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蘇幕遮》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他自幼好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范仲淹還是秀才時就有輔弼天下的大志,以剛直不阿聞名。后來他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銳意革新。皇祐四年(1052),在趕往潁州上任的途中死去,時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范仲淹的詩、文都很好,他倡導文章“應于風化”,政論文和雜文有古文的遺風,內容豐富,格調剛勁明快。其辭賦也頗多佳作,風格深沉壯闊,一掃唐末五代詞的艷麗詞風。有《范文正公集》,詞有五首流傳后世。
范仲淹《蘇幕遮》【原文】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蘇幕遮》【譯文】
碧云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鋪的大地,蕭瑟秋色連著江中水波,波上寒煙迷漫一片蒼翠。一抹斜陽映照群山,天連著水。綿綿密密的芳草不諳人情,一直鋪到斜陽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片刻安睡。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范仲淹《蘇幕遮》【鑒賞】
這是一首寫游子思人的行役詞,但風格明朗,一反羈旅詞的沉郁。
上片寫景。以“天”、“地”開篇,筆勢縱橫,勾勒出秋天高遠蒼涼、滿地金黃的全景。一“碧”一“黃”,構成對比,色彩感極強。后一句寫水,水接碧空,波上寒煙蒼翠,使人不由得想起王勃“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句子。之后詞人不再分寫,而是將這所有的秋景勾連到一起,天、地、山、水、斜陽、芳草,一切都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還不夠,詞人的視線繼續延伸,一直到遙遠的斜陽、更遠的天邊。“無情”二字,景中已含著凄涼的情愫,此情無邊無際,更讓人生愁。
下片寫情。游子思鄉,魂牽夢繞,這是怎樣深沉而無法割舍的鄉愁啊!“明月樓高休獨倚”寫主人公在深夜里無法入睡,于是獨自起身,登上高樓,但見皓月當空,流光似水。這樣的美景是何等的難得,可此時此地詞人又哪里有心情欣賞!相反,這景色越美越讓人覺得孤單寂寥。最后一句寫主人公借酒消愁反添相思的落寞,筆法新奇,如一個深潭,把前面的句子融在一處,頓生無限凄涼。
這首詞寫景生動鮮活,氣勢開闊,言情清麗纏綿,柔中有剛,實在是羈旅詞中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