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的詩歌鑒賞專題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這首詩氣韻流暢,音調(diào)諧美,景物描寫細膩委婉,耐人尋味。詩中抒情,于惜別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風(fēng)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fù)晴。"水國指蘇州一帶,因這一帶多江河水流而名。這一聯(lián)說,在春風(fēng)乍起的時節(jié),詩人將起程作萬里之行,船停靠在蘇州城外,故友嚴(yán)士元前來送別。二人執(zhí)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國變幻莫測的天氣,忽晴忽陰,忽好忽壞,還不時帶些初春的寒意。
2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全文句句、字字都傾注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憂慮與擔(dān)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馬蹄”的無情反襯出離別者內(nèi)心的有情。
3春草宮懷古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此詩前兩句發(fā)出昔人不可見而春草依舊的感慨;后兩句詩人展開聯(lián)想,轉(zhuǎn)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fā)懷古之情。全詩從芳草春色入筆,以景寫情,結(jié)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進入了一個回環(huán)往復(fù)的奇妙境界之中。
劉長卿的詩歌鑒賞專題(精選篇2)
1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
清川永路何極,落日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悵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
此詩運用舒緩的韻律淡筆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悲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為主,托物寓意。全詩將作者惆悵與孤獨的心情含蓄地貫注到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筆致清婉,其畫面之生動,傳情之深遠,耐人回味,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詩歌藝術(shù)造詣。
2穆陵關(guān)北逢人歸漁陽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
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戰(zhàn)后,耆舊幾家殘。
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
此詩首聯(lián)寫相逢地點和行客去向。“詩人見歸鄉(xiāng)客單身匹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親人團聚。次聯(lián)借山水時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勢,暗示他此行前景,為國家憂傷,替行客擔(dān)心。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fēng)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fēng)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天寒白屋貧”: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劉長卿的詩歌鑒賞專題(精選篇3)
1餞別王十一南游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這是首送別詩,寫與友人離別時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煙水迷蒙的遠方駛?cè)ィ娙诉€在向他灑淚揮手送別。漸漸地,看不見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鳥在飛著,不知它們要飛往何處;遠處只有青山默默地對著詩人。朋友乘坐的船兒沿長江向遠處去了,詩人在斜陽里佇立,想象著友人即將游五湖的情景。就這樣離別了,不知有誰知道詩人對朋友的悠悠相思。詩人借助眼前景物,通過遙望和凝思,來表達離愁別恨,手法新穎,不落俗套。
2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此詩通過描述詩人與裴郎中同時被貶吉州,在兩人分開途中所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又抒發(fā)了詩人對世俗的感嘆。全詩寫景抒情,清新自然。
劉長卿的詩歌鑒賞專題(精選篇4)
1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首聯(lián)寫賈誼三所謫官,落得“萬古”留悲。明寫賈誼,暗寓自身遷謫。頷聯(lián)寫古宅蕭條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氣象。頸聯(lián)寫賈誼見疏,當(dāng)年憑吊屈子。隱約聯(lián)系自己而今賃吊賈誼。尾聯(lián)寫宅前徘徊,暮色更濃,秋色更深,抒發(fā)放逐天涯的哀惋嘆喟。此詩通過對漢代文學(xué)家賈誼不幸遭遇的憑吊和痛惜,抒發(fā)了詩人自己被貶的悲憤與對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情緒。全詩意境悲涼,真摯感人,堪稱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2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枺嗌姜殮w遠。(斜陽 一作:夕陽)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gòu)思精致,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3聽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fēng)寒。(七弦 一作:七絲)
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詩人通過慨嘆古調(diào)受冷遇,不為世人看重,以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遺憾。全詩意境清雅,志趣高潔,語言含蓄,一語雙關(guān),彌漫于字里行間的寂寞情懷感人肺腑。詩題一作《彈琴》,此據(jù)《劉隨州集》。從詩中“靜聽”兩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劉長卿的詩歌鑒賞專題(精選篇5)
1新年作
鄉(xiāng)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fēng)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在唐代,長沙以南地域都很荒涼,潘州一帶的艱苦而可想而知,詩人受冤被貶,從魚肥水美的江南蘇州遷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2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是一般的親朋好友間的送往迎來,而是送僧人歸山。這首詩前兩句以凌云的野鶴形容僧人,貼切有味,理應(yīng)不失孤云野鶴般脫俗的品性;末兩句寫詩人對方外上人的諷喻規(guī)勸,勸上人隱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熱鬧的名勝去沽名釣譽。這首詩語言妙趣橫生,閑散淡遠,構(gòu)思精巧。
3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 尋南溪常道士
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全詩圍繞著題目的“尋”字,逐漸展開。“一路經(jīng)行處,莓苔見履痕”,開始二句就突出一個“尋”字來,順著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尋來。語言淺淡質(zhì)樸,似乎無須贅言:那人跡罕至的清幽山徑,正是常道士出入往來之地,這里沒有人間喧囂,滿路莓苔。履痕屐齒給來訪者帶來希望和猜想:幽人不遠,晤面在即;否則就是其人出晤,相會須費些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