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寫清明的散文有哪些呢
名家寫清明的散文篇1:寫在清明
大家都掃墓去了,只留自己獨坐家中。前兒,一朋友說在掃暮回來的路上,車不好搭,忽然心中就悲哀起來了。能掃墓多好啊!親人長眠,一束鮮花,一盞薄酒,一篇祭文。說一說自己的思念,或痛哭一場。這些,對有些人來說就很奢侈了,想掃墓都路遠山高,只有望斷天涯,空懷念!
有人說慢慢地什么都會變淡,我認為不盡其然,像思念就不是的,少小時逝去的親人,你可能連一滴眼淚都沒灑過,平日也不會想起,但歲月會邀他如夢,幷痛徹心底,越久越強,生根發芽。我的爺爺已經走了二十多年了,他的墓地我只在照片里見過,活著一個非常慈愛的老人,死去就是一個冰冷的墓碑,有些痛苦是不想面對的,幸好父母還健在,人常說七十歲有個媽,八十歲有個家,這就是幸福。
我的童年是在爺爺家過的,爺爺對我很好,記憶里連一句重話都沒有責備過,用溺愛一點都不過份,我是他的驕傲。走在哪里,他都會說:“瞧,這是我孫女,聰明著呢。”小時貪玩,有時不寫作業,凌晨四點忽然想起,天寒地凍的,趴在被窩里一邊寫一邊睡,爺爺就會喊醒兩個姑姑做陪。
爺爺是那種溫和寡言的人,只有講到我時,才眉飛色舞,口若懸河。常聽他對棋友說我的孫女如何,如何。。。。字寫得那是龍飛鳳舞,閉著眼睛都能把作業做完之類的話。想一想,一邊睡一邊寫肯定是龍飛鳳舞。常想,愛!真是沒有道理的。
爺爺是一個很復雜的人,解放前,家境不錯,吸食鴉片,新中國成立后戒毒,改抽煙斗。最窮時半袋米可換大煙抽,富時大衣柜都包著金角。我常想一個人的一生怎么都是一過,我見過最不在乎錢的人,就是我的爺爺。平日里養鳥種花,讀書看報,每天早起提著鳥籠子溜鳥,用蘭布做一套,隔三差五還要做鳥食,雞蛋加小米又蒸又碾的,很麻煩。七十年代一對白玉要五十元錢,爺爺都不會心疼, 也不會管家里有沒有米下鍋,戲是要聽的,澡是要搓的,奶是要喝的,館子是要下的。家里沒有積蓄,基本用完花完。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平!你想吃什么,爺帶你下館子去。”記憶里他沒留下一句有哲理的話,也許他的一生就是這樣隨意而飽受爭議。
小時常陪他看電影,一老一小,走在馬路上,厚厚的冰。爺爺穿一件長長的皮袍子,帶一頂皮帽子,雪白的山羊胡子,個子高高的,腰板直直的,有紳士風度,若干年后還能聽到人們這樣評價他。胡子文絲不亂,是要用木梳梳的,洗臉時要帶一個特制的套子,掉一根都很心疼。
爺爺酷愛京劇,高興時,苦悶時都會唱上一段。你總能聽到文明棍敲擊地板的聲音,一邊敲一邊唱:黑老包端坐在開封府,罵一聲陳世美,枉披了人皮一張。耳熏目染,聽到京劇里好的唱詞唱段,也會側耳。
爺爺去世前,是在敬老院生活的,一個人孤孤單單。每當想到這些我都心如刀絞,淚就會無聲覆蓋整個臉。那個年代敬老院鳳毛麟角,應該是部隊的療養院,條件很好,所有費用都有我大伯來出,他是家里最有實力的,但爺爺多次表示不想在那里呆,但又能到哪去呢!
