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的經典詩詞
一、
年年香粽與龍船, 屈子辭章萬世傳。
可嘆忠貞昭日月, 難逃奸佞一讒言。
二、
握瑜懷瑾貴獨醒, 爭奈良臣遇昏翁。
一自先生含怨去, 年年江上起悲風。
三、
瀾翻布谷唱春光, 細雨瀟瀟鄉路長。
艾草香薰村酒洌, 此時何處不瀟湘。
四、
懷沙赴死已千秋, 水白楓青故國愁。
時下惟知端午樂,誰人解得大夫憂。
2、詩人節抒懷
幾卷詩香化粽香,一腔夙愿付黃粱。
含冤未必終尋死,何不揭竿做闖王。
3、端午感懷(三首)
(一)
艾葉驅邪舉酒卮,吟詩做畫靜觀棋。
香鮮粽子飄飛日,紀念屈原恰此時。
(二)
江南塞北舞龍舟,古曲離騷耳際留。
舉世聞名天下唱,抒情浪漫永承流。
(三)
汨羅江水映長空,閃閃波光似淚蒙。
屈子長眠書壯志,不朽楚辭載冊中。
話端午(七律)
又逢端午綠山川,四溢清新漫九天。
陣陣歌聲頻悅耳,行行律句染香箋。
離騷一曲真情頌,屈子千秋厚德傳。
巨著名篇流雅韻,華章不朽永綿延。
4、七律端午感懷(中華新韻)
淫雨連綿五月天, 中江酌酒悼屈原。
有心角黍托民意, 無睹魚鱉否圣賢。
愿取高潔難忍辱, 寧折鋒銳不容奸。
忠魂千古傳華夏, 代有青鳩造海山。
5、臨江仙端午祭屈原
千載離歌人遠去,沖冠呵壁高陽。
蕙蘭椒桂總芬芳,琳瑯飄逸,特立綺詩行。
情系眾生悲疾苦,魂追日月華章。
莠苗易位路茫茫,曲高人寡,誰肯辨忠良。
6、端午節萬民擁抱亮甲山
黎心思古鑒情專,端午人稠亮甲山。
景仰傳說憑圣地,緬懷祭日吊先賢。
青山難掩忠良恨,碧水無消屈子冤。
銘記國殤思裂土,不堪惡霸欲吞天。
7、七律●端午感懷(新韻)
佩鈴搖響幾千年,楚地悲歌越萬山。
笑看菖蒲依舊在,愛憐屈子不歸還。
無言淚水端陽浸,滿目殤情五月沾。
莫嘆先哲命悲壯,詩懷浪漫蕩舟船。
8、臨江仙·端午情思
雨漫思漣牽舊事,一江南北心同。
離騷天問越時空。懷沙投石去,絕筆喚蒼穹。
千載九歌魂不老,攜來古韻新風。
龍舟漁鼓又相逢。雄黃不問醉,粽味入詩中。
9、河滿子·祭屈原
五岳松濤含雨,汨羅濁浪堆煙。
屈子空懷亡國恨,楚天幽怨魂牽。
望斷凄凄蒲草,更拍無序欄桿。
天問憂愁誰解,離騷墨跡生寒。
艾葉有情孤自落,只余惆悵詩箋。
端午思潮千丈,當歌盛世流年。
10、端午憶
水沛兮汨羅,淚橫兮故國,君何往兮曼曼,哀知誰兮長歌。
楚云兮嵯峨,湘雨兮婆娑,君何歸兮重五,長太息兮蹉跎。
搖復搖兮斑竹柯,綠復綠兮蒲蓀蘿,君已往兮無所顧,吹參差兮思苦多。
擊鼓競舟兮揚波,登阿集艾兮驅魔,君且歸兮瑰魄,舉酌扣弦兮酹彼江渦。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劃龍舟、食粽及掛艾草菖蒲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爭先恐后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餵魚、蝦。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拴五色絲線
五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后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用來驅邪。傳統做法,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總之,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各地習俗多有不同,而對我們來講,三天的小長假也是一個期盼已久的假期,大家在休息的同時也要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你那邊還有哪些慶祝活動,大家一起分享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