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描寫聲音的經典散文
名人描寫聲音的經典散文篇1:春的聲音
過去的冬天似乎比往日的冬季寒冷持續的時間要長,讓習慣了暖冬的人們一時間適應不了持續的寒冷,即使都穿上了羽絨服行走在大街上,也是彎腰、弓背縮著脖子走路,而且都是行色匆匆,似乎都在逃避,一種無奈的趨勢;就是躲在家里,零下幾度的低溫,也會凍得你不時地跺著腳搓著雙手來取暖,雖然沒有起到多少溫暖的作用,但是至少給自己鼓足了勇氣,短時間內獲得一些自我安慰,由于冷氣的襲擾,保持短暫過后依然是急躁和無奈,除非開了空調,自然不覺得冷的滋味,不過,一般的家庭考慮到空調費用問題還是順應自然規律。當然,對于那些富有的家庭,他們應該“不識愁滋味”了,屋內溫暖如春,整天都是西裝革履,又何愁冬天的寒冷?其實,從健康角度長時間在空調室內對身體不利。
對于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南北交接的地方,比不得北方的嚴寒,又缺少了南方的溫暖,被夾在了中間,在過去是屬于四季分明的地方,只因現在溫室氣體效應,冬季出現了暖冬現象,人們忽略了防寒措施或者說就是沒有必要,冬天自然就沒有了暖氣,就有了北方人來到我們這兒反而覺得冷的怪現象。
前些天溫度總算有了回升,陽光送來了溫暖,大地隨著春天的來臨逐漸恢復生機,迎著陽光的土坡不知何時已有一片綠色,幾棵破土而出的綠芽,露出的芽尖稚嫩得像少女纖纖玉手,微微張開的葉片低垂著,仿佛待嫁的新娘甜美的臉上泛出紅暈般地羞澀。
早晨的畫眉鳥早已耐受不住冬日的寂寞了,開始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快樂地唱著幸福的交響曲,人們在鳥聲的歌唱中醒來,沐浴著晨曦的陽光,盡情地享受拂面柔軟的春風。
我追隨著春的步伐,信步邁入了春天的懷抱,在輕盈中慢步,感受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從嗅出春天厚實的氣息中領略出春的信息。我小心翼翼,一步一個腳印,讓自己的步伐印記春的痕跡,偶爾,我側耳聆聽,仿佛能夠分辨出種子從土壤中發芽的吱吱聲,我的一舉一動都是那么謹小慎微,生怕從自己的行為和言語的粗魯中,驚擾了春的聲音。
我從內心一再告誡自己,一定要用心在感悟,用心去欣賞!讓身體的每一處觸角感知春的氣息。
我將以文靜的儀態和優雅的動作融入到綠色與花的行列,陶醉在馨香的氛圍中,讓綠色包裹,花香浸潤。我貪婪地呼吸著溫暖而又清香的空氣,從中又似品嘗到了春的味道。
我靜靜地閉上眼睛,放松了心情,任思緒隨著春風飄蕩,活躍的思維盡情地遐思,享受快樂和幸福的同時伴著信使——傳播春的聲音。心情隨著思緒任意地馳騁,在春的聲音召喚下讓我神馳、讓我向往。
名人描寫聲音的經典散文篇2:葉落的聲音
聆聽葉落的那一瞬間,我腳步輕盈,踩過青春……
——題記
朋友,葉落的聲音,你聽到過么?
失去水分,失去蒼翠,失去那堅韌的質感,褪色的葉子就像泛黃的紙張,點點黃斑似是水漬留下的痕跡,絲絲殘綠記載著曾經蔥籠時的驕傲。
可惜,它已經完全沒有了屬于往日的生氣與活力,它已然不能再留在枝頭。
春風的吹拂,夏日的照耀是那般的短暫,一陣秋風吹過,它顫抖著,輕輕的落下,靜靜地躺在地上。朋友,請你仔細傾聽,殘葉落地的瞬間,發出的那一聲沉重的嘆息。
多么凄涼的聲音。
金秋時節,我流連于兒時陪伴我的銀杏樹旁,卻不敢靠近,我只站在遠處看著那落葉化為黃蝶的景色,卻不敢傾聽那葉落的聲音。秋日的最后一束夕陽,溫柔而又憐憫的裹住銀杏樹,充滿視網膜的色調絲毫不能驅散心中的凄涼。
喧囂的人流從身邊經過,又一片黃葉顫抖著落到地面,我們清晰的聽到一聲沉重的嘆息,嘆息那再也不會有的春風,夏日,嘆息那匆匆流逝的時光。
曾幾何時,它們在指頭上是那么的繁茂,那么蒼翠;曾幾何時,它們是那么惹人注目,鳥兒為其歌唱,蟬兒為其泣;曾幾何時,它們是那么自在,細雨給它滋潤,陽光給它溫暖。在短暫的時間里,它們釋放出全部活力,一段時間后,他們就會逝去,凄涼的逝去。
我害怕這凄涼的逝去。害怕當我垂幕之時,就象這落葉一般,想到年輕時也躊躇滿志,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計劃,但都沒有進行下去。要去做的事很多,卻總是等到明天,一拖再拖,拖到等決心行動的時候已經老了,沒有能力去完成了。青春短暫,眨眼而過,等到白發蒼蒼之時,只能暗中墮淚。
大自然,給了,葉子春天,沒有全部釋放生命的葉子只能在秋日的黃昏里悲慘的落到冰冷的泥土里;大自然也給了我們春天,可是我們不去釋放生命的張力,只好在垂幕之年嘆息書架上還有多少書未讀,人生的旅途還有多少路未走。嘆息……嘆息……
年輕,不要風一般輕舞飛揚;青春;不要象浮云一樣閑散放縱。抓住時光,否則,今天繁茂的綠葉就會化為日后悔恨的嘆息。
有一種聲音,很輕很輕,輕的使你不知道它已悄然逝去……
有一種花朵,很艷很艷,艷的讓你感覺不到它已在凋謝……
