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的散文
有關中秋節的散文篇一:中秋的記憶
小時候沒有電,晚上到處漆黑一片,孩子們就盼望著有月亮的日子。每當新月來臨,那便是孩子們的天下了。大家早早吃過晚飯,呼朋喚伴走出家門,到大街上捉迷藏,老鷹抓小雞,指星星過魚兒,玩抬閣、背閣、斗拐……大家玩得樂此不彼,總是被大人們幾次三番的喊叫或生拉硬扯,才戀戀不舍的回家睡覺。
故鄉比較偏僻,那時候人們沒有文化,天文知識懂得很少,對于月食,根本不知道是三球的關系。記得有一年中秋節晚上,拜罷月亮,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皎潔的月光下捉迷藏,突然間感覺月色暗了下來,抬頭一看,天空晴朗朗的,月亮卻少了小半邊,不知誰喊了一聲“天狗吃月亮了——”聽到喊聲,全村人出動了,從家里跑出來,拿著盆盆罐罐,鏟子、勺子,叮叮當當地敲著喊著,一路小跑到村南,爬上一座高坡上,朝著月亮的方向猛敲大喊,那驚天動地的聲音,也許真的把“天狗”震懾了,“天狗”竟然把吞下去的大半個月亮,又一點點地吐出來了!我們看到大大的、包盈盈的、明亮亮的月亮又掛在天空,才心有余悸地跟著大人收兵回營。
那個時代很貧窮,但過中秋節很隆重。中秋節中午,每家都要做上一頓豐盛的午餐。女主人束了圍裙,添旺灶火,把大塊南瓜、土豆、豆莢粉條下到鍋里,一會功夫,各種菜肴沸騰起來,濃郁的菜香隨著縷縷炊煙飄出小院,令過路的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猛抽上幾鼻子:“大嫂,做的好飯吧?好香啊!”大燴菜做好了,女主人到場邊拽籃麥秸,用磚擺個火爐,支上個鐵鏊子,烙一沓油餅,再炒些雞蛋。一家人回來了,一手端了菜碗,一手拿了油餅卷雞蛋,邊吃邊往街上走,大柳樹下找個石臺蹲下,張三李四、麻五趙六圍成一圈,邊吃邊噴套兒,那過節的喜悅和淳樸的鄉情,是當今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
因為晚上要供月亮,下午是女人們蒸糖餅的時間。她們把發好的白面揉成面團,搟成片,把紅糖一層層夾在中間,擰成個麻花邊,中間用小碗扣成一個個圓圓的圖形,再用蓖麻刷在每個圓的中間按成許多小花,然后勻閃閃的撒上一層籽麻,把糖餅打扮的花溜溜的,再上籠蒸。蒸好的月餅白白胖胖,漂漂亮亮。但是無論孩子們口水滴流多長,母親們是不讓孩子動一動的。因為月亮是圣潔的神,供了月亮,人才能吃。
孩子們盼望著,盼望著,天終于漸漸黑了下來,月亮露出銅盤似的大臉,月中玉兔隱約可見,女主人就忙著把蒸好的糖餅、買來的月餅,還有樹上摘的石榴、蘋果、梨,整齊地擺放在大條板里,放在月亮能看得見的地方,放上一把響亮的百頭小炮,孩子們昂著頭,仔細揪著月亮,似乎看見玉兔的嘴還在蠕動呢!拜完月亮,女主人留出走親戚用的禮品——十六上午孩子們都去姥姥家換糖餅、送月餅,當然,姑姑家也來我們家換糖餅送月餅,這一來一去,濃濃的親情就融匯于月餅之中了——也因此只能把剩下的分給孩子們吃。我家姑姑多,分到最后所剩無幾,母親便把剩下的月餅,你半塊我半塊地分給我們兄妹。我們舍不得吃,拿著月餅用牙齒一點點刮,一點點地嚼,月餅里邊的紅綠絲,黑桃仁,花生仁,冰糖等,讓我們大飽口福,我往往留一小塊藏起來,不讓哥哥看見,第二天再慢慢吃。
我初中畢業那年回村參加勞動,那時正處在生產隊大集體政治掛帥的熱潮中,白天干一天農活,農忙季節,只要有月色就義務加班,用架子車往地里拉糞,澆地,拉犁,全然不覺累。記得那年八月十六晚上,玉兔東升,金風送爽,我們二十多名青壯勞力,去地里加班拉犁。老隊長讓狗子喊著號子,大家一起“拉喲、拉喲”的助威,氣氛熱烈而奔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忘記了疲勞,好大一塊地,功夫不大就拉完了。回家的路上,大小伙子、年輕媳婦,打情罵俏的,說說笑笑的亂作一團,把靜謐的夜空鬧得沸沸揚揚。
