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蘭花賞析經典
一盼。千金換。又笑伴鴟夷,共歸吳苑。離煙恨水,夢杳南天秋晚。比來時、瘦肌更銷,冷薰沁骨悲鄉遠。最傷情、送客咸陽,佩結西風怨。
《瑣窗寒》一名《鎖窗寒》,雙調九十九字。前片十句,四仄韻;后片十句,六仄韻。據近人楊鐵夫《夢窗詞箋釋》中說:“題標‘玉蘭’,實指去姬,詩之比體;上闋映合花,下闋直說人,又詩之興體?!薄皦舸耙簧奘氯??!?/p>
“紺縷”三句,狀玉蘭的葉與花形?!敖C縷”,“紺”,即天青色;“縷”,凡是細長的東西,都可叫縷,如柳縷、煙縷?!敖C縷”即是天青色的玉蘭葉。“汜人”,“汜”,《楚辭·卜居》:“將汜汜若水中之鳧乎。”注:“汜,一作泛?!?,“汜人”,即是浪跡天涯之人。此處是說:天青色的玉蘭葉重重疊疊似美人的云鬢堆砌,玉蘭花白玉般的色澤,又似美人潔白的臉腮。像這樣美麗的花兒,即使是如我這樣一位四處羈游,見多識廣的人也是初次見識的。另據沈亞之《湘中怨》詞:“垂拱中,太學生鄭生乘月步洛陽橋.以橋下有哭聲,見一女子,挾歸與居,號曰‘汜人’。又周密題趙子固《凌波圖》詞“經年汜人重見”。又紀文達詩“無復江中見汜人”。楊鐵夫按:此以玉蘭喻姬,故起即用“紺縷”、“清腮”等字掩映,仍恐未醒,更用“汜人”點晴。此初見鐘情,則當時事實也?!靶U腥”兩句,聞香生感。“蠻腥”,指長于南國的玉蘭的花香?!昂?汀?,喻浪跡四方的人,即詞人自稱。此言玉蘭花的清香撲鼻而來,充斥四周,然而浪跡天涯的“我”聞花香反而觸動起一種感傷的情懷,所謂“感時花濺淚”,就是這種環境與心情的反差。“渺征槎”兩句,借物喻景?!伴丁保衲揪幊傻姆?,這兒引申為船只?!吧蠂保串敃r的南宋都城臨安。此言遠行的船帆,依靠空中高風的幫助逐漸離去。同樣,玉蘭花的清香在這都城中一定會受到人們充分的贊賞。這兩句其實是緊接上句的感慨,暗示自己在這兒是事業坎坷,生活凄涼,而美麗心愛的蘇姬又遠離詞人,去求尋自我發展?!啊踹z芳”三句,缺一字,據上下詞意推測,似為一“想”字,以領起之?!膀}畹”,《離騷》有“余既滋蘭之九畹” 之句, 這里借用其意。“畹”,古代地積單位,王逸《離騷》注:“十二畝曰畹”。此言詞人追想玉蘭花在凋謝之后必將失去它的本來面目,但是返歸屬于《離騷》中的花魂,定將以“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面目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上片賞花有感。
下片由花聯想到人。“一盼”兩句,詞人從眼前的玉蘭想到如花般美貌動人的蘇妾,如果能使她回眸一顧,詞人將不惜輕拋千金。然伊人已離他而去,再求“一盼”,無異幻夢?!坝中Π椤?兩句,回想從前兩人聚首之時?!傍|夷”,是越滅吳之后,范蠡歸隱五湖所取的別號——鴟夷子。“笑伴”者,西施也。這是用范蠡和西施優游吳地故事,比喻自己與蘇妾曾在吳城親密的相處過一段時期?!半x煙”兩句,嘆目前。言現在自己與蘇姬兩人已如煙四散,似水流失,各自東西,惟剩幾多離恨別愁。又如這南國玉蘭,將零落成泥,離去的蘇姬再也不可復求?!氨葋頃r”兩句,見花思人。此言詞人見花傷情,眼前玉蘭花香雖是薰襲骨髓,然而見花卻自然憶及過去共同賞花的蘇姬,今花在姬離,想到那自己的第二故鄉——蘇州,以及還留住在那兒的去姬,當然是越發悲傷,憔悴不堪?!白顐椤眱删?,遙接上片“凄惋”作結。前句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詩意。第二句亦有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及柳永《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兩句的意境。兩句言自己在臨安最為傷情的是隨著秋風的來臨,又要送別親友,這種離愁別恨使他日漸消瘦“衣帶漸寬”?!芭濉?,即身上的腰帶。
據此詞作者憶去姬之意推測,此詞應作于蘇姬離詞人而去之后,而詞人這時尚在臨安。即時在公元1246年(宋理宗淳祐六年),詞人已離吳而往來于臨安、紹興間之時以后。
詩歌蘭花賞析5篇經典
詩歌蘭花賞析經典(精選篇2)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古風·孤蘭生幽園》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之一。此詩蓋謂人有逸才,埋沒于眾,雖當圣明之朝,恐時光易逝,才未見用,而身已衰老,故望有德高望重者提攜。
詩歌蘭花賞析經典(精選篇3)
詞牌名:點絳唇|朝代:清朝|作者:納蘭容若
別樣幽芬,更無濃艷催開處。凌波欲去,且為東風住。
忒煞蕭疏,爭奈秋如許。還留取,冷香半縷,第一湘江雨。
