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杜甫
《望岳》,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東岳泰山。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望岳》
作者: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偉壯觀而聞名于世,為五大名山之一。古時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
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鋸埖恼f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蕩胸:心胸搖蕩。
曾:通“層”,重疊。
滌蕩胸襟
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盒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岳》意思:
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望岳》寫作背景: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于是北游齊魯。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寫泰山的詩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其結句尤其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全詩開闊明朗,情調健康。
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寫于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齊趙時,
此詩被后人刻石為碑立于泰山。
浦評:杜子心胸氣魄,于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望岳》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岳:山高謂之岳,這里特指東岳泰山。不僅寫出了山的雄偉,還抒發了作者的凌云壯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給人以向上的精神動力。
《望岳》鑒賞: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詩分別寫于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把它們并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岱",泰山別名,舊謂泰山居五岳之首,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在今山東省境內;齊國在泰山之北,魯國在泰山之南,后以"齊魯"作為這一地區的代稱.因為是遠望,詩人看不到太多的細節,只見到一片青綠蒼翠,望不到邊,故說"未了".它生動地展現了泰山山脈連綿不斷的形象,同時也有看不盡、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兩句以設問提起,既包含著醞釀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寫出遠泰山雄拔于齊魯大地的英姿,可謂意出高遠.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后五個字時說"已盡泰山",施補華《峴傭說詩》說,這五個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鐘",聚集或集中之意."陰陽",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為陽."割"字用在這里,恰當地描繪了泰山的高峻奇險.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說:"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鐘,矗天而峙,昏曉于此判割,二語奇峭."這兩句詩已經體現出杜甫造語煉字精雕細刻、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云氣生發,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蕩起伏.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劉勰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詩人目睹泰山的壯美而情懷滿腔.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的浩蕩,后一句顯出眼界的空闊."決眥",裂開眼角,形容極目遠望的樣子.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鳥小,遠望所致?還是詩人的神思隨那鳥兒一起飛翔?這兩句在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全詩雖無一個"望"字,但詩人分明不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腳下群山是那樣的渺小!《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時也是這樣的心境吧.結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許,展示了一個青年詩人的雄心和氣概.
評解
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體詩,盡管全詩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對仗,但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定順序演排,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五言古詩".這首詩的結構,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得極好:"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本詩所寫的雖是泰山,卻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之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表現了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眼下雖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終能有所成就,攀越頂峰,全詩風格遒勁峻潔,氣魄雄放,不愧是懷有大志者的詩作,所以《唐宋詩醇》卷九 評價說:"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岳爭雄."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則感嘆:"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