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旗袍的散文 關于旗袍的散文
描寫旗袍的散文篇1:旗袍
我對旗袍的喜愛,最初起源于那些老電影。鏡頭中的官太太,風月女子、小家碧玉都喜歡穿著絲綢或者棉布的旗袍。旗袍在那個聞香、看衣識女人的年代,在那動蕩不安的血雨腥風里,演繹著浮華奢靡與淳樸自然的故事。
從裙裾里流動出來的萬種風情,以及“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傷,讓無數人想起阮玲玉,蝴蝶……她們就象陳年的女兒紅,在韶光掠影里永恒。她們的一生有多少鏡里撈月,夢里望花的失望,又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喜悅,都在旗袍的變幻莫測里淡淡無痕。
那時對旗袍更多的感覺來自于風月女子。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的娛樂場所,交際花們個個濃妝艷抹,眼神魅惑。各式旗袍裹著她們凸凹有致的肌體,修長瑩白細膩的玉腿不安分地在高高地開叉處誘惑著男人的視線。那軟語鶯聲、放浪的形態,就像一朵朵盛開到極致的罌粟花。那花心里帶著幽香的毒,醉了尋歡買笑的浪子狂蝶,也醉了一種秩序。潛意識里,為旗袍的唯美驚艷,可是也為它的沉淪痛心。盡管喜歡,卻一直不敢嘗試去穿。
隨著電視劇《旗袍》的熱播,我的旗袍情結也被從時光深處翻出來。我喜歡看女主人公“關萍露”出場時,她身上穿著的那些千變萬化的旗袍。特別是那身九鳳旗袍,更是以光潤細膩的質地、精致的做工、考究的九鳳飛騰的樣式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它也將關萍露的身材襯托得玲瓏有致,高貴端莊。一個女人的雍容華貴,典雅嫻靜,在她穿著旗袍時的一舉手、一投足間彰顯到了極致。原來,好女人才是它真正的主人,更能穿出它的神韻和風采。
想起了這樣的畫面:江南細雨如織的季節,一座座灰墻黛瓦的民居在青山綠水,姹紫嫣紅中迷蒙成一幅秀麗宜人的寫意畫。畫中彎彎的拱橋旁,烏篷船吱吱呀呀地搖動著一首牽念的歌謠,一個眉眼如畫,籠著高高的發髻,身著素花旗袍的女子,撐著一把畫滿梅花的油紙傘從橋頭緩緩而來。那一低頭的溫柔,那簡約古樸的旗袍傳遞著一種溫情。
私下以為喜歡穿著旗袍的女人,應該都有著深深淺淺的的故事。當她們走出深鎖的門庭,沐浴在暖暖的陽光之中,那燭影搖紅的往事便隨著清風藏于紅塵的最深處。那些滿腹才情的女子,更想留下一袖暗香流觴,試圖越過水月滄桑。旗袍約束著的不僅是活色生香的肉體,還有層層疊疊的心事。眼里,便會留下一絲憂傷;身后,也會有一路風情和歡歌。
旗袍不僅是一件衣服;還是一種代表著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種代表自己的語言。它可以在含蓄中流露出性感;可以在莊重中展現個性;可以在尊貴中體現風情;可以在簡約中揉入時尚;可以在艷麗中追求自然……所以一直認為只有成熟的女人,才可以將它的韻味體現得酣暢淋漓。試想那高高的衣領,可以恰到好處地將女人的脖子收緊,掩蓋住那些滄桑歲月帶來的痕跡,只微微露出一些細白的皮膚。有弧度地衣身,可以顯示女人凸凹有致的腰身。膝蓋以下細長的美腿再輕輕擺動,張弛有度地行走,更增加了無限風情。這樣的女子走在哪里,哪里不添一筆亮色呢?