此篇張刻本有副題《題見陽畫蘭》。如是,則此篇即為題畫兼詠物之作。詠物極不易工,其上乘者大都借物以寓性情。這里所詠之風蘭本非富貴之花,它只是生長在深山野壑中的小草而已。但詩人對其情有獨鐘,大加贊美和稱羨。詞中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粘不脫。風蘭之形象綽約可見,而又不無詩人性情的處處流露。既詠物又抒懷抱,顯然頗含騷雅之旨,寓有詩人深摯的情懷,尤其是“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p>
詩歌蘭花賞析經典(精選篇4)
朝代:元朝|作者:倪瓚
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題鄭所南蘭》是元末明初詩人倪瓚為南宋愛國畫家鄭所南畫的墨蘭而題寫的七言絕句。
該詩前兩句用象征手法,感嘆天地間的蘭蕙在肅殺的秋風中化為茅草,或失去生存的故土,影射南宋末期一班士大夫失節,而堅持氣節的志士又孤苦無依。第三句頌揚鄭所南不改初衷,對故國仍舊一往深情。結句用屈原的詩篇,指代所南的蘭畫。詩中贊揚了鄭所南的民族氣節,寄寓了作者的愛國情操。此外,該詩運用象征、寓意、對比、比喻等手法,抒發了詩人愛國之情。
詩歌蘭花賞析經典(精選篇5)
詞牌名:念奴嬌|朝代:明朝|作者:陳子龍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
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闕。
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鴃。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
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
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
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明季愛國志士陳子龍(1608-1647年)字臥子,晚年自號大樽,是著名的詩人與詞人。其詩作以慷慨淋漓、沉雄豪邁傳世?!吧n勁之色與節義相符”(沈雄《古今詞話》)。其詞作成就更大,曾被譚獻譽為明代“第一”(《復堂日記》);但詞的風格卻“風流婉麗”(《古今詞話》)、“綿邈凄惻” (《明詞綜》引王士禎語),以陰柔之美擅場,同其詩陽剛之風迥異其趣。這是由陳子龍的詞學觀所決定的。陳子龍承繼了北宋“詞別是一家”(李清照《詞論》)的觀點,在《三子詩余序》等詞論中推崇“婉約”說,即傳統的“詞體以婉約為正”(徐釚《詞苑叢談》)的主張。不過陳子龍的“婉約”說并非單純復古,繼承中亦有變革,具備了新內容,有時代特點。概言之,陳子龍的“婉約”說主張詞應以流暢的韻律,婉麗自然的語言,構思婉媚的意境,含蓄委婉地抒發真情實感,寄托風騷之旨即愛國之思、復國之志。“婉約”說指導了創作實踐,因此陳子龍有詩莊詞媚之別?,F試舉其名篇《念奴嬌·春雪詠蘭》為例證。詞云:
問天何事,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洛濱江上,尋芳重惜佳節。
這是一首詠物詞。沈起龍認為上乘的詠物詞,“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論詞隨筆》)。此詞足以當之。陳子龍“婉約”說認為填詞首先應考慮“用意”,要有“深刻之思”(王介人詩余序》)。所謂“意”即“風騷之旨,皆本言情”或曰“寫哀而宣志”(《三子詩余序》)。寫于明亡之后的《念奴嬌·春雪詠蘭》正是旨通“風騷”,構思深刻,立意高遠之作。它名為“春雪詠蘭”,實際上寄寓了作者亡國之痛、故國之思與復國之志,抒發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顧璟芳曾評此詞曰:“此大樽之香草美人懷也。”(《陳忠裕全集》附)。 可見,其詞旨繼承了屈原《離騷》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陳子龍“婉約”說重要的美學思想是強調詞境“貴含蓄不盡”(《王介人詩余序》),感情表現要委婉,所謂“幽以婉也”(《幽蘭草詞序》)?!赌钆珛伞ご貉┰佁m》言抗清復國之志,就并不如岳飛《滿江紅》那樣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楚辭美人香草的比興、象征手法,極其“纏綿猗娜”(《三子詩余序》)之致。全詞上片構思了春雪蘭殘、美人不見的意境,象征時局的險惡,飽含亡國的悲憤;下片借描寫昔日美人與蘭草之情懷寄托故國之思,并表示了振奮民族精神,爭取抗清復國勝利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