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里有哪些故事
《三字經》作為我國舊時的一部優秀啟蒙教育讀本,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重要的教育價值,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絡收集整理的三字經故事。
三字經故事
(一)孟母三遷:
孟軻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貧窮,但母親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孟軻就模仿做喪事。孟母很擔心,就搬到集市上,與一家屠夫為鄰,孟軻又模仿起殺牛 羊來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著專心學習禮議。孟軻從小受到教育,最終成為著名思想家。
(二)孟母斷機:
有一天,孟軻讀書厭倦了,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十分生氣,就把梭子折斷,在了地上。孟軻很奇怪,問母親為什么發火。孟母說:“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織,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只有不分 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學業未成就厭倦了,就像折斷的梭子一樣,還能織布嗎?”孟軻聽后恍然大悟,從此學習更用功,終究成為著名思想家。
(三)五子登科:
竇禹鈞是五代后晉人,年輕時人品極差,家里本來已經很有錢,還貪得無厭,盤剝窮人。他妻妾成群卻沒有兒子。一次他做夢,夢見父親對他說,如果再心術不正,上天會懲罰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壞事了,并開始幫助窮人。后來有夢見父親對他說,他將會有五個兒子,還能長壽。果然他生了五個兒子。他記住自己的教訓,對兒子嚴加管教,后來五個兒子,都當了大官,這就是五子登科。
(四)孔融讓梨:
中國人尊敬長輩叫“孝”,尊敬兄長叫“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孔融是東漢末年人,他四歲時,一次有人送來一筐梨,他和幾個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個。有人問:“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說:“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孔融這么小年紀已知道傳統美德。
(五)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并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六)殺妻求將:
戰國軍事家吳起,其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兒,他們住在魯國。不久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有人推薦吳起率兵抵抗,魯穆公因吳妻是齊國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吳知道后,為了功名,居然殺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敗了齊軍。吳雖成名,但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鄙視。
(七)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泛濫,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鯀(gun)去治水,由于方法不當,洪水越來越大,鯀因此被殺。大禹后來接替父親,繼續治水,并吸取父親的教訓,采取疏導法終于制服了洪水。其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歷代人的稱贊。
(八)孫敬懸發: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嗜好讀書。讀書時間長了,免不了會瞌睡。為了不影響讀書,孫敬想了個辦法:他在梁上系根繩子綁住頭發,這樣打瞌睡時一點頭,疼痛就趕走睡魔。最終他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九)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縱橫戰略家,開始時隨鬼谷子學縱橫術,學成后變賣家產四處游說,。幾年后,沒有一官半職,錢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認為他沒本事沒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開始發憤讀書,困了就用錐子刺大腿來提神。最后終于學成,提出了六國聯合對付秦國的合縱術,成了天下名人。
三字經故事精選
(十)臥薪嘗膽:
(十一)孫康映雪:
孫康是晉朝時期的大學學問家,小時家里很窮,連燈油也買不起,但他還是想盡辦法讀書,一個雪夜,他拿著書在月光下讀,由于看不清兩眼發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鏡子,把書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驚喜萬分直到這次讀完。長大后憑著苦讀學到的知識,成了一名大學問家。
(十二)車胤(yin)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非常喜歡讀書,但家里窮得連燈油也買不起,他十分苦惱。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許多飛舞的螢火蟲,頓時有了好主意。他用紗絹作成一個袋子,抓了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的微弱的光來讀書。后來他做了大官,仍堅持勤苦學習。
(十三)蘇洵(xun)發憤: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洵,小時不喜歡讀書,到了27歲仍一事無成。看到許多同齡人都考中了秀才.舉人,才猛然醒悟,下決心迎頭趕上。他以一改往日習慣,抓緊一切時間刻苦學習,學問大展,并帶動兒子都刻苦讀書。后來他同兒子蘇軾.蘇轍一起進京趕考,相繼金榜題名,聲震京城。
(十四)李密掛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學,走到哪里都把書帶在身邊,有一次上街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被宰相楊素看到,楊素見他如此好學,頓生好感。通過交流,楊素發現他有舉一反三的獨到見解,就叫兒子楊玄向他學習,隋朝末年,楊玄起兵反隋,他做軍師。后來為推翻隋煬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十五)梁灝(hao)奪魁:
五代時期的有名才子梁灝,從小喜歡讀書,長大后又博覽群書。他35歲那年,參加了朝廷考試,不料名落孫山,他沒有因此氣餒,更加發憤學習。誰知命運偏偏與他作對,政權換了幾代還是沒考中。宋朝建立后,82歲的他考中了頭等狀元。他的好學不倦,堅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傳誦。
(十六)鐵杵成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老奶奶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他奇怪地問這是干什么,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他不理解,這么大的鐵棒要磨到什么時候?可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深受啟發,從此發憤學習,終于成為天下最著名的詩人。
(十七)鴻門宴:
秦末,劉邦攻下秦都咸陽,其手下告訴項羽說,劉邦有野心,項羽聽后很害怕欲殺劉邦,即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席間指使項莊舞劍要殺劉邦,多虧項伯保護幸免于難,后來在劉邦護衛的斥責下,項羽才放棄殺劉邦的念頭。
(十八)韋編三絕:
孔子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一生都沒有松懈過。那時候還沒有紙,書都是用竹簡作成的,再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孔子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閱竹簡,結實的牛皮繩居然因磨斷而換了三次。可見沒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
(十九)推敲的故事:
賈島是唐朝詩人,寫詩十分認真,被稱為“苦吟詩人”,一次他來了靈感,寫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開始他對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斷地用手做著推敲的動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長官韓愈的轎子。韓愈被他執著的精神所感動,非但不責怪他,他倆還成了好朋友。現在,人們把“推敲”作為學習認真的代名詞。
(二十)范縝論神滅:
范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唯物主義者,南朝時期佛教盛行,全國上下沉迷其中,他對此深惡痛絕,寫了一本“神滅論”的書,對這種社會風氣進行批駁。他認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互相依存的。當時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祿引誘他放棄自己的觀點,他卻不為所動。最后被橫加罪名流放到嶺南,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