以為簡約而不簡單才是旗袍代表的最真實的理念。美麗女子與旗袍,天生就是絕配。好女人可以穿得搖曳生香,也許會穿出一段風流婉轉的佳話,是一道流光溢彩的風景。曾有人這樣定義旗袍:“沉靜而又魅惑,古典隱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首花間詞”。即使是風流女人穿上了,一樣增色添彩。只有那些言行猥瑣,纖瘦肥胖的人才穿不出它的味道,甚至抹殺了它的魅力。
描寫旗袍的散文篇2:魅力旗袍,風情無限
喜歡穿旗袍的女人,應該大多是靜默成詩的,婉約中透著古意,當她們攜一袖暗香流韻,帶著深深淺淺的心事,穿過歲月風塵時,身后,便也留下了一路風情和一路幽歌。
——題記
透過流年的紗幔,去品讀旗袍,慢慢地,很多人一定會讀出舊時光的味道。
旗袍,像一闋舊詞,又像一首婉約詩。旗袍,永遠是所有美麗衣裳中的佼佼者,無論何時,旗袍都可以從時裝中脫穎而出,獨占鰲頭,獨領風騷。
說不清,究竟是女人詮釋了旗袍的韻致與美麗,還是旗袍成全了女人的婀娜與風情??傊粋€有著優雅氣質的女子,當她云鬢高挽,淡掃蛾眉,淺施粉黛,輕裹一襲雅韻旗袍,擎一把油紙傘,暗香流瀉,在江南的煙雨濛濛中,裊裊而去時,那景象,足于傾城,讓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聯翩……
可以說,旗袍對于每一個東方女子都是誘惑無限的,因為旗袍讓東方女子的靜,雅,美,淋漓盡致地展現。身著優雅旗袍的風韻女子,無論走到哪里,永遠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旗袍,有完美流動的線條,有古典唯美的詩情,還有一種令人仰望的高貴畫意。旗袍,讓很多女子擁有了如水婉約的情懷。
許多時候,旗袍綰結的性感,精致,浪漫令人嘆為觀止。
旗袍的精妙在于那高高豎起硬領,和恰倒好處的收腰,女子配上旗袍,內修外斂,凹凸有致,一領一衩一窈窕,天生就是一段風流婉轉的韻事,其淌出的又何止是萬種風情?
看過香港電影《花樣年華》的人,絕大多數都會為那一件件做工精細的旗袍而感到驚艷,心生感慨,更會為張曼玉身上流露出的那種性感與嫵媚而心動,神往。
影片中的張曼玉,她將旗袍的魅力與美麗演繹到極致,她的一舉手,一投足,讓旗袍的雅韻與風情不停地搖曳……
旗袍是值得讓人尊重的服裝,不容褻瀆。其實,不是每一個女子都適合旗袍,過于清瘦,或者過于豐滿、甚至肥胖的女子一般是很難穿出旗袍的誘人味道的。我想,只有那些有一定生活閱歷的,內外兼修的成熟氣質女子,才可以與旗袍相得益彰,真正地讓旗袍搖曳生姿,成為人們心目中百讀不厭的風景。
如今,我想起,或者望見旗袍,我的眼前就會浮想這樣的一個個畫面:
庭院深深,疏影橫斜,紗簾飛揚處,身著藕荷色旗袍的唐婉,玉手撫琴,雙眸含愁,低眉婉約,淺吟低唱著一闋《釵頭鳳》……
舊上海,百樂門,穿著艷麗旗袍的風塵女子,一步一婀娜,一步一妖嬈,修長的纖指夾著細長的煙,縷縷的煙霧漸漸迷蒙了臉龐……
古巷里,青石上,裹著青花旗袍的丁香女子,幽幽怨怨,裊裊婷婷,一人一傘一風景,于濛濛煙雨中,攜著一縷暗香,一路遠去,漸行,漸遠……
描寫旗袍的散文篇3:邂逅旗袍
不知何時,小城刮起了旗袍風。
或許是厭倦了霓紅羽綠的現代時裝,或許是回避塵世喧囂追求復古的時尚,大街小巷里紅常會有穿著旗袍的女子,或高挽頭發,或扎成精致的辮子,畫著淡妝,恰似一首飄逸的小詩,又像是一朵清新的奇葩,帶著江南清遠的古典氣息,款款而來。那種并不張揚的顯山露水,將女人的精致,嫵媚盡收眼底,其中透露的不僅是不可追還的往昔風華,更是不摧的雍容氣度。
那一襲古典與曼妙,帶給我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多的是靈魂深處的叩擊。女人穿上它,仿佛將中國幾千年歲月積淀的雋永和優雅,在身上集中地體現,沒有哪一件衣服能這樣賜與一個女人“九曲三彎”的別致風韻。朋友看我癡迷旗袍,便力邀我加入旗袍協會,我笑著婉拒。她不知道,我心中的珍愛之物,是不愿輕易與人提起,仿佛藏于內心深處,方是對其情深的表白,是尊重,也是承諾。
