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月餅的散文
描寫中秋月餅的散文篇1:中秋月餅
今天,劉老師讓我們帶月餅,我想:劉老師叫我們拿月餅來干什么呢?我帶著疑問來到作文班。
上課了。劉老師讓我們看一看自己的月餅。“我的月餅外觀非常美麗,有一朵菊花,一朵玫瑰花、一朵康乃馨,漂亮極了!劉老師說:“同學們,把月餅的包裝拆開一個小口。”我們照著劉老師說的去做,把包裝拆開了,我仔細聞了聞,一股股香濃的豆沙味不停的從我的鼻孔旁路過。我舀了點嘗。果然,一點點豆沙的清香味就散發出來了。再舀了幾口,又把蛋黃給舀出來了。那蛋黃咸咸的,脆脆的,香極了!又舀了幾口,蛋黃沒了,又是那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豆沙。
吃完了月餅,我又想起那次媽媽帶我到廣場看那圓圓的月亮,想起了一首叫月牙船的歌,想起了“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和回家鄉吃團圓飯的情景。
中秋節是一個多美的節日,因它有美麗的圓月,有一些別致的月餅和美麗的故事……
描寫中秋月餅的散文篇2:說月餅
中秋節就要到了,月餅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包裝精致的月餅讓人目不暇接,一般來說自己買來吃的要少于買來送長輩的,現在我覺著吃月餅不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對小孩子們來說就更不待見了,好吃的東西太多了月餅根本不入他們的法眼,我小的時候可覺得月餅是過年過節時的幾種好吃的食品之一,也許是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沒什么東西吃的原因吧!以前月餅做法單一沒什么花樣,就里面放一點白糖當餡外邊一面撒一層芝麻往爐子上一烤就完了,不像現在啥口味的都有,就一層皮里面全是餡兒,沒吃半個就膩味了。有次中秋節我爸讓我自己去鎮上買,當時都是現做現賣的,因為買的人多,我足足等了一個多鐘頭,回去后奶奶不讓我吃須等晚上賞過月了后才可以,雖然是一角錢一個的那種,但是覺得吃起來特別地香甜,現在好多東西吃不出味兒了,我不知道是東西的質地變味了,還是自己的味覺變味了,到現在我再也沒吃到過這么好吃的月餅了......
描寫中秋月餅的散文篇3:餅中秋憶
不知不覺中秋節又來了。
我特意到商場買了個大月餅,那是有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姜絲加工成餡的八寸盤大小的老式月餅。
中秋賞月食餅是古來的風俗。要說此時南北月亮同明,可吃月餅的方式不盡一樣。周作人《中秋的月亮》記述:“江南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涼”。而我記憶中的中秋之夜食餅是另幅圖景。
奶奶特意把戶牖的簾子往兩邊巴拉開,讓月光盡量從欞隙間透進來;著塊抹布抹凈那方老桌的漆面,小心翼翼地把紙包著的月餅上的紙繩解開,信手再把那方印著油墨“中秋月餅”字樣的紅色方簽拿去,展平包裝月餅的黃色草紙,露出一個油烘油黃的大圓餅來;手持菜刀米字形四刃下去,便分出八瓣餅牙兒。我姊妹六人每人分一牙兒,給母親一牙兒,父親往往不吃,總說“吃過了”,推拗不過,爺爺那一牙兒分開讓父親嘗下;奶奶呢,則把包餅的草紙對角一折,散落的月餅渣便歸攏一起,掂起來順勢倒入口中咀嚼,也算是嘗了鮮。我是長孫,實在看不下去,執意讓奶奶吃我那一分,奶奶卻是用牙輕輕砧一點,微笑著夸獎:“好孩子,去看月奶奶吧”!
記得唐朝詩人王建有句詩寫得特好:“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在誰家呢?我說千家萬戶全融入一個“情”字之中。
我的童年,家里生活比較拮據,人多勞力少。父親在外工作,只有爺爺和母親干活,奶奶要照料我們姊妹六個孩子。如今想來,不知當年老人們是如何煎熬的。逢中秋節,爺爺去集市上買個大月餅,記不得是多少錢一個,老人家從不會告訴孩子們,臆想也就是塊兒八角,可那時節就是家里一筆大支出啦!這個月餅就是全家中秋的盛宴。如今回味,分我那牙兒月餅是那么香甜。說“吃”實在是用詞奢侈,我是一點點吮品,把“月奶奶”從柳梢頭一直給“吮”到南屋頂上。
時光荏苒,爺爺、奶奶在期望中走了。父母另住,我回家探望,給他們買了一兜甜、咸、肉松、鴨蛋、無糖的多式月餅。刻意買個老式月餅讓孩子們憶苦思甜。誰知切成牙兒后,他們要么啃一點,要么吃了不說好,我慢慢咀嚼,著極力尋找當年的感覺,月亮還是當年的月亮,人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臧克家曾文 《人好月嬋娟》,說“當空皓月,舉頭共仰,她給人歡樂,給人光明,給人佳興,給人幽思”。當下民安物阜,皓月更明。我在庭院信步,“舉頭望明月”,“千里共嬋娟”,悠緒綿綿,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看過“描寫中秋月餅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中秋月亮的散文
2.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3.中秋情思的散文
4.寫中秋的文章
5.中秋節唯美隨筆帶唯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