爺爺原來是有正式工作的,在郵局上班,他本人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朝九晚五的生活受不了,舊社會的印跡在他身上留下太多了,辭職了,過著自由人的生活。他每個子女家都呆過,每家都會留下他的鳥籠子,春天來時鳥就開叫,煞是好聽。他有他的生活,是跟別人不同的生活,金錢對他來說是一個數字,精神生活永遠是第一位,沒錢時可以變買家產,就在自家都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
爺爺在我家住過,那時,父親每月二百七十元的工資,在80年代初也算高工資,發工資當天,爺爺說想出去玩幾天,父親就全給了他,一星期后回來只剩兩角錢。我們三姊妹,都住校,等著家里的生活費。幷且他收留了一個流浪兒,為其提供吃喝。母親勤勞能干節儉,看不慣爺爺的作風。
爺爺酷愛養羊,城市是不能養的,在農村請的人,由別人照料。即不為羊奶,也不為羊毛,只為了喜好,羊被喂的黃皮寡瘦,一批一批前仆后繼。母親不在家時,他會把一袋一袋白面加鹽用水拌均喂羊喝。母親再好,這樣的日子,也是不想過的。我總結一點,他們不是一路人。
直到今天父親都會飽含深清的講:“你爺就那一人,愛花錢,在醫院不能動時,我都給他兜里擱五百元錢,放著踏實呀,我留五元錢返程,一天一夜都沒吃東西,現在你爺再也花不到我的錢了,怪只怪那時咱家窮,不能給你爺想要的生活。”
常聽大伯訴苦:“我們家老爺子,天上難尋,地下難找,難伺候著呢。魚眼睛窩下去就說用死魚做的,糖醋排骨要請廚師單做。”
有一次,我們每一家都接到大伯的電報,爺爺失蹤了,翻遍了整個城市都沒找到,大家都絕望了,一星期后,大伯接到爺爺的電話,說他剛從泰山回來,住在賓館里。爺爺心性高傲,喜歡在兒女面前擺譜,言下之意,你不驅車來接,我是不會回去的。
人都是立體的,有許多面。我能看到的是他的慈愛,還有深深的孤獨。他往往一動不動望著窗外,樓下只有新兵來回機械的走著正步,一站就是一上午。有一次,一只貓一夜間吃了八只鳥,一只不剩。爺爺幾天都沒有吃飯,我看到他蹲在地上,吧噠吧噠地掉眼淚。那時家里真的沒有閑錢買這些,我們三姊妹要讀書。一只鳥很貴,是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想一想,我現在有錢買了,爺爺卻去了天國。
每個人對爺爺的評價都不一樣,人常講蓋棺定論,在大伯心中記憶最深的是抽鴨片的日子,烏云籠罩。 他常講:“你們不了解你們的爺爺,我的母親苦啊!”
對于父親,爺爺就是一聲長嘆:“你爺人好啊!心善,憐貧惜老,撫弱濟貧。”
對于姑姑,她常說:“我為了今天這樁婚姻挨了多少皮帶,不堪回首。日夜的照顧他,四十歲還要罰站。”
對于我的母親。她常說:“你爺爺整個一敗家,不務正業,市中心帶院子的房子仨瓜倆棗就買了,擱今天換多少套房子,一分財產都沒給子孫留下。”
爺爺走了,在我心中是最好的爺爺。彌留之際,他曾說:“讓平回來吧!讓我看她最后一眼。”每當他們向我描述這些,我都心如刀割,眼淚就嘩嘩的下來了。
前幾天,我做一夢回到老屋。象是年少時,推開院門就喊:爺!爺!我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的找,空蕩蕩的,無人回答,在一儲物室里,看到爺爺靜靜躺在一個很大的玻璃盒子里,我一下明白,爺爺去世了,在夢里哭的聲嘶力竭,把自己哭醒后,想一想,真的去世了!都二十多年了!
名家寫清明的散文篇2:清明
今天是清明節,天氣非常好,秋風陣陣,晴朗的天空瓢潑般下著牛毛細雨,我們全校師生懷著興高采烈
的沉痛心情,沿著坑坑洼洼的平坦馬路,仨一群倆一伙地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著超女紀念碑走去。
早晨臨出門的時候,奶奶對我說:“乖孫兒,聽說你今天要去拜神,現在又出新神兒了?在哪里,奶奶也要去拜拜。”我含沙射影循循善誘地說:“奶奶,我們是去紀念超女,哪里是拜什么神?你不懂得。”奶奶不高興了:“我哪里不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嘛,你小小年紀知道個啥……”我沒時間給奶奶解釋,只好說:“奶奶,我要遲到了,不和你說了。”說完,我就三步并作兩步、顫顫巍巍地跑出了家門。
我走在隊伍里,猛地抬頭一看,只見高大巍峨、搖搖欲墜的超女紀念碑已經矗立在了我的面前。碑頂上是春春和筆筆那高大的形象,碑身是用花崗巖腦袋砌成的,四周是漢奸白玉的欄桿。在碑身上有八個草書的鎏金大字:“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我隨著隊伍走到紀念碑的后面,只見后面刻著幾行字,是這樣寫的:
“半年以來,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兩年以來,為實現自己和全家的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兩千零四年,從那時起,為了實現七大姑八大姨整個家族輝煌夢想而勇敢參賽,不幸PK犧牲的超女英雄永垂不朽!”