回到村口,老隊長讓大家到路邊的粉坊歇歇腳,嘗嘗今年秋天生產隊漏的第一鍋皮渣。這出其不意的喜訊,使大家格外驚喜。粉坊里幾位粉匠,早把大盆的皮渣整齊地擺放在架板上,等待大家回來。見大家進來,粉匠用瓜刀把皮渣一塊塊割下來,盛到碗里,大家不謙讓,不拘束,一你碗,我一碗,大快朵頤,痛快之極。老隊長看著大家,飽經風霜的臉上泛起微笑:“受了苦,大碗捂。慢慢兒吃,別噎著啊!”
回到家就很晚了,我推開虛掩的家門,窗戶里昏暗的燈光下映出母親防線的剪影,烤紅薯的噴香從窗花縫里涌出,我知道,母親考好了紅薯,在等待著我加班回來呢……
我走出故鄉四十多年了,生活也富得流油了,再好的飯菜也吃不出滋味了,住在高樓林立如同天井的的城市,看月落月升也成奢侈品了。每當中秋,怎不懷念兒時的歡樂,懷念青春時代的狂熱,懷念牽腸掛肚的親情和難以割舍的鄉情?
有關中秋節的散文篇二:中秋隨筆
窗臺上散布著月光透過樹枝的殘暉,雖然有些斑駁,但是很亮、很干凈,我情不自禁的想看清月亮的樣子,抬頭之后才發現視線里全是交錯的樹影,我索性披上衣服,走出了屋子。
已經是凌晨,馬路上沒有行人,在這個城市,中秋的夜晚本來應該很涼了,只是今晚沒有起風,也就不覺得冷。此時,沒有了樹枝的遮蓋,皎潔的月光肆無忌憚的投照在我身上,讓我有種沐浴的感覺,身邊的路燈在明亮的月光下也變得有些暗淡了,我凝望著渾圓的月亮,從那抹銀光里,我看出了一點家的影子,可能漂泊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吧,眼睛忽然有些發澀,我不得不收回目光,低下頭后卻發現,腳下是那分外清晰的孤影。
我踩著自己的影子,開始漫無目的的行走。
一個人的中秋總會記起往年一些中秋的事情來,對親人的思念里大多都是懷念,通常也是以懷念來寄托思念,可是我很努力的搜尋記憶,卻發現腦中混沌不堪,甚至不記得有多少年沒有和家人一起共度中秋了,在這個本應舉家團聚的日子里,我不知道應該拿什么來寄托我對親人的思念,盡管我心里面滿是父親日趨佝僂的背影和母親漸漸滄桑的皺紋……
慶幸的是,外婆的面容在我的腦海里慢慢清晰起來,我的中秋記憶似乎一直停留在與外婆一起度過的童年時代。雖然有些模糊,但總還記得,外婆在過節的時候,會提前準備很多我愛吃的零食和水果,并且一改平時放任我玩耍的態度,整天都陪在我身邊,寸步不離,可能是父母不在身邊,她怕我會感到孤單吧。等到了晚上,外婆就會和我邊吃月餅,邊看月亮,還會跟我講一些外公在世時,媽媽小時候的事情,我也是那時從外婆口中知道,媽媽14歲就開始分擔養家的責任了。那些年,因為有外婆無微不至的呵護,所以我從未感到孤單。我想,外婆就是我心中的那一輪明月。
在離開外婆以后的中秋節里,我都會在屋頂上,一個人靜靜的看著月亮,懷念著與外婆一起的生活。
因為我出生在80年代中期一個瀕臨倒閉的工廠,而且又是獨子,父母千方百計的想讓我過上舒適的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南下打工。數十載的奔波與漂泊,數十載的思念與牽掛,歲月蝕刻了他們的身體與面容,我想,他們應該是把對我的愛化作了在外漂泊的動力吧,數年如一日的艱辛為我鋪就的成長中舒適的人生軌道,可他們卻已經耗費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現在時過境遷,我工作了,能夠養活自己了,可是還不能完全擔負起家的責任,于是,愧疚之心開始折磨我了。
今天上午和父母通過了電話,母親說了很多牽掛的話,讓我過年的時候無論如何要回去,還叮囑我一定要帶女朋友回家,說是想看看兒媳婦了;父親還是重復著那句跟我說了很多年的話“一個人在外面,要注意安全,不要惹事生非”,聽著他們漸趨蒼老的聲音,我哽咽著的一句話始終沒能說出口:“我該拿什么來報答你們,我的父親母親。”
