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讀后感200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兒童啟蒙教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的讀后感,以供大家閱讀。
三字經的讀后感一
《三字經》里面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有七個兄弟,他排行第六位。四歲時,他就已經懂得謙讓之禮了。有一天,鄰居給他家送來一筐梨,孔融從容地選了一個小梨,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們吃。大人問孔融為什么挑小梨呢?他回答說:“諸兄年長,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輩,年尚幼小,自應取小,‘犯上’不妥。”這個故事被廣為傳頌。這個故事對應的三字經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三字經》讓我在愉悅的閱讀氛圍內汲取知識養料;精彩的內容配以精美的插圖,給我帶來美的視覺享受。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可以激發我的閱讀興趣,還可以豐富我的內心世界,提高我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從而達到啟迪智慧和凈化心靈的作用,愿這本書成為父母教育我的得力助手,成為我成長中的好朋友!
我真誠地希望我能與經典同行,收獲知識,獲取快樂。
三字經的讀后感二
通過導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三字經》。我從《三字經》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知道了很多小故事,認識了很多生字。其中的小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在《三字經》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梯于長,宜先知。”短短的六句話,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己吃最小的,這樣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關愛親人,懂禮貌,講品德,其次才是學好文化,掌握數學和語文知識。只有這樣長大了,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的讀后感三
《三字經》是一部古代的書,它三個字一句,我覺得挺有意思,而且里面還有很多的道理!
讀了幾段后,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它的意思是說:“玉器不打磨就難以成為好玉,人不學習,就不能掌握知識,懂得道理”。這就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另外還有“融四歲,能讓梨 弟于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 孝于親,所當執”等等都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和很深刻的道理。
我要繼續學習《三字經》,學習讓梨的孔融和溫席的黃香,學習他們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的讀后感四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字經》,讓我懂了許多道理,其中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人要從小努力學習,用功讀書。就會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不然到老了一事無成,后悔也來不及。
三字經的讀后感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耳畔繚繞,《三字經》至今仍被人們流傳誦讀。出于好奇,我拾起這本書看了看,想不到,還真得益不小呢!
《三字經》講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告訴我黃香九歲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驅趕蚊子,冬天為父親焐暖被褥,這樣的孝行應該發揚光大。是的,我們要發揚這種孝行,要光大這種孝心,讓其生生不息,永不磨滅。這個如此孝順的黃香,不正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嗎?又如“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孔融四歲時就能把大梨讓給兄長。做弟妹的應該尊重哥哥姐姐,這是從小就應當明白的道理。瞧,如此小小年紀就這般懂事明理,我自愧不如,該好好反省檢點自己呀!再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使我明白唐朝的劉晏剛七歲就能吟詩作文受到皇帝的贊賞,被稱為神童,并授予正字的官職。他年紀雖小,卻身居高位,你們這些讀書的孩子,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舉的古人一樣勤奮好學的呀。與其對照,這些年,我的學業好嗎?不見得。所以,我要向劉晏學習,要勤奮好學,將來能夠有所建樹。
一句句簡練的三字經,仿佛一曲曲歌謠,滋潤著我們心靈花園;那一位位歷代名人,猶如一座座豐碑,激勵著我們奮發向上;那一個個動人故事,好象一盞盞明燈,照亮著我們荊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