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詩詞賞析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是秦觀借描寫春景春情,集中表現交織在一起的今與昔、政治上的不幸和愛情上的失意,抒發貶謫之痛、飄零之愁的一首詞作。
上片著重寫今日生活情景。首寫眼前景致,“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點明地點、時令,輕輕著筆,樸實自然。緊接著“花影亂,鶯聲碎”二句,細寫春景特色,以“亂”字狀花之紛繁,“碎”字表鶯聲盈耳,用筆尤工,各極其妙,洋溢著對自然的喜愛之情。“飄零”以下四句,忽而由喜轉悲,由春景春情轉寫遠謫索居,形體瘦損,不復有以往對酒當歌之情,轉折有致,詞情哀怨。歇拍“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二句,人情艷情,孤情凄情,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抒發由昔而今的生活之情。換頭直點昔日西池宴集,以“鴆鷺同飛蓋”描寫其盛況。比喻形象,用語簡明,隱含著不能忘懷的情味。“攜手處”以下四句,又由昔而今,由喜而悲,景物依舊,諸友卻已飄泊云散。委婉曲折,纏宛凄側。結尾“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后。“飛紅萬點”是春歸的自然寫照,“愁如海”卻新奇絕妙。這兩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對前途的無望。
此詞在內容上由春景春情引發,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愛情上的失意融為一體,集中抒發了貶徙之痛,飄零之苦。在藝術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嘆,蘊藉含蓄,感人肺腑;以景結情,境界深遠,余味無窮。
新舊黨爭,損害的不只秦觀一人,所以此詞抒發的感情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的,蘇軾、黃庭堅、孔平仲、李之儀等人都有和詞存今,可見對“元祜黨人”震動之大,感觸之深。
詞中所體現的情感極為悲傷,充分體現這位“古之傷心人”(馮煦語)的性格特征。即:當他身處逆境之時.往往不能自拔,無法像蘇軾那樣,善于自我解脫,而是自嘆、自傷,一往而深,直至于死。所以,當他的朋友看到這首詞的時候,即擔心其“不久于世”(后作者逝于五年后)。這也就是作者所謂獨具善感“詞心”的體現。
紹圣元年(1094),宋哲宗親政后起用新黨,包括蘇軾、秦觀在內的一大批“元祜黨人”紛紛被貶。這首詞就是秦觀被貶之后的作品。至于寫作時地,一說是紹圣二年(1095)謫處州(今浙江麗水)時所作;一說是紹圣三年在謫郴州途中作于衡陽。
秦瀛《重編淮海先生年譜節要》,紹圣二年乙亥(1095)少游“在處州……又游府治南園,作《千秋歲》詞。后范成大愛其‘花影鶯聲’之句,即其地建鶯花亭。”但吳曾《能改齋漫錄》及曾敏行《獨醒雜志》都說是作于衡陽,后呈孔毅甫。細考秦觀于紹圣三年由處州被貶再去郴州,他經衡陽時已屆秋冬,這與其擅長精確的描寫特定環境中景物與情思,以及此詞所寫春景春情不合。該詞應當是作于處州,至衡陽后抄錄呈給太守孔毅甫。
秦觀詩詞賞析精選篇2
詞牌名:江城子|朝代:宋朝|作者:秦觀
南來飛燕北歸鴻,偶相逢,慘愁容。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別后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紅,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后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云重。
秦觀和蘇軾這對師生在落難中相會,卻沒有一絲相逢的喜悅。相向無言,愁容滿面,兩鬢蒼蒼。他們或許已經預感到“后會不知何處是”,也許今生無望!所以只有一再勸酒:“小槽春酒滴珠紅,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詞中彌漫著一股凄涼的氣氛。
起句“南來飛燕北歸鴻”,套用古詩句式,作為比興,似乎有點喜,但接下去說:“偶相逢,慘愁容。”可見二人相見之初,即愁容滿面。他們遠謫南荒,歷盡艱辛,自然容顏憔悴,十分愁苦。此刻貶所逐步內徙,雖是好事,但并未帶來歡悅,他們仍有重重顧慮,甚至都自作了挽詞和墓志文,準備一死。“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涵蓋面極廣,從青年時代,一直寫到老年。此時,政治上的無情打擊,已斷送了他們的前途,斷送了他們的青春,所以他們覺得老了,成了“衰翁”。“別后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三句,尤其沉痛。在別后的六年中,二人罪名一再增加,貶所不斷遷徙。這中間,該有多少苦楚,然而作者僅用“無限事,不言中”六字概括,非不言也,是不能也。北宋森嚴的黨禁,于此可見一斑。
詞的下闋,乃寫餞別。當時雷州,地處蠻荒,經濟十分落后,在遷謫中的秦觀能夠備酒為乃師餞行,已屬不易。“小槽春酒滴珠紅”雖然用典,但出語自然,形象逼真,更兼詞人殷勤勸酒,倍覺感人。“莫匆匆,滿金鐘”六字,寫出了當時遷臣所處的環境,一邊有部使者(猶后世的監差)在旁,王命不可延遲,蘇軾要匆匆上路;一邊是秦觀借酒挽留,哪怕是多留一會兒也是好的,師生情誼,何其深永。“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一句用比喻,化用李煜、柳永詞成句,非常恰切,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后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云重”三句,以景結情,蘊含深遠。蘇軾西去廉州,關山遠隔,前途未卜,秦觀不由地擔起心來。此刻他望著煙霧騰騰的江面和重重疊疊的暮云,悵然出神。雖未言情,而無限深情,自寓景中。