在碑身上,還有八幅巨大的浮雕,栩栩如生炯炯有神地刻畫了春春和筆筆的漫長人生經歷,以及她們的奮斗過程。這些浮雕有“堵門抽煙”、“今天起膩”、“心駭歌名”……等等等等。
我們全校師生莊嚴肅穆地站在紀念碑前,耳邊響起了悲傷感人的樂曲聲,那樂曲唱道:“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告訴你我的情誼并不假,我的眉毛為了你畫……”聽著這哀婉的曲調,我們全校師生人人都禁不住熱淚盈眶、眉飛色舞。
名家寫清明的散文篇3:清明,一個懷念的日子
在我的印象中,清明是用來祭祖掃墓的,是民間傳統的祭祀日,是生者對亡者的懷念和祭奠。每當此時,各個家族都會自動聯系起來,一起到先人的墓地敬香、燒紙、叩拜,祈求亡者保佑家人平安。同時,也為逝者的墓地四周清除雜草,給被雨水沖陷了的墳塋培上新土,以使亡者得以安息。這就是被民間所稱的“掃墓”、“插清(明)”。
是啊,清明時節,草長鶯飛,油菜花開,天藍水碧,桃李爭艷,正是踏青的好時光。為了表達對亡者的追思、懷念,早年許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就常常借清明春和景朗之際,回到家鄉祭悼逝去的先人,探親訪友,一覽家鄉的變化。但有的人卻要好幾年才能回去一次。如今,交通發達了,清明時回家的人也就多了起來。政府考慮到人民所需,便將“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排上了法定節日板,目的是使民眾能更好地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我離開家鄉在古城工作已20余年了,每當清明掃墓之時,大都只能由父母親代勞了。特別是父親,只要在清明前后都必回老家去為先祖、親人們上墳、燒香。那種慈悲之心,即使作為已過八十高齡的老人他也一如既往。實際上早些年父親也很少讓我和弟妹們參與這些事,那是除了我們年歲小之外,還因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祖父、祖母是誰,父親在他十二、三歲之時,祖父母就已離他而去,平時也只偶爾聽他講起自己的父親、母親。但,還是有一次我隨家族十好幾人一起去參加過一次大型的掃墓祭祀活動。父親曾說,是祖父墓地的風水好,才有了我們家的人丁興旺。那天我們都懷著肅穆的心情,在祖父的墓前(用土挑起來的墳塋)為之點香、燒冥錢,拱手叩拜,祈求祖父在天之靈保佑我們平安健康。隨后,我們一行還東奔西走到了各位眾親的墳上為其掃墓。除了后來逝去的叔祖父、大姑父等人生前還熟知外,其他親鄰我未能一一記住,更難想到他們的形象,只有默默祈愿所有逝者安息。
前些年,父母搬到縣城住了,我們無需再回老家鄉下插清(明)。但在縣城的公墓卻多了幾位新亡人,且都與我們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每到清明時,自然會想起他們。他們有的因英年早逝,有的因是至親好友,值得我們去懷念。這里僅提其中幾位:十多年前,我妹夫因患白血病去世時才四十歲左右,這是一個不懼病痛、很有責任感的好人。他下崗多年,與病魔抗爭卻多達十一年,去世前不久還抱病在外地打工,是實在堅持不住了才回來住院治療的。不曾想這竟是他生命最后的二十多個日子。他還是第一個在我身邊,我摸著他的脈搏、看著他離開人世的人。我從他最后合上的雙眼中,看到了他有太多的不舍,不禁凄然淚下。我的大叔父離世時還不到花甲之年,他一生為人忠厚,勤政廉潔,真是一個難得的好干部。正當快辦退休手續可安享天倫之樂的時候,病魔卻過早剝奪了他生存的權利,令人無不哀惋。記得他生命處于垂危之時,我去探望,握著他的手的時候,冥冥中他雖無法言語,但卻讓我感到,也許他自知去日不多難以言說,不由得眼角的淚水奪眶而出,那一刻我的心震顫了,人的生命啊,是何其脆弱!岳父,是我最敬重的人。他的睿智、他的寬容大度、他的行事作風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心如明鏡,從不糊涂,他對世事的分析、預測甚至讓人折服。在他臨終前的日子里,雖然也不能說話了,但他忍住病痛,走得從容,更令子女們念記。送別時,他生前的同事及好朋友們都來了,緬懷他的點滴,贊許更多。而葬禮的場面在縣城也并不多見。還有好幾位陸續離開我們的親人,恕我不能一一道來,他們都存于我的心里。所以,如今每年清明只要能回去,我都會到縣城的公墓,一一去尋他們的墓碑為其掃墓,唯恐漏掉誰。駐足于親友的墓前,我為他們點起一注香,燒上幾張紙,鞠上三個躬,默默為他們祈禱,以表無限懷念之情,只祈愿他們在天國一切安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人的生死有命,我們無法左右。當我們懷念逝者的時候,才知道生命是多么的無常,便對生死多了一份敬畏。上周,約好去為我的發小老同學掃墓,前一天天氣還是好好的,沒有想到晚上就下了一夜雨。早上,天空依然飄著細雨,讓我對清明雨有了更多感觸。冒雨去到建在山坡上的墓地,這位我們曾經的同學會會長已長眠于此了。他也是我在這個城市可以親近的人之一,我知道,他是帶著自己好多還沒來得及實現的愿望而不甘心地走的,可見,人生是何等無奈!我將一束鮮花擺放他的墓前,留下的只有真情懷念。同學們常提起是他在十年前精心組織的同學會,使大家才有了分別三十年后的第一次相聚機會。可如今,斯人已去,黃鶴悲鳴......由此想到,每一個逝者都有其人生軌跡,他們的理想和精神,不論偉大還是平凡,都值得生者去懷念。但作為生者,在紀念逝者的同時,是否更應該從他們的人生中得到什么呢?
看過“名家寫清明的散文”的人還看:
1.寫清明的經典散文欣賞
2.描寫清明的抒情散文欣賞
3.描寫清明的現代散文詩
4.描寫清明節的散文精選3篇
5.關于寫清明節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