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扶風歌》表現愛國思想和英雄氣概,情調悲壯慷慨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
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窮。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我欲競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劉琨作者簡介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唱(今河北無極縣)人,晉代抵抗北方民族入侵、堅持恢復國土的英雄人物。西晉末年出任并州刺史,募兵抵抗劉淵、劉聰。后又受命都督并、幽、冀三州軍事,為石勒所敗。后與鮮卑合作,逝盟共扶晉室。但因其子劉群背叛受到牽連,被殺害。他的詩今存三首,都是后期所作,表現了愛國思想和英雄氣概,情調悲壯慷慨。
劉琨《扶風歌》題解
永嘉元年(307年),劉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這首詩是劉琨自京城洛陽前往并州治所晉陽途中所作。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已經到了黃河流域,北方到處戰亂。劉琨招募了一千余人的軍隊,離開洛陽輾轉到達晉陽。劉琨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這首詩,充分反映了途中的艱辛情狀和胸間的忠憤,慷慨悲涼。
劉琨《扶風歌》句解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早晨從洛陽的廣莫門出發,夜晚就駐扎在丹水山。左手拉開繁弱名弓,右手揮舞著龍淵寶劍。“廣莫門”,晉都洛陽城北門。漢朝洛陽城北面有二門,一曰谷門,一曰夏門。魏晉之后改谷門為廣莫門。“丹水山”,即丹朱嶺,丹水發源處,在今山西高平縣北。丹水由此東南流入晉城縣界,又南入河南省,經沁陽縣入沁水,是為大丹河。劉琨出任并州刺史,由洛陽出發,丹水為其必經之地。“繁弱”,古良弓名。“龍淵”,古寶劍名。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
回頭凝視著洛陽的宮殿,在上下觀望中,車子飛快地遠去。坐在馬鞍上,我長長地嘆了口氣,眼淚像涌泉一樣地流淌不止。“顧瞻”,回頭看。“飛軒”,奔馳如飛的車。
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
在參天的松樹下拴馬喘息,在高高的山頂上卸鞍歇腳;山頭上悲風呼嘯凄厲,山澗中水流哀鳴凄切。“發鞍”,即卸下馬鞍。“泠泠”,水聲。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揮手向遠去的都城依依告別,喉嚨中哽咽著不能言語;浮云也為我傷悲凝聚不前,歸鳥也為我不安盤旋。“謝”,辭別。“哽咽”,悲泣至于聲氣結塞。“結”,集結。“旋”,盤旋。
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
離家鄉一天比一天遙遠,不知道此去是否能活著回還?獨坐在幽深的叢林中大聲哀嘆,抱著倆膝撕心裂肺悲愴傷感。“慷慨”,指悲歌慷慨。“摧藏”即凄愴,傷心感嘆的樣子。
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
麋鹿在我面前游來蕩去,猿猴在我左右打鬧嬉戲。征途上匱乏的糧餉早已用盡,靠野菜充饑又怎能下咽?“資”,指錢。“薇蕨”,一種野菜,嫩時可以吃。“安可食”,怎么能吃呢?
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窮。
拉緊馬韁命令隨從們啟程,在懸崖絕壁上吟嘯緩解悲情。君子的路歷來就越走越險惡,就連孔子在陳國時也無計可施。“攬轡”,拉住馬韁繩。“徒侶”,指隨從。“吟嘯”,即吟詩。
“微”,衰微。“夫子”,指孔子。《論語·衛靈公》記載,孔子在陳國絕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見孔子:“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還是堅持著;若是小人,一到這時候便無所不為了。”這兩句是說君子之道衰微不行,像孔子那樣的圣人也有窮困的時候。用來比喻自己的困厄。
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從前李陵遠征逾期不能歸朝廷,被擒獲流落在匈奴地。忠信的人反被冤枉治了罪,漢武帝不能理解他的良圖與苦意。“李”,指漢李陵。“騫”與“愆”字通。“愆期”指錯過期限。這里指李陵逾期未歸漢朝。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陵于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率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匈奴用八萬士兵圍擊李陵。由于敵我兵力相差懸殊,李陵戰敗,并終于投降了敵人。漢武帝因此把他全家都殺了。這兩句是說李陵出征匈奴過期沒有回來,流落在匈奴那里了。“忠信”,指李陵,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李陵“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不見明”,不被諒解。這兩句是說忠信反而獲罪,不被漢武帝諒解。當時劉琨領匈奴中郎將,故以李陵自喻,說明自己討伐外族入侵者不見功效,區區孤忠,不見諒于朝廷。
我欲競此曲,此曲悲且長。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我好想結束這歌聲,無奈此曲凄涼而悠長,停下吧!千萬別再唱,唱下去使人更悲傷。
劉琨《扶風歌》評解
這首詩既從側面表現了詩人辭家赴難、身處窮窘、忠憤填膺的完整形象,也真實地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亂世危、朝廷不振、兇荒滿目的現實環境,具有歷史價值。全詩辭旨悲壯,甚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