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賞析
兩漢:劉向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白話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么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尸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于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注釋
易:交換。
其: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
加惠:給予恩惠。
雖然:即使這樣。雖,即使。然,這樣。
弗:不。
說:通“悅”,高興、愉快。
謂:告訴。
欲:想。
以:用,用作介詞。
秦滅韓亡魏:秦滅韓國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魏國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之:的,助詞。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錯意,置意。錯,通“措”,安放,安置。
請廣于君:意思是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廣,擴充。
逆:違背。
非若是也:不是這樣的。非,不是。是,代詞,指秦王說的情況。
直:只,僅僅。
怫(fú)然:盛怒的樣子。
公:相當于“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呼。
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搶,撞。徒,光著。跣,赤。
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
若:如果。
必:一定。怒:發怒,動詞。
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縞,白絹。素,白綢。
是:這樣,代詞。
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沒有凳椅,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靠在腳跟上。為了向對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離開腳跟,就是長跪。謝,道歉。
諭:明白,懂得。
以:憑借。
存:幸存。
者:的原因。
徒:只。
以:因為
創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安陵國。安陵是附屬于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時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這種情況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堅決斗爭。這篇文章就是這次斗爭的實錄。
唐雎不辱使命一詞多義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4.以君為長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著,動詞)
2.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副詞)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句首發語詞,無意義)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發怒)
2.懷怒未發(怒氣)
使:
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劍而起(連詞,表修飾)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轉折,但是)
3.長跪而謝之(連詞,表修飾)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結構助詞,的)
2.愿終守之(代詞,指代安陵國土)
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長跪而謝之曰(代詞,指唐雎)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者:
1.以君為長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雖然(這樣)
2.秦王怫然怒 (...的樣子)
雖:
1.雖千里不敢易也(假設連詞,即使)
2.雖然,受地于先王(假設連詞,雖然)
于:
1.受地于先王(從)
2.倉鷹擊于殿上(到)
3.請廣于君(給)
與:
1.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2.與臣而將四矣(加)
直:
1.豈直五百里哉(只,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