最初邂逅旗袍,是大學時讀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
到不是對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感興趣,我只是心儀其中一款衣料:“象牙色薄綢印著黑鳳凰,夾雜著暗紫羽毛”。初讀到,魂魄抽離,那奶白色與黑紫色柔和地調配出雅致的顏色,至此深深地盤踞在心里,襯托著我少年時所有關于旗袍暗香流動的想象。以后,看過電影《小城之春》《馬路天使》以及張曼玉主演的電影《花樣年華》,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件件做工精細的旗袍讓人感到驚艷,而唯獨《小團圓》中描寫的旗袍衣料讓我心儀。那時的張愛玲自己設計服裝,用大紅、蔥綠、檸檬黃、玫瑰紅的廣東土布,來表現出她驚世駭俗的勇氣,她用鮮亮、明媚的色彩來打消內心中那個從小就謙卑、晦暗、不快樂的自己。透過流年的紗幔,我仿佛看到張愛玲旗袍裹身,眉宇間徒然寫滿細碎的落寞和憂愁。她慵懶地翻看著手中的線裝書,一行行詞句迷離地跌落進寂寞的枯井,那一款包裹著她身體與靈魂的旗袍,含煙飄渺,從骨髓一直流淌在纖纖指尖,高貴著一份與生俱來的冷艷。
我不是作家,卻能在作品里讀懂你;
我不在民國,只能在紙情懷深寄。
曾在一本書上讀到:中國歷代,細數一下,還算魏晉時的男人風流儒雅,民國時的女人溫婉多情。為何說民國女子溫婉?我想便是旗袍構成了她們的靈性和韻美??催^那個時代的老照片,無一不是身著旗袍,華麗端莊的女子:胡蝶、謝婉瑩、阮玲玉、陸小曼……
在《林徽因傳》一書中,從所收錄的照片來看,我認為陸小曼總輸了林徽因一截,照片中的狐皮圍脖的富貴效應似乎敵不過林徽因簡簡單單的一件棉布旗袍。只有林徽因那樣內外兼修的成熟氣質女子,才可以與旗袍相得益彰,而陸小曼的奢華不是昂貴的物品所能裝飾出來的。當擁有了專屬于個人的才華、學識和涵養這些私人定制品時,那么,她所散發的氣質會遮擋每一件價值不菲的身外之物。正如陳丹青所說:“人的性情往往比才氣還要近藝術”。
當小城旗袍之風襲卷而來,我常常穿過歲月風塵,去書中邂逅那一袖靜、雅、美,以及藏在民國女子心中那深深淺淺的心事,慢慢品著舊時光的味道。偶爾,也出去,靜靜地站在臺下欣賞小城舉辦的“旗袍秀”活動,跟隨著旗袍美女去景區展示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絕妙風景,看旗袍用細膩的筆挑剔地勾畫著女性玲瓏曲線,但我謝絕參加任何形式的公開走秀。
常常,在街角、在飯店、在廣場甚至在麻將室,不經意邂逅旗袍,看她們穿著我心中的古典,吃著麻辣串、抽煙喝酒、扭著老年舞、喧嘩打牌……我便會深深地低下頭,匆匆地側目而去。那一刻,我與旗袍熟悉著也陌生著,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在相距很遠的路上。
沒有人知道,旗袍之于我,是沉靜內斂,輕風拂面的一種古典婉約的情懷,是一種積極高雅的生活態度,是我在生活中尋找一片寧靜,對話自我,獲取本色儒家文化的正能量。正如作家葉傾城所說:“沉靜而又魅惑,古典隱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闕花間詞。”
當微風還未撩起伊人的衣裙,我已感應到旗袍的風情,這便是我與旗袍心照不宣的默契。
看過“描寫旗袍的散文”的人還看:
1.旗袍散文欣賞
2.關于穿旗袍的女子散文
3.有關旗袍的散文
4.寫大紅旗袍的文章
5.描寫穿裙子的女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