請曰:“死所甘心,但乞貸妻子。”子儀趨堂下,握其手曰:“今國亂主辱,非公不能定,仆豈敢懷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義,即薦之為節度使,遂同破賊,無纖毫猜忌。
【注釋】
郭子儀、李光弼(bi四聲):唐朝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
俱:都。
牙將:副將。
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雖:即使。
誅:誅殺。
但:只。
貸:寬恕。
妻子:妻子和兒女。
趨:快步走。
豈:怎能。
涕:流眼淚。
為:成為
節度使:古代官名,總攬數州軍事
【翻譯】
剛開始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安思順的麾下將領時,二人的(關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談。后來子儀代替思順當上將軍后,光弼害怕被誅殺,于是(對子儀)下跪請罪說:“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過我的妻子和兒女。”子儀走下堂來,握住他的手說:“如今國家動 亂,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儀又怎能心懷私怨呢!”于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對李光弼)用忠義之道加以勉勵,并立即推薦他為節度使,兩人一起攻破亂賊,沒有絲毫猜忌了。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4)
岳飛治軍
【原文】
帝初為飛營第,飛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曰:“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之。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卒有疾,親為調藥。諸將遠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無犯。
善以少擊眾。凡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謀定而后戰,故所向克捷。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飛曰:“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每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竭矣!”好賢禮士,雅歌投壺,恂恂如儒生。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然忠憤激烈,議論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禍。
【注釋】
休舍:休整。
舍,休息。
課:督促。
注坡跳壕:注坡,從山坡上疾馳而下;跳壕,從壕溝低處向上跳。此處均指練兵。
束芻: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重鎧:(穿)很重的鎧甲。
徇:這里是“示眾”的意思。
愿納:愿意(讓士兵)進門。
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軍隊的口號是寧可凍死也不拆房屋取木料烤火,寧可餓死也不搶老百姓的糧食。
遠戍:遠出守衛邊境。
問勞:慰勞。
死事者:為國事而死的人。
頒犒:賞賜犒勞物品。
頒:發下。
犯:占有。
【翻譯】
皇帝當初要為岳飛營造宅第,岳飛推辭說:“敵人還沒有消滅,怎么能安家呢?”有人問岳飛:“天下什么時候可以稱為太平?”岳飛回答說:“當文官不愛錢財專心為民謀利,武官不懼犧牲奮勇為國效力的時候,天下就太平了。”
軍隊每天休整的時候,岳飛都會督促將士爬斜坡,跳戰壕,而且都是穿著沉重的鎧甲練習。士卒凡是有拿百姓的一縷麻來捆扎喂牲口的草料的,立刻處斬示眾。士卒們夜間住宿,百姓愿意開門接納士卒入內,士卒也沒有一個人敢進去,軍隊有口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士兵有的病了,岳飛親自為他調制藥品。手下的諸位將領去遠方征討,岳飛的妻子便慰勞他們的家人,對為國事而死的人,為他痛哭并收養他的孩子。凡是賞賜犒勞物品,岳飛都會平均分給自己的將士,一絲一毫都沒有占有。
岳飛擅長憑借少量的軍隊戰勝多人。但凡有所行動,會召集各位統制,謀劃定奪而后出戰,所以軍隊所向都能戰勝。突然遇到敵人他們也不慌不亂。所以敵人為此說:“撼動山容易,撼動岳家軍很難”。張俊曾問岳飛用兵的方法,岳飛回答說:“仁義、信用、智慧、勇敢、嚴厲,缺一不可。”每次調運軍糧,岳飛一定皺起眉頭憂慮地說:“東南地區的民力快用盡了啊!”岳飛尊重賢能禮遇士人,平時唱唱雅詩,玩玩投壺游戲,謙遜謹慎得像個讀書人。岳飛每次辭謝立功后朝廷給他加官時,一定說:“這是將士們貢獻的力量,我岳飛又有什么功勞呢?”但是岳飛對國事意見激進,談論問題都沒有給人留余地,終于因為這點惹了禍患。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5)
炳燭而學
【原文】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2)師曠:晉國的樂師。因為他是盲音樂師,世稱“師曠”。
(3)欲:想要。
(4)暮:晚,遲。
(5)何:為什么。
(6)炳燭:燃燭照明。炳,<動詞>點燃。
(7)乎:呢。
(8)安有:哪有。
(9)為人臣:做臣子的。
(10)戲:戲弄。
(11)盲臣:師曠是一位盲樂師,故自稱“盲臣”。
(12)安敢:怎敢。
(13)聞:聽說。
(14)少:少年(年輕時)。
(15)好:努力。
(16)陽:陽光。
(17)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
(18)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照明。炳:點燃。
(19)孰與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孰與:與比哪一個…。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20)善哉:說得好啊。善:好。
【翻譯】
晉平公向師曠詢問道:“我年紀七十了,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習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晉平公說:“說得好啊!”
