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家的散文
家的溫暖留在記憶最深處,沒有地方能替代。關于描述家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述家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描述家的散文篇1:家
家是神圣的,家里埋著生命之根——臍帶。
家園是尊貴的,家園是留著夢和念想的圣地。
忘不了家,走不出家園,它們是留存心底的銅版畫。
縣城里有一套樓房,居住將近二十年了,但是聽到或看到“家”這個詞,我的腦海里第一個出現的是一所四合小院,土墻,木門,房前屋后栽滿了青楊,一條小溪在門前淙淙流淌了千百年。
四合院留守的那個村莊有個詩意的地名——澤林,我出生在這個有著詩意的名字的小山村。
澤林,坐落在青藏高原三大山系之一——祁連山支脈的赤烈神山南麓的一個皺褶里。
走進澤林,首先映入你眼簾的就是那些高大的青楊。村道旁,房前屋后,全是一棵棵青楊,四周的山溝土坡上除了青楊,其間夾雜了一些不高的白樺、云杉、沙棘。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考進師范學校開始,離開澤林將近三十年,但忘不了有山有水的故鄉,忘不了那個四合小院,有夢也是在那里。只要夢回故里,離世的父母也一定在,他們在這個四合小院里養育了六個兒女,也許他們一直戀著這個給他們希望也給他們苦難的小院子,至今他們留存陽世的一襲魂魄還在守候著這個家。
家,一個名詞,更是一個溫馨的形容詞。
上有一顆太陽,太陽底下有一棟房子,房子下養著一頭豬,這就是家。
很早以前,“家”字有很多種寫法,房子下面的“豕”是“人”、“羊”、“牛”“犬”,甚至“魚”這些字,有秦始皇的統一文字,家里只剩下了豬,想象秦始皇喜歡吃豬肉。
其實很多民族家里不養豬,比如伊斯蘭教民族,就說我們土族人,養豬也是定居河湟谷地之后,更早的時候,我們飼養的是牛、羊、馬、牧羊狗,流傳至今的贊歌里面走動的還是馬牛羊它們。
描述家的散文篇2:介紹我的家
我有一個溫馨的家,你一定很想看看吧!接下來我就向你介紹介紹我的家吧!
打開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大餐桌,大餐桌的四周擺放著五六把小椅子。我和爸爸媽媽就坐在小椅子上吃飯,我們一家人經常相互夾菜,其樂融融。
繞過餐桌就是客廳了,客廳有一個沙發,軟軟的,很舒服。沙發對面的是一臺電視,電視里有好多好看的電視,可電視外也發生過不少爭論。有一次,媽媽加班,沒空送我去學校,便叫爸爸送我去,可媽媽走了不久后,爸爸就接到單位上的電話叫他出來一會兒。于是,爸爸對我說:"靜怡啊,爸爸要出去一下,你就自己去學校吧!”我放學一回家,就聽見了爭吵:“你為什么不送她去?”“她應該獨立點。”“你們別吵了,媽媽是為我好,爸爸也是為我好,既然都是為我好,那為什么要吵呢?”聽我這么一說,他們都笑了。
客廳旁邊就是我的房間了。我的房間有一張小床,我每天都睡在它上面。小床旁有一個大衣柜,衣柜旁有兩個小柜子,我用它來放東西。床的右邊是一個書桌,我每天都在上面寫作業。書桌旁有一個窗簾,窗簾是紫色的,夜深了,拉上窗簾,就像走進了森林幽谷一樣,我的房間吧不錯吧!
我的房間過去再繞個彎,就是爸爸媽媽的大房間了,房間里有一張大床。大床對面的是一臺電視機,媽媽每天晚上都看電視,電視機旁還有一個小衣櫥。
面對如此溫馨的家,我怎么可能不喜歡它呢?
描述家的散文篇3:家
“家”對于這個字眼,以往總是顯得那么的平凡與簡單。等到自己出門在外,總是待在另一個陌生城市的另一個家時。才明白,原來這個毫不起眼的字眼有著如此深刻的味道,有著如此難以忘卻得情懷。
家,小時候,很討厭的一個地方,因為那里少不了父母的責罵。長大了,很想離開的地方,因為那里有父母太多的嘮叨。在外工作了,卻是變得很懷念的地方,因為那里無論自己傷心、失落,總能很好的安慰自己。家,在年齡的成長,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的變得模糊與懷念。
不知何時起,我也變得有些懷念那個叫做家的地方了,懷念那座叫做家鄉的城市。出門在外,生活和工作的忙碌磨去了太多屬于自己的東西,磨去了那份人在他鄉的淡愁。我總以為自己可以忘卻那份灰色的情感,無奈,當自己獨自一人孤獨失落時,當自己面對聚散離多的場景時,內心那份泛起的苦澀,才明白原來那個地方已經在心里深埋。
很多時候,很多情感,很多思念。其實已經流淌在我們的身體中,只是我們在太多的忙碌與匆忙中被自己所忽視而已。而當我們停下匆忙的步伐,留下一段思考的時間時,那份不經意的情感,那份揮之不去的鄉愁便會襲來。或許只有在此時你才會知道,原來,那個曾經的地方,竟會讓自己變得如此的懷念,那個叫做家的地方,竟會如此的讓自己夢魂牽。
殘缺的月,揮手告別的夜晚,看著窗外漸漸遠去的景色,內心莫名的多了一種難言的失落。想起了父母說出了“長大了就不可能老是呆在家。”這句安慰自己的話時,里面深藏了多少的心酸與不舍。面對兒女離開卻依舊只能笑笑看著自己時潛藏了多少的無奈。當與父母偶爾坐下時,才會發現,原來白發已經浮現在了他們的發梢,不知不覺中時間流逝了很長,經年的風霜已經依舊出現在了他們的臉龐。
每次當自己轉身離開,心里總會莫名的多了一種難言的失落與刺痛。無數次的離別,我曾以為會慢慢熟悉這種心痛的感覺。不知,那種刺痛卻是在一次次的加劇。而我只能去習慣這種刺痛,只能任由那種失落在空氣中蔓延。
想念家的感覺,想念家的溫暖,想念家里父母,想念著那個包容自己放縱輕狂的地方,想念著它的每個角落。家這個地方,承載了太多人情感,承載了太多人的離愁別緒,承載了太多人的思念。那個地方永遠都是那么平凡簡單,卻是住著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那個地方永遠都是那樣一成不變,卻留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那個地方永遠都是那么安靜,卻總是在一次次的想念中變得沉重,變得驚慌失措。
“少小離家老大回。”不知道這句話寫盡了多少離家在外人的心酸。年少,我們都需要離家在外,去接受外面的風雨磨礪,去面對那些人情冷暖的心酸。一次次的出門在外,漸漸的在家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淡。或許我們只能去習慣這種時光,也行只有當自己真的能肩負起生活的責任與壓力時,真的將紅塵外的繁華與煙雨看淡,我們才能回到那個記憶中最深處的地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