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家鄉的散文
描寫家鄉的散文篇1:我和我的家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是古詩十九首里面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年幼時只覺得句子優美傷感便翻來覆去的背誦,很是喜歡。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思想的逐漸成熟,看多了人生的聚散離合,才猛然發現那隱藏在詩句中的名詞——家鄉。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位于遼闊的中原,在早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商丘境內的柘城、睢縣、民權、永城和睢陽區等地,已有人類生活。當時商丘這片地方曾是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沼澤連綿,丘崗起伏,水草茂盛,林木參天。這片富饒的土地,為遠古的氏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之所,也正是這樣一片樸實土地哺育了這樣一群淳樸的人民,而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
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商丘的由來源于閼伯,閼伯為帝嚳高辛氏之子,《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閼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火神”。閼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來。漢代的《史記.殷本紀》這樣記載著:契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賜姓子氏”。《史記.殷本紀》里面還記載了一個神話傳說:帝嚳有一個妃子叫簡狄。一天,簡狄隨本氏族的兩個女子,一同出外洗澡。有玄鳥燕子飛來,生下鳥卵,簡狄把燕卵取來吃下,因此懷孕生下契。故《詩經.商頌》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如今家鄉的這個傳說鮮為人知,因為三皇五帝遠古時代的歷史已經遠去了,玄鳥也飛去了,只剩下家鄉的燕子每年在那里做南北之遷。從某種意義上講,我也是一只燕子,在我羽翼豐滿之后飛離了家鄉,去探索外面更大的世界,并且每年歸來一次。
柘城是因為當地的一種珍稀樹種古柘桑樹而得名,相傳縣內最古老的一株古柘桑樹栽植于宋仁宗年間,距今約1000年,該樹雖樹齡較大,但至今仍然枝葉茂盛,生機勃勃,如今的柘桑樹遍布整個柘城縣,仿佛最初的那株古柘桑樹的子女一樣分布在不同地方,以完成那株古柘桑樹開枝散葉、發揚光大的使命。
商丘市歷史上人杰地靈,文化燦爛,教育發達,人文薈萃,曾多次出現文化高潮。從上古時期的燧人氏、倉頡、商均、杜康,到中古及近古時期的宋襄公、孔子、莊周、梁孝王劉武、司馬相如、江淹、花木蘭、魏征、顏真卿、杜甫、高適、趙匡胤,明清時期的五尚書——沈鯉、宋綞、余誠、侯恂、宋犖和“復社四公子”、雪苑六子的侯方域等。他們有的出生于商丘,有的雖未生在商丘,但較長的時間在商丘生活,并且期間在商丘留下了很多文章詩篇和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滄海桑田,但是這些先哲的詩篇仍在,傳說仍在,如今我踏著這些先賢的足跡,徜徉在知識的平原上,也沉浸在他們所留下的精神世界里。
