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詩歌的鑒賞
《送盧主簿》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人主要不是表現送別盧主簿之情,他是熱切地期待著“東巖富松竹,歲慕幸同歸”這個時刻的到來。值得體味的是詩人用了“松竹”一詞。中國古代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篇》)。“松竹”二字包含了詩人自勉自況的意思。這首詩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同的是:對即將離別的友人,詩人不是采用勸誡的口吻,而是勾勒出一個長安東山歲寒而后凋的松竹圖,讓人覺得東山的竹子雖然凋零了,卻是一個值得人留戀、神往的好地方。詩人送別盧主簿,好像并不完全擔憂他的離去,而是寄希望于兩人的并肩前進。所以,他才能把這首詩寫得那么催人向上。這自然是由于詩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所使然。
王勃詩歌的鑒賞(精選篇2)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翻譯/譯文
幽靜的山林中有一條路邊長滿蘭葉的小路,城外的種桃李的園子。
只是沒有人間的清靜,沒有聽到鳥兒的啼叫之聲。
王勃詩歌的鑒賞(精選篇3)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鶴關音信斷,龍門通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這幾句意謂:可寒衣雖然準備妥當,這龍門戍地的道路卻又很長很長,你在天的那一邊,我在天的這一邊,這寒衣怎么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讓它擱在那兒獨自地散發熏烤的香味了。全詩到這里嘎然收束,那不盡的愁思,那遠戍他鄉征人的悲苦,只好留給讀者去玩味,揣摩了。這里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意有盡而情無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詩人對一對“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的人為分離而寄予無限的同情,實際上是作者對唐統治者發動對外擴張的非正義戰爭的譴責與抗爭。不難看出,作者善于吸取《詩經》、《漢樂府》民歌中的精華,但比之表現的感情更為細膩,更能打動讀者的情思。可以想象,作者是和著淚永揮寫這首詩的,不過,他把眼淚灑在詩篇之外罷了。
從詩人記事起,唐王朝就無休止的進行武力征伐。據史書記載,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興兵討伐西突厥,擒沙博羅可汗;公元661年又討伐百濟,滅掉了百濟國,并擊敗了日本的援兵;接著又征高麗,擒高麗王高藏。作者十五歲那年,即上書右相劉祥道,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該文中說:“伏見遼陽求靖,大軍頻進,有識寒心,群黎破膽。……辟地數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常卒……飛芻挽粟, 竭淮海之費 ……圖得而不圖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上劉右相書》)這種反侵略、反擴張的思想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作為詩人,王勃把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當然的。可以說《秋夜長》是詩人作品中反映現實最深刻的詩篇之一。把這首詩放在初唐詩壇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中來分析、來評價,不難看出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說:詩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與盛唐和中唐的現實主義詩篇已相去不遠。在那樣的時代,作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現實社會的佳作,當猶如平地而起的一聲驚雷,使得那些仍醉心于宮詩、艷詩的文人為之一震,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值得寫上一筆的。
王勃詩歌的鑒賞(精選篇4)
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
君王無處所,臺榭若平生。
舞席紛何就,歌梁儼未傾。
西陵松槚冷,誰見綺羅情。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
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銅雀妓二首》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五言律詩組詩作品。在這兩首詩中,詩人描寫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慘命運,對終身被幽禁于深宮的歌妓的不幸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兩首詩以古喻今,針對當時幽深的宮廷生活有感而發,通過生動的形象抒發對歷史事實的評價,借曹事以諷唐,情思愁苦,格調沉郁。
王勃詩歌的鑒賞(精選篇5)
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亭皋分遠望,延想間云涯。
王勃詩歌的鑒賞(精選篇6)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兩首詩都有趣地運用重復的詞語,表現一種回旋反復的美:第一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開頭兩句的第一字與第三字相同。王勃將陸與水相對,這是最普遍持久的對偶之一。在第一首詩中,詩人已經感傷于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于看到離去的朋友。在第二首詩中,王勃運用了一個十分普通的宮廷轉喻來進行巧妙的議論:“誰說甲是真的(事實上甲是真的),因為乙(巧妙的構思)與甲相矛盾。”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