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江蘇的散文
為何人的壞情緒難以出來呢?就如同江蘇的美景一樣讓人難以忘懷。關于描繪江蘇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繪江蘇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描繪江蘇的散文篇1:記江蘇的寒山寺
寒山寺坐落于蘇州市市區。因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下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名句,使寒山寺名揚天下,游客絡繹不絕。
進入市區大約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寒山寺。碧瓦黃墻,幾棵參天大樹,隨風飄來的香火味,還有那悠揚久遠的鐘聲,讓人感受到一股股濃濃的莊嚴和肅穆。
站在寒山寺的門口,我抬頭仰望,只見“寒山寺”這幾個帶有書法韻味的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走進寒山寺的大門,踏上臺階,就能看見兩個巨大的香爐。聽導游說,能把硬幣扔到香爐越高的那層,得到的福氣和財氣就越多。我試著扔了一下,耶!我居然扔到了最高的那層,看來我明天要發大財嘍。當我還做著發財夢的時候,老媽和老爸早已跟著導游走遠了,我連忙跟上他們的腳步,進了外殿。
外殿很窄,大約只有4米深。露臺中央放著一個巨大的鼎,正面鑄著一本正經,反面則著鑄著百煉成鋼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外殿里供奉著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佛像背面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畫像。佛像前鋪著墊子,供大家燒香拜佛。游客和香客多的時候,外殿更顯擁擠,整個大殿煙霧繚繞,熱浪翻滾。大家挨肩擦背,才能勉強通過。
走出外殿,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這里的樹木枝繁葉茂,一縷陽光都透不進來,涼爽極了!
穿過正殿,眼前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古塔,大概有二十余米高。旁邊有一條走廊,直通鐘樓,我迫不及待地走進了鐘樓,里面一片昏暗,只有窗邊隱隱約約透進來的幾絲光線。我只好小心翼翼地摸索著上了樓。哇!好大的一個鐘啊,有一人多高,連三個大人都合抱不過來,據說有兩噸重。在鐘的旁邊放著一根長約一米,直徑大約30厘米的木棍。我將木棍輕輕地向前一推,“咚——咚——”,鐘立刻就發出了震耳欲聾的響聲,這就是鐘樓。
天色不早了,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寒山寺。
描繪江蘇的散文篇2:無錫之旅
素有“太湖明珠”美譽的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城。這個寒假,爸爸媽媽在浙侖海外旅行社報了名,帶著我去領略領略這江南的秀麗風光。
這回的導游和我們所要游覽的地區有關。他姓“吳”,就叫“吳錫”。我們跟著小吳哥哥開始了二日游。
無錫是全國有影視城最多的一個城市,既然到了無錫,又為何不去看看呢?無錫的景點第一站就是“三國水滸城”。
三國水滸景區坐落在蔥蘢蒼翠的軍嶂山麓、風景綺麗的太湖之濱。景區里的建筑大多都具有濃郁的漢代風格,如“吳王宮”、“甘露寺”、“曹營水旱寨“、”吳營“、”跑馬場“、”點將臺“等幾十處大型景點。三國城門高大、威猛,旌旗隨風飄展,配以廣場上天祿和辟邪兩尊神獸,更顯得門樓的莊嚴與肅穆。水滸城共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平民區,另一個是景城區。可惜來得不是好時候,就沒能細細游覽。
由于早上起霧,封了三個多小時的道,直到午后才真正開始“游”。等把整個水滸景區走完時,天已經慢慢暗了下來,只得開始晚餐。
晚飯過后,我們又來到著名的錫惠公園游玩。錫惠公園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眾多的文物古跡和舒適的休閑游樂于一體的綜合體大型園林。優美的園區內峰巒疊翠,景色斐然,堪稱無錫的“天然博物館”。
錫惠公園里的主要風景就是“天下第二泉”和“寄暢園”。明代的寄暢園已有百年歷史,取園主寄情山水,豁達暢快之意而得名“寄暢”。園內借助天然景致而略加修飾,而整合出人文與自然渾然天成的園林精品。園內景致多樣,假山秀石、石欄雕、小徑通幽、參天老樹結合得天衣無縫,編織出了一幅“錦江漪塔影搖曵“的清秀風光。出了寄暢園,順著用石頭鋪成的路一直往前走又能見到更美的景色。整個錫惠公園在夜晚又顯優美風彩。
第二天一早,我們又去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去游賞。太湖是國內的第三大淡水湖。黿頭渚為太湖西北岸無錫境內的一個半島,因有巨大的石頭突入湖中,像黿正翹首而得名。我們坐著船,一陣陣的風佛面而來。向遠處望去,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向下面看去,幾陣水波在不停地輪番交替。這時,從旁邊飛馳而過一艘快艇,一下子在快艇行過的水面上又泛起幾朵雪白的水花。
過了一會兒,船靠岸了,我們陸續下了船,繼續欣賞兩邊的綺麗美景。走上風雨橋,抬頭一看,每一個橫檻上都畫著祥云和神獸等等向右邊望去,有一個老漁夫正在釣魚的石塑,這也說明了當時漁文化的昌盛、發達。過了一個多鐘頭,我們又匯聚在一起,乘船回去 接著,我們又去了靈山景區。靈山景區位于無錫馬山的太湖之濱,臨太湖,倚靈山,挽得青龍山,牽取白虎峰,地靈形勝,為難得的佛國保地。 靈山景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于靈山大佛。佛像立于小靈山上,建造時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于紐約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神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三倍;比矗立在四川樂山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還高17米。 靈山景區還有修筑著有名的動態雕塑“九龍灌浴”。下午2午,隨著專門為之創作的《佛之誕》音樂響起,四大金剛托起的巨大蓮花徐徐綻開,通體鎏金的佛祖小時佛塑像立于蓮花之中。同時27只鳳凰口中吐出圣水,九條大龍噴出水柱直沖佛像,使佛像愈發沌靜、神圣,場面甚為絢麗壯觀,這時水柱也向周邊灑去很多,有不少人被淋了落湯雞。 靈山大佛已是這回旅游的最后一個景點了,我們的旅程也將結束,坐著汽車返回寧波。 幾縷金色的夕陽穿過一座又一座的小山,照到一片又一片的平原,最后停在了汽車的玻璃上。晚霞把一切都帶進了紅的世界。它把天邊的云朵染成紅色的;把房子的屋頂涂上紅色的;把人們的臉頰灑成紅色的。隨著車輪滾滾地開在公路上,我們的旅途就將結束。再見了,美麗的無錫!
