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讀后感400字
《三字經》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蒙學教材久而經典,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三字經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用。
三字經的讀后感一
放寒假后,媽媽說中央十套百家講壇預告寒假將開播由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主講的《三字經》節目,媽媽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國學經典,你先讀讀,等開播后,咱們再一起學。
我讀了一遍后,覺得讀起來雖然瑯瑯上口,還是有一些不太明白。
終于《三字經》開播了,遺憾的是,因為春節串親,有兩講沒聽。聽過的幾講中讓我最感動的有:融四歲能讓梨,雖然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但是經過教授系列的講解,我才覺得真是很值得我去學習,我們平時在家里,吃好的穿好的,從不知禮讓父母和他人,不知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種自私自利的性格比起孔融和黃香真是太慚愧了。還有朱熹寫桃字的故事,朱熹小時候練字,書寫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詩句時,不慎將桃字寫錯,父親看了后寫到:心正則字正,心不正則字不正也。朱熹看后自覺地把桃字重寫了1000遍,正是他這種認真對待錯誤的態度使得朱熹成了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
現在,我已經喜歡上《三字經》了,我希望在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我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讀一讀《三字經》,吸取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精華,讓我們一起努力做祖國的棟梁之材吧!
三字經的讀后感二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知道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梁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助啊!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經》沾邊的事,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盡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現在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的讀后感三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的讀后感四
《三字經》這本書講述了人從生來的本性到兒童再到少年時期父母 師長對他的重要性。讀了這本書我收益很多。
在這本書中,列舉了古時候孟子的母親培育孟子,她特選擇適宜的鄰居相處,但是孟子就是不認真讀書,孟母氣得把織布機上已經織了一半的線剪斷了,以此教育孟子學習就像這織了一半的布被剪斷線半途而廢。孟母真是敬佩。
《三字經》告訴我們年幼時不好好學習,年紀一大把時后悔已經來不及了,一塊玉石不加以琢磨,怎么會成為有用的器具呢?書中還教我們要親近良師益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恭敬兄長這些道理。黃香九歲就能為父親暖席子,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這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對我們終生受益。
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從小就要戒除不良習慣,自覺養成勤勉用功奮發圖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