此詞作于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與秦觀,北宋詞壇上的兩顆巨星,一為豪放之首,一為婉約之宗。從元豐元年(1078年),三十歲的秦觀訪蘇軾于徐州起,到他五十一歲去世,他們交往了二十一年,其間結下了深厚的師友情誼。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記載:“蘇子瞻于四學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嘗不極口稱善,豈特樂府。”在老師的眼里,秦觀是他最得意的學生。但是他們都是仕途坎坷,由于不斷倍受政敵的打擊,屢遭貶謫,甚至被削去官職看管起來,導致他們晚景凄涼,客死他鄉,不意造化弄人若此。元符三年四月,秦觀被移詔衡州,蘇軾也被獲準內遷,這對飽經磨難的師生希望馬上見面,共話別情。據《蘇詩總案》卷四三載:“四月,得秦觀書。”并表示:“若得及見少游,即大幸也。”六月,師生會于康海。此次相會,秦觀賦《江城子》以記之。
秦觀詩詞賞析精選篇3
詞牌名:畫堂春|朝代:宋朝|作者: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該詞描寫精美的春歸之景,以惜春之懷,發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盡,可謂這首詞的顯著特點。
詞的上片寫春歸之景。從落紅鋪徑、水滿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園花殘、杜鵑啼叫,寫來句句景語、情語。清秀柔美,深美婉約。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再寫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么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作者從所見所聞之春歸的景物寫起,不用重筆,寫“落花”只是“鋪徑”,寫“水”只是“平池”,寫“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寫“杏園”雖用了“憔悴”二字,明寫出春光之遲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著含斂的意致。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但也只是一種“無奈”之情,而并沒有斷腸長恨的呼號,這樣就見出一種纖柔婉麗之美。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桿,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謁金門》:“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緊接著又寫下一句“放花無語對斜暉”,真是神來之筆。因為一般人寫到對花愛賞多只不過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對花的愛賞之情變成了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一種理性之處理了。而從“手捻花枝”,接以“放花無語”,又對“斜暉”,委婉含蓄,哀怨動人,充分體現了少游詞出于心性之本質的纖柔婉約的特點。
秦觀這首詞所寫從“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是如此自然,如此無意,如此不自覺,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內心中一種敏銳深微的感動。當其“捻”著花枝時,其愛花是何等深情,當其“放”卻花枝時,其惜花又是何等無奈。而“放花”之下,乃繼之以“無語”,正是因為此種深微細致的由愛花惜花而引起的內心中的一種幽微的感動,原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而又繼之以“對斜暉”三個字,便更增加了一種傷春無奈之情。“放花無語對斜暉”,七個字中只是極為含蓄地寫了一個“放花無語”的輕微動作,和“對斜暉”的凝立的姿態,卻隱然有一縷極深幽的哀感襲人而來。所以繼之以“此恨誰知”,才會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幽微之深恨。
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么。但從詞人描繪的這幅春歸圖里,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嘆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蘊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蘊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余味。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他落第后心情不快之作春之作。
秦觀詩詞賞析精選篇4
詞牌名:如夢令|朝代:宋朝|作者: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梅花》曲子,聲音宏亮悠揚, 響徹天空,聽者都感到激越、雄渾,春意盎然。人們都說,照這樣吹,這樣吹吠下去,一定會讓人和綠楊都會變得瀟灑清秀。