時光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巾幗英雄花木蘭仿佛又出現在了我們眼前。代父出征,抗擊柔然,她的故事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商丘的木蘭祠始建于唐代,曾占地萬余平方米,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配房等。大殿內有英姿颯爽的花木蘭戎裝立像和記載花木蘭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凱旋而歸的雕塑和組畫。一千多年來,每逢木蘭的生日舊歷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領耆老邦民,前來致祭,以緬懷英靈、教育后代。后來就沿襲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廟會,豫、魯、蘇、皖四省交界百余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會燒香,進行貿易,延續至今不衰。花木蘭是商丘民族氣節的杰出代表,也為我家鄉的人民做出了榜樣,千百年來指引著我們為人處世的道路。
描寫家鄉的散文篇2:關于家鄉的記憶
即使是偶爾會一趟家鄉,家鄉的那份安寧與恬靜卻令我心曠神怡。即使是農忙季節也總是其樂無窮。
我喜歡家鄉的那座湖,湖水清透,魚翔淺底。每每傍晚,我總會坐在湖邊,望著即將逝去的晚霞,望著那高歌而歸的漁船,如癡如醉。雙手環膝,感受著輕輕拂過的風兒,仿佛是在我耳邊細語呢喃…引得我無限遐想,感覺就像置身仙境,欲罷不能。
我喜歡家鄉的那片林。它是一座綠色的城堡,特別是炎炎夏日,那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讓人舍不得離開。它還記憶著我童年的歡聲笑語。那時,我經常與眾多玩伴跳躍在林間,或捉蟬,或捉雀,躲迷藏,嚼樹葉…
我喜歡家鄉的人,莊鄰和睦。每當逢會趕集時,鄰里莊里的人遇見一起,總會互相推讓著品嘗自己剛買的水果食物。而夏天的夜晚,左鄰右舍的人飯后會不約而同的來到院外的橋邊,乘涼、互相攀談,講天論地。那一份安然,令人憧憬向往。
家鄉,一個深藏在我的心里,陪我走遍天涯海角,一生一世,像母親一樣的存在。
描寫家鄉的散文篇3:我的故鄉
我的家鄉在金山村,那是位于一個三縣交界的小村落,別看村子小,這里卻是名茶金山時雨的核心區域。這里背靠山,面對溪。呈金字形,故得名金山村。大部份的房子多是座北朝南,基本上多是磚木結構的老式房子,白墻黑瓦,錯落有致,村中大部份以葉姓和王姓為主,村口的古樹見證兩姓的恩怨。
說起金山時雨,我要說一說它的歷史,金山時雨原名金山茗霧,茶葉創建于道光年間,外形如銀鉤,泡開似蘭花,首泡沉底,茶尖朝下,香氣醇和,先苦后甜。余村人汪立政在上海開辦了汪裕泰茶莊,使山中處子征服上海茶客,著名學者胡適的祖輩在上海浦東川沙經營茶葉,賣的也是金山時雨,在慈熹太后六十大壽金山時雨入貢,從此名揚四海。
在村口,有一座單拱石橋,別看它現在不起眼,可它建造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年歷史,在橋的下面,石壁上刻有記載,整座橋均以石頭砌成,上面鋪上同一大小的青石板,橫豎有致。在橋頭的石壁上刻有本村老師的詩一首。兩邊古樹高參天,有時經過可已看見幾只松鼠在嘻戲,古橋下溪水清澈見底,小石斑魚在穿過水草,游入了石縫中,幾只幼鴨正在水中玩耍,不遠處一個牧童正在放牛,真有一種詩情畫意。
踏上石板路,登上一個個臺階,來到了大塔凼,這里環境優美,翠竹凌云,松杉參天,云天霧海,蘭花飄香,。在路邊的草地上睡上一會,聽一聽大自然地聲音,那是一種愉快地享受,看著蔚藍的天空,山谷中各種鳥地鳴唱,各種各樣的蝴蝶漫天飛舞,各種各樣的花爭奇斗艷,靜一下自己地思緒享受自然地饋贈。
登上大塔山頂,可以看見鄰縣的鄉鎮,盡收眼底,汽車的喇叭聲都能停得見,前面不遠處,一座小山像一頂帽子,馬路象飄在麥田地彩帶,曲曲折折,標致極了,回頭望金山。遠處上莊村,余村一纜無余。近處金山像一個花環,油菜花圍著村子,茶園包村子。竹園繞著最外面。真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層次分明,顏色絢麗,一片云飄過,隨著云地飄動,景色也跟著變,若弱若顯,若明若暗,美不勝收,以為進如了人間仙境。
這就是我的故鄉。上莊鎮金山村。
古橋溪水人家,茶園梯田竹林,時雨咸肉干豆,都是記憶,思鄉人在天涯。
看過“描寫家鄉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故鄉的經典散文
2.關于歌頌家鄉的散文
3.最新描寫故鄉的經典散文
4.描寫故鄉的散文
5.描寫故鄉的思念之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