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詩詞鷓鴣天
李清照的詞中,以愁詞最為顯著,詞里面的滿懷愁緒也是她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詩詞鷓鴣天,希望大家喜歡。
李清照詩詞鷓鴣天篇1:鷓鴣天·桂花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紅 一作:輕)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闌 通:欄)
賞析
這首《鷓鴣天》是一首詠桂詞,風格獨特,頗得宋詩之風,即以議論入詞,托物抒懷。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這十四字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前句重賦“色”,兼及體性;后句重詠懷,突出“香”字。桂有三種,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類為林,間無雜樹。 又秋天開花者為多,其花香味濃郁。“暗淡”、“輕黃”二詞,說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禾農艷嬌媚的顏色取悅于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自有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郁的芳香常飄人間。
以下轉入議論。“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審美觀,她認為品格的美、內的美尤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僅以“色”美取勝的群花一筆蕩開,而推出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大書特書。“自是花中第一流”為第一層議論。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為第二層議論。連清照一生酷愛的梅花“暗淡輕黃體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頗為稱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嘆弗如。接著又從節令上著眼,稱桂花為中秋時節的花中之冠。“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傳說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獨桂花不其列。清照很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給遺漏了,實乃一大遺恨。
這首詞以群花作襯,以梅花作比,展開三層議論,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桂花的由衷贊美。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爾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李清照詩詞鷓鴣天篇2: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賞析
這首詞的感情調子是比較低沉的。社會亂離,客居異地,詞人在詞中寄托了家國之思,有著身世飄零的感遇。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寒日”,是說陽光有些慘淡、冷清。詞中所寫是秋天,并非冬日。太陽慢慢升高了,一點一點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卻給人以冷落蕭索之感。“蕭蕭”,一般用來形容風雨,這里是說陽光給人的感覺,就如同蕭瑟的秋風一樣,有些凄冷。用“蕭蕭”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給深秋的清晨帶來遲暮的氣氛,也為全詞點染了一個色調凄清的背景。“瑣窗”,雕刻有連環圖案的窗子。從它前面的“上”字來看,太陽光照射到窗上,有一個慢慢移動的過程,說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視著,心緒茫然。“瑣”,一作“鎖”。
“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層暗淡的色彩。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經茂盛蒼翠的梧桐樹無言獨立,一枝一葉似乎都凝結著愁怨:它們一定是對夜間的寒霜心有恨意吧。梧桐因天氣轉冷、霜露漸重而開始落葉凋零,但草木無知,本不能恨,詞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其時,清照遭遇國難,流落他鄉,逢秋作客,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不過,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傳達自己的情緒。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酒闌”,即酒意將盡。主人公喝完酒后,再喝上幾杯團茶,那又濃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好。“團茶”即茶餅,宋代有為進貢而特制的龍團、鳳團,印有龍鳳紋,最為名貴。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說明酒飲得很多。主人公并非酒徒,其所以如此,無非是心情苦悶,借酒排遣。從夢中醒來之后,只覺瑞腦散發出的清香,沁人心脾。“瑞腦”,熏香名,又名龍腦,以龍腦木蒸餾而成。至于她做的是什么夢,又因何而斷,這都留給讀者去想象。
這兩句敘寫主人公在寂寞秋日自遣自慰的情狀。“更喜”和“偏宜”兩詞,表面上寫樂,實際上是寫悲。酒飲得多,表明愁重。苦茶雖宜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苦悶,根本不是借酒澆愁、飲茶解醉所能排解。“偏宜”,表面是說香氣宜人,實則是說環境的清冷靜寂,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讓人更加明顯地感覺到熏香的香氣。主人公在燃香獨坐、默然沉思中,似乎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其內心深處,仍是愁云恨霧,揮之不去。這種以閑寫愁的筆法,是很耐人尋味的。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秋天已經過完,白天還是那么長,比起仲宣懷念遠方家鄉,主人公更覺凄涼。夏至以后,白天逐漸變短,到秋盡時,主人公卻覺得白天還是那么長。看似無理,實則有因。終日被思念故土的愁苦所煎熬,自然會產生日長難挨、度日如年的感覺。
“仲宣”一句用了王粲的典故。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少時即以文才見長,是“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之亂時,他避亂荊州,依附劉表,但未被重用。在荊州他寫了《登樓賦》,抒發壯志未酬、懷鄉思歸的抑郁心情。此時,詞人因“靖康之難”、北宋淪亡而背井離鄉,其身世、情懷與仲宣相仿,故借以自況,其思歸不得的幽怨之情似乎還要強烈,因此說“更凄涼”。這一典故的容量是很大的,包含了道不盡的身世之感、亂離之苦。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隨分”,隨便,含有隨遇而安的意思。飄零的命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歸,總不能一直凄涼感傷,被無邊的愁苦壓倒吧。不如端起杯中美酒,隨意痛飲,別辜負了東籬盛開的菊花。“東籬”,種菊花的地方,語出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本來是借酒澆愁,卻又故作達觀;而表面上的達觀,實際隱含著悲愁難遣的家國之思。因此,把酒對菊絕非賞心樂事,而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排遣。這種自寬自慰的說法,看似輕松,實則含怨。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李清照詩詞鷓鴣天,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李清照詩詞鷓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