秦觀詩詞賞析精選篇5
朝代:宋朝|作者:秦觀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連卷雌霓小西樓,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萬妝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纏頭。
第一首表現邢溝附近的水鄉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詩人乘船經過運河,習習涼風,吹來清新空氣,很覺爽快。這時沒有月光,只見滿天星斗。詩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環顧四周,寒星萬顆,映照水中,倍感親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領起,不消點出“秋”字,而題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贊關環境幽寂。邢溝兩岸叢生著菰蒲一類水生植物,在夜色朦朧中,給人以一望無際的感覺。菰蒲深處居然隱藏人家,詩人完全沒有料到,不過,這種藝術處理,只適宜于若明若晴,唯見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換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聯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詩人心中正結著一個菰蒲深處有無藏舟之“地”的“疑”團。忽然幾聲“笑語”,方知岸上還有“人家”,疑團頓時解開。這種情景,很平常,優詩人卻能通過藝術作品把它捕捉下來。宋人曾說此聯是來自白道猷的“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而“更加鍛煉”。詩人們各自寫出了生活中的類似體驗,但秦觀此聯卻顯得更靈動,國而受到黃山谷的稱賞。
在表現手法上,詩人用的是先抑后揚法。通篇不直寫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寫霜氣、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寫菰蒲深處的“笑語聲”,隨即戛然而止。然言雖止而意未盡。這親切的笑語聲是伴隨著夜行人度過迷蒙空寂的秋宵,還是瞬間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卻是更加難耐的寂寞和愁苦。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正面闡述,而是用遮掩來突出,用省略來增添。由于構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第二首描寫家庭生活中的閑適情趣。一二句寫碾茶烹茗、課兒讀書兩件家庭瑣事。月團(茶餅)新碾,花瓷為杯,茶美而器精,說明詩人很通茶道。飲罷呼兒課誦《楚詞》,更見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財氣作為生活必需的腐敗官僚,是大為異趣的。
三四句則突出了靜觀萬物的逸趣閑情。小軒風定,樹梢處于暫時靜止狀態,連一用古葉也不見掉落。這可給了青蟲以好機會,相對吐絲,好不自在。青蟲乃細小生物,吐絲是輕微動作,但詩人卻能仔細進行觀察,他對昆蟲世界的濃厚興趣,對人世紛擾的淡泊情懷,都是可想而知的。詩人迷醉在青蟲吐絲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兒童時代,簡直忘掉了榮辱得失。這種情趣,是眼中唯見財與勢的俗物所無法理解的。這樣,詩人的超逸情懷,無形中便從紙背反透出來。一、二句寫人情,三、四句寫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實則氣氛和諧,情景交融,達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說秦觀“古詩多學三謝,而流麗之中有淡泊”,并舉了此詩,當亦屬于有“三謝余味”之作。全詩語言樸素清新,畫面生動,極富生活氣息,閑雅而有情致。
第三首詩寫雨后彩虹當空的絢麗景象,想象奇特,語氣豪放,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
詩的一、二句狀景,雨過天晴,由于陽光的折射,西天出現長而弧曲的彩虹,變幻多姿,非常美麗,遠遠望去,就像掛在西樓之上,仿佛詩人伸手就可摘下,極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逐”和“追”兩字,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彩虹以活潑甚至頑皮的性格,生動、形象,簡直把彩虹寫活了。此時此景,詩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奮,突發奇想:如果能招來千萬個美人一起歌舞,那該多好。在酒酣時,一定剪下這美麗的彩虹,賞賜給她們。纏頭,指古代舞女繞纏頭上作為妝飾的錦鍛,后來將宴席上賞賜給歌舞者的羅錦之類的禮物稱為纏頭。詩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卻是心情愉快的真實流露。在這里,正面描摹已美不勝收,又引發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憐可愛,錦上添花。其構思巧妙,手法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