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小池》原文注釋與賞析
楊萬里(1127—1206),吉水人。初學“江西詩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誠齋體”特色詩風,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并稱“南宋四大家”。其詩意境鮮明,富有生活氣息。其著作甚豐,相傳有詩兩萬余首,現存詩四千二百余首,是我國古代寫詩最多的作家之一。作者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清醒的政治家,曾直率批評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一生力主抗戰,始終反對屈膝議和。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謫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最后憂憤而死,享年80歲。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注釋】
1.泉眼:泉水的出口。2.惜:愛惜。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4.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5.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的尖端。
《楊萬里·小池》【串譯】
泉眼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上那尖尖的細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楊萬里·小池》【賞讀提示】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三、四兩句中,作者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后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一個“惜”和一個“愛”給了泉水和綠樹以生命。擬人化的手法分別寫出了泉眼是因為珍惜涓涓細流,生怕動作大了把水滴濺出才輕輕地流淌;樹陰更是喜愛潑灑在水面上斑駁陸離的陽光。一個“露”和一個“立”生靈活現地刻畫了小池的勃勃生機,細膩地描繪了作者對景物觀察的細致入微,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
此詩是一首清新的小品,句句是詩,句句如畫。誦讀時的基調是清新、自然的,節奏是輕快的,用聲吐字應該追求一種“細”,追求一種“柔”,追求一種“情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幾個名詞應被賦予生命力,以展示明媚的初夏風光,達到真切感人的效果。
《楊萬里·小池》【推薦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