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詠桐
《憶秦娥·詠桐》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此詞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憶秦娥·詠桐》。
李清照詩詞《憶秦娥·詠桐》原文: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李清照詩詞《憶秦娥·詠桐》譯文:
登臨高高的樓閣,那橫七豎八的山巒、空曠的原野像是籠罩在煙霧之中,透出一點微弱的光亮,很稀薄。微光稀薄,烏鴉飛回巢穴以后,黑夜里聽到傳來的軍中號角。
香火就要熄滅,酒也所剩無幾,這光景令人內心好不悲苦凄切。嚴酷蕭瑟的秋風,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飄落。梧桐落,就是那種不愿見到的、一片衰敗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獨、冷落。
李清照詩詞《憶秦娥·詠桐》創作背景:
這一首的寫作背景與《南歌子》相同,都是悼亡之作。此詞舊本或題作“詠桐”,或將其歸入“梧桐門”。這是只看字畫,不顧內容所造成的誤解。也可以把這種誤解叫做“見物不見人”,因為此處的“梧桐”是作為“人”,也就是趙明誠的象征。在《漱玉詞》中,作者的處境及其丈夫的生存狀態,往往是從“梧桐”意象豐富多變的含義中體現出來。比如趙明誠健在時,她所寫的《念奴嬌》和《聲聲慢》中,分別是“清露”中的“新桐”和“細雨”中的秋桐,均不舍悼亡之意。到了《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一詞中,而云:“梧桐應恨夜來霜”。這仿佛意味著是“夜來霜”在催逼“梧桐”,與此詞所云“西風”的催逼,含義大致相同。
關于此詞的所作之時,有以為作于作者南渡之前,有以為作于作者南渡之后;關于此詞的所作之意,有以為作者悼亡亡夫之詞,有以為作者相思其夫之詞,皆是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
李清照詩詞《憶秦娥·詠桐》鑒賞:
此詞,從“棲鴉歸后”、“情懷惡”、“寂寞”透露出這是作者南渡后的懷人之作。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得陡然,把讀者帶到高高的樓閣之上。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蒙蒙的薄霧籠罩著。“煙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涂在讀者的心上。作者用了兩個“煙光薄”,加深了“亂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后的詞語,恰恰與相接的下一句開頭的詞語相同,這在修辭格中叫“頂針”,在詞中有時這是詞調格律的需要。這與易安《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其中的兩個“陰滿中庭”,兩個“點滴霖霪”,兩個“秦樓月”,兩個“音塵絕”,用法是一樣的。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
“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坦平的原野上飛歸在樹上的巢里過夜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回蕩,尤覺黯然神傷。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上寫黃昏的景象,使畫面產生了流動感。
上片寫女主人在高閣眺望所見。由人及物。
換頭,“斷香殘酒情懷惡”,轉由物及人。寫室內的環境和女主人情懷的惡劣。室內熏爐里的香料已經燒盡,不再續添,仍然沒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了,愁緒依然未減。“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陣陣襲來,梧桐樹的葉子隨之飄落。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慘氣氛。過變由情入景。
結句:“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用兩個“梧桐落”加深了秋天的衰頹的色彩,渲染了凄涼的氣氛,襯托女主人悲愴的心境。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由梧桐葉落,而知天下秋聲。劉熙載《藝概》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派遣一下心中的繾綣離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傷的秋色。江山凄肅,花木飄零,不僅不會消愁,反而會更增悲哀。于是,還要繼續在室內悶坐,形影相吊,一片沉寂。結句由景入情。
下片,寫女主人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
此詞寫景的最大特色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或借景而引其情,興也”。此詞運用了興法。上片的寫景引出換頭的“斷香殘酒情懷惡”之情來。下片的寫景“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引出“寂寞”之情來。此詞上片寫暮天的景色與下片“西風催襯梧桐落”的秋色渾然而成一幅凄清的畫面,構成女主人苦苦相思的背景。吳喬《圍爐詩話》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說的很有道理,當然“樂景寫哀”,“哀景寫樂”應另當別論。此詞的寫景還有一種“索物以托情”的作用,“情附物也”,渲染氛圍,襯托愁情。
此詞運用頂針的修辭格和兩個“又還”,創造并加濃凄涼的哀郁之氣,加強了主題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