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及賞析
《五柳先生傳》原文
作者: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五柳先生傳》賞析
古代人物傳記通例,開篇先敘傳主之姓名籍貫。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亦循此例,卻有意同讀者開了一個大玩笑: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傳主生于何時,長于何地,何姓何名,概莫能知,這位五柳先生簡直是天外來客。唯一與傳主身份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只是宅旁有五柳樹而已!
沈約《宋書·隱逸傳》引《五柳先生傳》且評之曰,陶淵明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陶宅之旁廣種柳樹,可視為實錄,此有陶詩為證。《歸園田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擬古》: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然作為一篇自況之文,五柳這一自然景觀僅僅是陶淵明因以為號的觸發(fā)點,卻完全不能解釋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的根本原因。錢鐘書先生于《管錐篇》中指出:豈作自傳而并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于世之賣聲名、夸門第者而破除之爾!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正是針對世俗有感而發(fā),意欲破除此種賣聲名、夸門第之社會風氣。
魏晉時代,門閥制度盛行。曹魏制訂的九品官人法賦予了世家大族政治上的特權。朝廷于州郡設立中正,評定士人之品。中正由世家大族名流充任,同宗士人理所當然獲得高品位。而品位之高下又直接與官職起點之高低掛鉤。于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高爵顯位代代相因,形成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賤族的局面。這種制度,延續(xù)到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代達到鼎盛,以致高門華族,有世及之榮,庶姓族人,無寸進之路(趙翼《二十二史札記》)。終東晉之世,朝廷權力一直掌握在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手中,成為門閥制度高峰期的顯著標志。
上層如此,士流趨鶩。族姓閥閱既成為進入仕途的根本條件,世家士子,視門第作鐵飯碗,郡望作護身符,族譜作通行證,至于德、才二字,則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于是整個社會彌散著一種重門閥輕才德的社會風氣。士人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劉知己《史通·邑里》),以炫耀祖宗榮光、托庇死人余輝為榮,成了一種社會流行病。
對這一世人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陶淵明冷眼觀之十分不滿。世與我而相違(《歸去來兮辭》)這種不趨流俗的個性,注定了陶淵明與門閥之風的不調和。自傳文《五柳先生傳》中,郡望、門第、宗譜一概闕如,看似不合常規(guī),其實是對時風世俗的反撥。自號五柳先生,是對門閥制度的一種揶揄,對世族名士的一種調侃。陶淵明以不知何許人嘲弄了郡望之尊崇,以不詳其姓字嘲弄了門第之高貴,以宅邊五柳樹嘲弄了地位之顯赫,以不慕榮利嘲弄了官爵之矜夸可以說,陶淵明借以自況的五柳先生形象,完全是針對東晉門閥制度的`崇尚自塑的,是陶淵明遺世獨立清高絕俗的個性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五柳先生之名一出,知名晉宋并享譽后世,王、庚、桓、謝四大豪門雖然煊赫一時,而今安在哉!
當然,陶淵明不是天外來客,雖非名門望族,其家族淵源本也可作自我夸飾。其曾祖陶侃為晉大司馬,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親陶敏擔任過中低級官吏而后歸隱。陶淵明在《命子》《贈長沙公》《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等詩文中列舉過這些事實。陶淵明的自述宗譜和士流的自我矜夸是不可相提并論的。陶淵明以辭官歸隱的實際行動表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人格價值,而五柳先生這一稱謂,正明確地表明了詩人與世俗觀念的徹底決裂。
《五柳先生傳》白話譯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為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他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窮經(jīng)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嚴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此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jīng)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因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的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五柳先生傳》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五柳先生傳》閱讀題及答案
1.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著文章。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然貧困,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來了。
2.陶淵明“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呢?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詞按現(xiàn)在的理解帶有貶義,為什么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
因為五柳先生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這與他“不慕榮利”的追求有關,讀書是為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寫道:“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請結合你課內外讀過的陶淵明的詩文的內容,說說“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回歸自然。
6、從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個性情 率真、灑脫的人。
7、從第-一段中找出表現(xiàn)“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條件、志趣愛好的語句。
(1)性格特征: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2)生活條件: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3)志趣愛好:好讀書,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讀書有心得體會時,便沉溺于書中而忘記了飲食。這形象地說明了作者 “好讀書”是真正的喜愛讀書而不是裝模作樣。
9、五柳先生的三大愛好反映出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1)“好讀書”是一種求知的滿足與精神享受,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體現(xiàn)。
(2)飲酒。他飲酒時“造飲輒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達的體現(xiàn)。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娛”,這正是他不慕榮利的體現(xiàn)。這與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鮮明對比,突出他身處污濁社會而保持高風亮節(jié)。
10、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別人虛情客套。這說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jié),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禮節(jié)置之腦后,是一位獨立于世的高風亮節(jié)之人。
11.“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性情?
不為貧賤而憂慮,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表現(xiàn)了作者寧靜淡泊,不慕榮利的性格特點。
12、《飲酒》一詩所表達的志趣與本文有相同之處,請對其中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作簡單賞析。
這兩句形象地描寫出詩人恬淡、閑適、寧靜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句中"悠然""見"用得好,體現(xiàn)出詩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由而平靜的心境。
13.作者說:“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結合本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談談作者所示之“志”?
如:《歸園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表現(xiàn)了作者厭惡官場,厭惡世俗,熱愛田園的生活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