我忽然感覺到一束強烈的光線照射在身上,原來不知不覺已經走到了街口,右邊一處還未建好的樓房頂上亮著一盞很大的探照燈,自己正走到了燈光的焦點處,燈光伴著很濃烈的水泥味撲面而來,讓人反胃,我停下了行走的腳步,思緒也伴著腳步暫時停頓下來,背后的月光毫不吝嗇的充滿著整個夜空,只是同時在探照燈的照射下,我的影子已經被沖得很淡了,那明亮干凈的氣息也已經被濃烈的水泥味代替,我趕緊轉身往回走,想快點逃離這個被鋼筋水泥味充斥的地方,直到影子又漸漸清晰起來,空氣中沒了刺鼻的氣味,我才停下腳步。冰冷的鋼筋水泥和明亮干凈的月光實在是很不協調;陌生的城市和溫暖的家鄉也一樣,感覺沖突了,人就容易矛盾。
回到屋里,月光依然斑駁的散布在窗臺上,可是我已經沒有了賞月的心情,思念之情開始強烈起來,和衣躺在床上,卻無法安睡,我索性起身,寫下了這篇隨筆。
有關中秋節的散文篇三:中秋感懷
每到農歷八月十五日,就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我國為了慶祝這一傳統節日,讓分居兩地工作的親人能夠溫馨團聚,特設立中秋假期,今年,時逢祖國六十華誕,恰好與中秋連在一起,本來最有人情味、最富詩情畫意的民俗節日,就更別有韻味。
八月十五之所以叫中秋,是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在我國的舊歷法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懸掛著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思鄉之情會不禁油然而生,都會期盼與家人團聚。特別是在他鄉拼搏的游子,也借此皓月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而平常難得相聚的親人,借此相聚在一起,在皓月之下賞月、吃月餅,述說相思之情,融貫那份濃濃的親情。就成了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民眾都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在分食之前要先由族長帶頭,拜祭月神,餅內以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為餡,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由于象征家人團圓,所以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如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在農村一些舊習俗也漸漸退出舞臺,比如在我當地,當時流行在中秋的晚上,邀上幾個小伙伴,去偷些剛剛成熟的農產品,然后在某個伙伴家煮來大家聚集分食,大人不僅不過問,還會參與品嘗。如今生活水平高了,社會文明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樣的習俗早已不在。但設宴賞月反過來很盛行,甚至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面對一大堆各色各樣香甜可口的月餅,以及滿桌的菜肴,我卻無法下咽。“每逢佳節倍思親,”自從母親去世以后,這個家就沒有真正團聚過。13年了,家鄉的月兒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兄弟姐妹各自在他鄉奔波,而我一人在這個偏遠的鄉鎮學校。不知哪天兄弟姐妹才能大團聚,每年的春節、中秋,總會有誰因公或者因私的一些瑣事不能回家,這讓爸爸很不高興。
