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代表作詩賞析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又題"與諸子登峴首"
【注解】:
1、代謝:交替,輪換。
2、勝跡:指上述墮淚碑。
3、魚梁:魚梁洲,其地也在襄陽。
【韻譯】: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
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
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
天寒云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
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評析】:
詩意在吊古感今,開首二句揭題。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人事代謝”;第
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極為粘合;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最后二句
扣實,真有“千里來龍,到此結穴”之妙。
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寫景物,富有形象,充滿激情。語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摯動人。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后,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弊髡叩巧蠉s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有誰沒有感覺到呢?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又有誰沒有感覺到呢?首聯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敖搅魟氽E”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復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边@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李景白)
孟浩然的代表作詩賞析(篇2)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
然后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構
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
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思想著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文:朱麗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拔恼卤咎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孟浩然的代表作詩賞析(篇3)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解】:
1、張丞相:指張九齡。
2、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
4、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
5、濟:渡。
6、端居:安居。
【韻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
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
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
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
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評析】:
這是一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
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
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征開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發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于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
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詩人寫給他的。
前四句是寫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漲,湖水幾乎與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體,分不清彼此,所以稱“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與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樣。水天相接,還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視力造成的錯覺,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與天混而不分,在水與天之間的一段虛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皻庹粼茐魸?”,水面上有蒸發出來的水氣,把虛空包含了,這個水氣也把整個云夢澤都籠罩了。古代的云夢澤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方圓八九百里,這里泛指圍繞著洞庭湖一帶。接著第四句寫洞庭湖波浪的聲勢。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稱洞庭“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 ”,故稱“波撼岳陽城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那兒的岳陽樓是望洞庭湖的勝地。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和湖波的聲勢。
后四句是感懷。“欲濟無舟楫”,《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泵鎸Χ赐ズ蛇^去卻沒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沒有人引薦?!岸司訍u圣明 ”,端居指平居閑處 ,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不做事是可恥的。《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網 ?!蹦┞摫硎究沼辛w魚的感情,希望對方推薦。這首詩的感懷部分,寫得含蓄,不直白求薦。所用典故,與望洞庭湖密切結合,極為自然,而融化無跡。
這首詩僅用四句話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氣勢,寫出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 ,抒懷里又要結合寫景,含蓄不露,雖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寫景上,詩人抓住洞庭湖水勢大的季節,用“八月”來點明,用“湖水平”說明水勢的浩大,開頭樸實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氣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來是“含虛混太清”,湖上的水氣把天和空都包含進去了。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點 ,寫出了它的浩渺的氣勢 。如此還不夠,再加上“氣蒸云夢澤 ”,水氣的蒸騰把江南江北的云夢澤都籠罩了。這樣寫,還沒有寫足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陽城 ”,使人感到波濤的聲勢使岳陽城都受到震動似的,這才把洞庭湖的特點寫足了。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合洞庭湖的描寫,用“欲濟無舟楫 ”來暗示,并說自己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孟浩然的代表作詩賞析(篇4)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注解】:
1、過:拜訪。
2、具:準備。
3、場圃:農家的小院。
4、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韻譯】: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
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
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
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
再一次來品嘗菊花酒好啦!
【評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詩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
雋永。
【簡析】:
這是一幅非常樸實的田園風景畫。誠摯親切的友情,典型農家生活場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爐,可以看出詩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過故人莊》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夸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里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边@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樸。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于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征,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里,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正是由于“故人莊”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谷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于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征。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于桑麻的話語,都仿佛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于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郁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倍旁娞锔噶羧?,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樸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安汇^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孟浩然的代表作詩賞析(篇5)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嘗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注解】:
1、三徑:王莽專權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官回鄉,于院中辟三徑,唯與求仲、羊仲來往。晉陶淵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后多以三徑指退隱家園。
【韻譯】:
我常常愿隱居小丘醉臥林泉,
想回到舊的家園又苦于無錢。
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
我懷念的是東林寺高僧名遠。
長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銷金,
壯志逐年衰退事業與我無緣。
日色已晚陣陣涼風輕輕拂面,
聽到秋蟬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評析】:
此詩或以為崔國輔所作。
這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在長安落第之后寫的,寄給名叫遠的僧人,報告客居逢
秋的苦情,訴說欲隱無處,欲仕非愿,進退兩難之苦。詩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
隱的情緒。詩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開頭寫自己之所欲,但苦于“無資”,想從仕,
又非所愿,于是記懷“東林”“我師”。壯志不能實現,自然就衰頹,于是對涼風、
聞蟬聲,就要“益悲”了。這種不加潤色的白描手法,抒發了內心悲苦,讀來覺得明
朗直爽。
從這首詩的內容看,當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耙磺稹鳖H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所欲發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愿”,是從反面寫“不欲”?!氨蓖痢敝浮扒刂小保嗉淳┏情L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東林懷我師”是虛寫,一個“懷”字,表明了對“我師”的尊敬與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并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愿”以對“懷我師”,對偶相當工穩。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黃金燃桂盡”,表現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題目的“感秋”。涼風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吁無門,怎能不“益悲”呢?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情之難抒,在于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愿”,思“東林”自然“懷我師”;求仕進而不能,遂使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涼風、聞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來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覺得詩人的率真,詩風的明朗。
(李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