描繪江蘇的散文篇3:江蘇來的裁縫
小時候,家里住了個江蘇來的裁縫,大人叫他細(小)丫頭,我們叫他細叔。自我有記憶起,直到我到外出上學他一直住我家。
聽外公說,很多年前有一個裁縫挑著縫紉機,帶著兩男一女三個孩子,最小的只有七八歲來到村里,他們無處可去,外公把他們請到家里,從此這一家人就落(住)在我家。這個裁縫姓徐,從江蘇的蘇北來,那個七八歲的男孩就是細丫頭,我記事的時候細丫頭已經是大人了,孩子比我小不了多少,他說當地話與我們本地人沒有任何差別。那時的物質生活還很貧乏,農村小孩子只能盼望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村里人基本不會買衣服穿,都是買布請裁縫做。鄉里沒有別的裁縫,而且細丫頭手腳快,每天最多可以做十幾件衣服,當地人都請他上門做衣服。每年秋收后他都來我家,越到年底越忙,經常有人來我家請他,或請人捎信來請,沒見著他我家人就幫傳話給他。忙的時候,著急的人怕請不上就在他做活的人家等著,眼看著做完了就把縫紉機挑到自己家里去。那時鄉下人結婚還有些老講究,男女相中后先要去買布給女孩子及她的家人做衣服,這在鄉俗里叫“穿紅”,“穿紅”比較隆重,請的人家另外還要給紅包,飯菜也格外好些,遇到“穿紅”的人家請細丫頭會比較高興。
按照老家的習慣,手藝人上門做事,一天要包三頓飯,細丫頭住我們家,每天一早就出去,晚上回來,有時候做的衣服多,要很晚才能回來,外婆在大灶的鼎罐(一種鍋)里給他留些熱水。細丫頭稱外公、外婆為同爺、同娘,同爺、同娘是本地的稱呼,比干爹、干媽要親近一些。細丫頭的哥哥大丫頭落在鄰鄉,有時來看他弟弟,家里像客人一樣招待他。偶爾沒有人請細丫頭做事,他就像家人一樣和我們一起吃飯,后來細丫頭的老婆也來了,我們叫她倪嬸,和我們相處得很好。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沒有過問,我不能確定家里收不收細丫頭房費,按照當時的人情以及外公的為人,我想大概不會收。四鄉有不少江蘇人、安徽人像細丫頭一樣,每年來江西做手藝,落在一戶人家一住就是幾十年,鄰村有江蘇來的木匠還做了本地人的上門女婿。在窮困的年代,他們遠走他鄉,靠著一門手藝賺點養家錢,但是他們是幸運的,不用走村竄巷四處流浪,不用擔心孩子們會露宿野外,總能遇到像外公這樣的好心人收留,用我們鄉下話就是“落下來”,就像燕子落在人家不再擔心風雨。江蘇的經濟發達了,細丫頭再也沒有來,那個做了本地人女婿的木匠也帶著家眷回了江蘇。我做學生的時候從西安回南昌特意從南京轉車,懵懵懂懂去蘇北找過細丫頭,他一家子都非常的高興,前幾年弟弟從上海開車帶父母還去看過他。
當我再次從學校畢業時,工作已經相當難找,去上海找工作,一再被盤問有沒有上海戶口,在上海的公交車上聽到上海女人破口大罵“鄉巴佬”。在對外地人相對寬容的北京,直到現在戴紅袖套的老太太滿眼狐疑死死盯著陌生人,政府還在限制外地人,變相將被認為素質不高的外地人擠出北京城。現在城市的立交橋底下被特意澆鑄了尖錐,地下涵洞也被封閉。如果江蘇來的徐裁縫帶著三個孩子來到今天的城市想通過手藝養活一家人,不知道是否有一個涵洞和立交橋讓他們在瑟瑟的寒風中鋪下一張涼席,讓他們遮風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