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全詩原文
山不在(4)高,有仙則名(5)。水不在深,有龍則(6)靈(7)。斯(8)是陋室,惟吾德馨(9)。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10),往來無白丁(11)。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12)之勞形(1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賓語后置句)
【注釋】
(1)作者給自己的居室起的名字,意為簡陋的屋子。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jù)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xiàn)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劉禹錫,字夢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被后人稱做“詩豪”.又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晚年住在洛陽,與白居易唱和較多,時稱“劉白”。
(4)在:在于。
(5)名:出名,有名。
(6)則:就是。
(7)靈:靈異,神奇,也有靈氣的意思。
(8)斯:這。
(9)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10)鴻儒:博學的人。
(11)白丁:平民。這里指沒什么學問的人。
(12)案牘:官府公文。
(13)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譯文】
山的名聲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氣。水的名聲不在于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居住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階,呈現(xiàn)一片碧綠。小草映著門簾,室內(nèi)滿是青蔥。平日里談笑的都是的.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撥弄那位未經(jīng)雕飾的琴,翻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的聽覺雜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楊雄故居一般。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文學賞析
《陋室銘》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銘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它單純、簡練、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詩,充滿了哲理和情韻。
開篇幾句從《世說新語·排調(diào)》“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翻出新意,運用詩歌中常見的比興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興陋室,“有仙則名”、“有龍則靈”則比興陋室之德。“這四句是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頗有哲理詩的精警和含蘊。作者自遠而近,次第寫來,以并列句式造成順流直下的氣勢,隨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覺妙語如珠,勝意迭出。這兩句從《尚書·周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聯(lián)想得來,強調(diào)以德自勵,確為一篇之主旨與警策。寫陋室之陋是為了襯托室中主人之賢,而寫室中主人之賢,正好說明陋室不陋,這是一種相反相成的關系。以下寫室之內(nèi)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離“德”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室內(nèi)外之景,妙在精切地傳出陋室的佳處,以詩的語言表現(xiàn)詩的意境。“痕”、“色”二字,變概念化的“苔”、“草”為可感、可視的具體形象。“上階”、“入簾”,化靜為動,寫出“苔”、“草”的神態(tài),又將外景引入室內(nèi),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機,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綠”一“青”,色彩鮮明,更映襯出陋室的閑雅、清幽與別致。這兩句為敘寫陋室中的人和事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室中人,側(cè)重寫與朋友的交往,借以顯示作者身分的高貴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四句寫室中事,表現(xiàn)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見作者行事不陋。“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見出陋室生活之清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顯出陋室生活之安適。一個超然物外、體靜心閑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寫室中之人心閑體靜,襯托他的勤于修德;而寫他的勤于修德,則揭示陋室不陋、令名遠播的原委。從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單行,后二句駢儷偶對,駢散相間,頗具韻律美。從寫法上看,一二句從正面說,三四句從反面寫,正反結(jié)合,且“可以調(diào)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閱金經(jīng)”與“無案牘之勞形”又形成呼應和對照,頗見文思之巧。
最后引證古人、古跡、古語作結(jié)。把陋室比作諸葛孔明的南陽草廬、揚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則說明自身的志趣與圣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應上文“惟吾德馨”,又隱含君子居住其內(nèi)之意,妙在機趣橫生,不露自炫之跡。上下古今,渾然一體,包含著無限的情興和深長的韻味。
《陋室銘》不足百字,篇幅極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淺水相襯,與諸葛廬、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賢人、今之鴻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廣闊,蘊含深厚,有咫尺藏萬里之勢。
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龍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襯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賢人比喻作者自己。其次,有敘述、描寫,有抒情、議論,有染有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敘述描寫,是染。最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議論,是點,畫龍點睛。點染結(jié)合,融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
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對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齊而又富于變化,文字精練而又清麗,音調(diào)和諧,音節(jié)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