【賞析】
晉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學習,擔心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樂師叫師曠,眼睛失明,但善彈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70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師曠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接過晉平公的“暮”字說道:“暮,何不秉燭乎?”晉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著師曠。師曠便進一步解釋說:“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高興不已,從此開始了晚年的求學路。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6)
縣令捕蝗
【原文】
錢勰為如皋縣令,會歲旱蝗發,而泰興令獨紿群將云:“縣界無蝗。”已而蝗大起。郡將詰之,令辭窮,乃言縣本無蝗,蓋自如皋飛來,乃檄如皋請嚴捕蝗,無使侵鄰境。穆甫得檄,輒書其紙尾報之曰:“蝗蟲本是天災,即非縣令不才。既自敝邑飛去,卻請貴縣押來。”
【注釋】
(1)錢勰(xié):宋朝人,字穆甫。
(2)為:擔任。
(3)如皋(gāo):古地名,今江蘇如皋縣。
(4)會:遇到。
(5)歲:年。
(6)獨:卻。
(7)郡將:郡的長官。
(8)檄:向……發公文。
(9)鄙邑:對自己所在縣的謙稱。
(10)郡將:知府。
(11)令:縣令。
(12)紿:欺騙。
(13)云:說。
(14)已而:不久。
(15)蓋:大概。
(16)詰:責問。
(17)不才:沒有才能。
【翻譯】
錢勰擔任如皋的縣令,恰逢當地爆發蝗蟲引起的旱災,而泰興的縣令卻欺騙郡的長官說:“當地沒有蝗蟲。”不久,蝗蟲成災,郡長官責問,泰興的官縣無言以對,于是說當地的蝗蟲,大概是從如皋飛來的。于是下公文給如皋的官縣要求捕捉蝗蟲,不能讓它危害鄰近的地區。錢勰拿到公文,就在對方公文的末了寫了首詩回復他:“蝗蟲原本是天災,而不是官縣沒有能力。既然是從我的地盤上飛出去的,就請你們將它們押來。”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7)
卞和泣玉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為和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釋】
①選自《韓非子·和氏》
②和氏:相傳名為卞和,春秋時楚國人,和氏璧發現者。璞:含玉的石頭。
③厲王:春秋楚國國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④相:鑒別,鑒定
⑤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鑒別。
⑥誑:讀kuáng。欺騙。
⑦刖:讀yuè古代一種斷腳的刑罰。
⑧薨:讀hōng。古代大臣或諸侯的死。
⑨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⑩文王:名熊貲,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⑾泣:這里指眼淚。
⑿奚:為什么。
⒀題:品評,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⒁貞士:堅貞之士,忠誠正直的人。
⒁理:治理,這里指對璞石進行雕琢。
⒂奉:讀pěng,同“捧”。
⒃夫:讀fú,語氣詞。
【翻譯】
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從楚山中得到一塊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匠鑒別。玉匠一看就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塊璞石獻給了武王。武王又讓玉匠鑒別,玉匠又說:“這只是一塊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而后,武王駕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著那塊璞石,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血也哭了出來。文王聽說了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調查原因,那人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并非因為失去雙腳而感到悲傷,而是痛心世人將寶玉看作石頭,把忠誠的人稱為騙子,這才是我感到悲傷的原因啊!”文王聽到回報,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塊璞石,果然從那塊璞石中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于是命名這塊美玉為“和氏璧”。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8)
乘船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歆輒難之:華歆當即對此事感到困難。
俱:一同、一起。
輒:當即。
幸:幸而,恰巧。
尚:還。
可:肯,愿意。
賊:這里指作亂的人。
舍:丟棄。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起先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考慮了這種情況。
疑,遲疑。
納:接納,接受。
托:請托,請求。
寧:難道。
邪:(yé)通假字。相當于“嗎”,表示疑問。
拯:救助。
華歆:三國魏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人。字子魚
【翻譯】