爸爸雖然是個農村的普通農民,但他深明大義,思想開明,總是不愿意影響兒女們的事業,所以每當我們說有事時,他心里雖然十分想念我們,十分不愿意我們缺席,想我們圍繞他老人家的身邊,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團聚,但他卻抑制自己思兒情懷,總說工作要緊,囑咐我們放心工作。今年沒有時間回家團聚,明年回來也一樣。其實,每次掛了電話我都能感受到那邊爸爸深深的失望。可就是這被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特別節日。年邁的父母怎么能不希望自己的兒女繞膝歡笑呢!一份思念當然會更加深切,尤其是抬頭望著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而我卻由于工作的原因未能與家人團聚,心里有說不出的酸楚。
秋風吹拂原野樹葉,樹葉被吹拂的由綠泛黃。變黃了的樹葉在風雨中一片片飄落。它們在尋找到了歸根處所,在尋找自己的家園。
我傻呆呆的坐在飯桌旁邊,明亮月光透過玻璃的窗戶,送來一陣陣桂花的馨香,看著一片片的落葉飄飄灑灑地在空中起舞,然后慢慢地、深情地掉在了地上。睹物思人,我的淚水比秋風還澀,比秋雨還苦。那是因為自從我工作以來,從來就沒有和老人一起過過一個中秋節。沒有盡到兒子應有的孝心,今年國家做了調整,中秋有假了,可是我親愛的媽媽卻走了。我的心在秋風中懺悔,在秋雨中內疚。如果這中秋的假能早一天的來到。也好讓我少一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懷。多一份盡孝的欣慰,讓母親能在中秋了卻思兒與兒歡聚的心愿。
盡管四海明月皆相同。但我總是認為,中秋的明月是家鄉的最明、最圓。
小時候在家鄉和一大家子的人過中秋,雖然沒有精致的月餅,但吃著母親親手和面調料制作的月餅。看著天上的明月,聽著母親講月宮里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好奇而又向往地效仿傳說的做法,取來小鏡子,到村外的泉眼里端來凜冽清澈的泉水,把鏡子浸入水中,期盼出現傳說中的奇跡,看到人們心目中的美麗月神。水波蕩漾,月光經水的折射,好象是寂寞的嫦娥在月宮里翩翩起舞,呆在一旁的吳剛手捧著桂花酒,玉兔在旁邊歡跳。真如老人的故事那樣的真真切切。
山里人過節都愿意到城里過。他們再也不想象月宮里的嫦娥一樣太寂寞。山外的稀奇多,繁華的街道,穿著時髦的來往行人,你看,男人似乎怕失去什么,裹的嚴嚴實實,而女人呢,唯恐男士看不出她是女性,顯胸露臍,豐滿的不用說,就連那些干瘦的也要刻意修飾一番,給人凹凸有致的錯感。商店里的物品琳瑯滿目,有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樣樣齊全,那一樣不比山里強。特別是年輕人誰稀罕山里這一個家。把看得熟得在不能再熟的青山綠水奇石怪峰留給了山外的人。自己卻跑到城里欣賞人文風景了。
因此中秋節就有了這樣奇特的景象:山外的小車大車往山里擁,山里的大車小車往山外闖。
“爸爸,你又在想念奶奶了吧!”女兒親切的呼喚把我從思念中喚回現實,是啊,佳節大家都團聚,我怎可以掃女兒的興致。只好把無限的愧疚與思念深埋心底。歡樂的過好每一天,不讓兒女有遺憾。
看了有關中秋節的散文還看:
1.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2.中秋節抒情散文
3.中秋節有關的散文
4.中秋情思的散文
5.描寫中秋月亮的散文
6.寫中秋的文章
8.中秋節唯美隨筆帶唯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