有一種腳步,很快很快,快的使你不知不覺已到了人生最后一個站臺……
名人描寫聲音的經典散文篇3:笛聲悠悠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作品《笛聲何處》說:
中國的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蕩著胡笳長笛。
只是,后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
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
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癡迷了兩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聲。
那么電影《笛聲何處》則是用電影這種新文化傳媒向全中國,向全世界傳揚昆曲之美。
故事發生在昆曲的故鄉千燈鎮,影片以昆曲,笛聲為背景線索,并融進了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親情及愛情。
在一幅名家牡丹亭扇面的背后,述出一段情緣,一曲游園驚夢,牽出了兩代人的昆曲之戀。
影片善于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空間,千燈鎮雖然封閉,但水域穿梭卻很特別,影片開頭,阿婆等候,歐陽抵達,小荷接歐陽,船行水上,鏡頭悠然,那蕩漾之感,仿佛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后歐陽住進旅館,那家旅館有著江南民居的傳統風格,有天井,有天臺,上置腌菜缸等農家物品。在天臺我們可以瞥見小鎮建筑的飛檐翹角,江南古鎮獨特的風景。
該片在攝影構思方面是很細膩的,在凸顯江南水鄉風味的同時,不忘向我們展示千燈鎮特有的建筑之美。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千燈鎮的住宅緣河而筑、臨水而居,至今仍保留著江南水鄉的古樸風貌,可以看到小鎮的風俗、水鄉的景色、古樸的庭院、精致的戲臺……
在這樣如詩如畫般的唯美畫面,著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怨的美感,輕易就喚起人心底一份寧靜的惆悵。
與此同時它又巧妙地把昆曲的意境之美、扮腔之美、唱腔之美,通過一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串聯起來,除了宣傳昆曲千燈鎮外,更向我們傳播了一種文化,千燈鎮一直恪守的小鎮淳樸文化以及愛情的完美。
在碧水蜿蜒、小橋留影、古樸絢麗的風俗畫卷中,《笛聲何處》為我們鋪衍了兩個執著的愛情堅守故事。
影片一開幕,便為我們展示了昆曲中的《牡丹亭》中的一曲游園驚夢,向我們展示昆曲之美,昆腔之韻,也為我們拉開了一份關于愛情守候的序章,一個癡迷執著的帶著感傷的守候。一位白發婆婆孤獨的坐在小鎮河邊的渡口,等待著自己的愛人歸來,等待著一份承諾。
不一會,鏡頭轉到男主角香港編劇歐陽晨笛為了10年前和臺灣初戀女友小惠的約定,來到昆曲之源,江南古鎮千燈,體驗關于昆曲的一切。正如《牡丹亭》里所言,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他終究來了,為了那個約定,如果他們還是相愛的,十年后他們會在明信片的小旅館里相聚。
他抵達了千燈古鎮,遇到熱愛昆曲且清秀伶俐的小荷。小荷接他到他與初戀女朋友小惠約定的旅館,在船上,小荷用笛子為他吹奏了一曲昆曲。小荷一直在千燈鎮里生活,與世隔絕般長大。當她知道來自香港的歐陽也懂昆曲,也許是因為好奇,也許是由于知音難求,小荷對這個男子頗有好感。
后歐陽住進旅館,面對即將到來的相見,早有約定的女友能否如期到來?更讓歐陽充滿期待,他坐在鏡子前預演了自己的內心,喃喃地訴著自己的愛戀和相思,對著鏡子淌淚,說:“我想你了,你想我了嗎?”
在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謝君豪高超的演技和憂郁的深情,僅僅一句“你還好嗎?我想你了,你想我了嗎?”道出了歐陽十年來千言萬語的思念情愁,瞬間抓住不少觀眾的心。
而小荷察覺出了他的孤單,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方式去讓他開心。因為昆曲,緣起昆曲,他們便有了一段浪漫的過往,水巷行舟、放生金魚、荷塘飲酒、戲臺醉唱……
看過“名人描寫聲音的經典散文”的人還看:
1.名家名篇有聲散文朗誦3篇
2.名人朗誦散文3篇
3.700字名人散文朗讀稿3篇
4.經典散文名人朗誦篇
5.關于美妙聲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