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難。(途中)一個人想要搭船,華歆當即感到很為難。王朗說:“(船里)恰好還很寬松,為什么不同意?”后來作亂的賊兵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拋棄所攜帶的那個人。華歆說:“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了。既然已經接納他了,難道可以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呢?”(王朗)于是還像當初一樣救助這個人。世人通過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9)
造酒忘米
【原文】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爾法,用二斗水,一兩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注釋】
于:向,從
曲:酒母/酒引,釀酒所用的發酵劑。
歸:回來
而: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
嘗:品嘗。
猶:仍然,還是。
乃:于是
往:前往
誚(qiào):責備。
爾:你。
第:只是,此處為反語。
謂:認為。
循:按照,遵循。
下:狀語做動詞,放下,放進。
及:到了……的時候。
于:在。
何異于是:跟這個人相比有什么區別?
是:這,這件事。
并:連。
本:根本
【翻譯】
一個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請教釀酒的方法。酒家對他說:“一斗的米,加上一兩酒曲,加上二斗的水,三樣相互摻和,釀制七天,就變成酒了。”這個人容易忘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兩酒曲,相互摻和,七天后嘗一嘗,還是與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責備酒家,認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釀酒之法。酒家說:“你只是沒有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這個人說:“我按照你說的做的:用二斗水,一兩酒曲。”酒家問他:“加了米嗎?”他低下頭想了想說:“是我忘記放米了!”
哎!連酒的本質都忘了,想要釀酒卻釀不出酒,卻反而生氣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對。當今世上的不少求學的人,忘記去打基礎,而想著一步登天,結果什么也學不到,跟這個人有什么不同呢。
文言文摘抄及譯文(精選篇10)
熟讀精思
【原文】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注釋】
(1)紛錯:紛繁錯雜。
(2)遽(jù):倉促
(3)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
(4)通塞:暢通和堵塞。
(5)自屈:自動屈服。
(6)詰難:追問,責難
(7)安:穩妥。
(8)奪于公論:被公認的見解所更改。奪,更改,修正。
(9)無以立:不能成立。
(10)大率:大多
(11)徐行卻立:徐行,慢慢走。卻立,退立。
(12)節目:木頭節子,節骨眼,這里指關鍵之處。
(13)姑:姑且,暫且。
(14)正:座正。
(15)詳緩:緩慢安祥。
(16)子:通“仔”,“子細”即“仔細”。
(17)牽強暗記:指不明文章,胡亂理解內容。
(18)誦:讀。
(19)見(xiàn):同“現”,顯現。
(20)急:要緊,急迫。
(21)幾案:書桌。
(22)云:說。
(23)亦:也。
(24)漫浪:扮作有感情朗讀。
(25)曉:懂得
【翻譯】
看書大多數都必須先要熟讀,讓書上的語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緊接著就精心地思考,讓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這樣以后可以有所收獲了。至于那些對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說法紛繁錯雜,就也要虛心靜靜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見中確定誰對誰錯。先假定一種說法自己單獨列為一說,然后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別沒有道理的說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就已經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后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那么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用平靜的心態來觀察發展變化,如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如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書,要把讀書用的桌子整理,讓桌子干凈平穩,將書本整齊地豎放,讓身體坐正,面對書本,緩慢安祥地閱讀字句。仔細從容分條明細地閱讀。要念得字字響亮,每一個字都不要錯讀,不要少讀一個字,不要多讀一個字,不要把字詞顛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亂理解內容,只是要多誦讀幾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記。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如果書讀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釋說明,自已就明白書的大義了。我曾經說,讀書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沒用心,眼就看不仔細,心眼不專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讀,就不會記憶深刻,就算能暫時記下,也不會記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讀了,眼和口難道不會跟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