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草原的散文
草原之美能把人迷倒,青青草原,藍藍的天,那是天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繪草原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描繪草原的散文篇1:醉美草原行
“遼闊草原美麗山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燦燦掛在藍天上。有個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輕輕哼著草原牧歌看護著牛和羊。年輕人哪我想問一問,可否讓我可否讓我述說衷腸……”
當年一曲歡快生動的《草原牧歌》不知撩動著多少少男少女的心房,唯美的畫面,熾熱的情感,他們又怎么不對大草原心馳而神往呢。如今我雖然已經是人到中年,但曾經對大草原充滿著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卻也一直未放下過。
于是,在酷暑難耐的八月初,我毅然決定到內蒙古的大草原轉上一圈兒,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算是圓幾十年的一個小小夢想吧。
考慮到我們乘坐旅游大巴外出且又是陰雨的天氣,以及我們到內蒙古烏蘭布統遙遠的路程,清晨六點我們便在細雨霏霏的一片朦朧中上車出發了。城區距離高速路不算遠,車輛在城區里迂回幾個路段轉上高速路的時候,駕駛經驗豐富的司機孫師傅便將車速保持在100公里/小時的勻速狀態,即便是有點暈車的乘客也感覺不到較大的顛簸,這整個旅程便也有了個很好的開端。
天地氤氳,雨霧迷蒙,在一片片綠意掩映下的深灰色的高速路,宛如一條巨形蟒蛇一樣伸向遠方,始終有種神龍既不見首也不見尾的感覺。穿行的車輛像水流湍急小河里的魚兒,剛剛還首尾相接著,轉瞬間便消失在一片灰朦之中不見了蹤跡。密密麻麻的雨珠兒剛剛依附到汽車前擋玻璃上,便被迅疾而過的風兒吹癟了身體,仍頑強且前赴后繼地在玻璃上艱難地游走著,或如蛇狀蜿蜒,或呈翠玉落地一般晶亮四濺,或像被風兒吹皺了的湖面,令那一抹淺淺地波紋不斷地漫延著……
路兩邊長勢喜人的莊稼,盡情享受著的雨水的滋潤。每當清晨微風輕輕吹過,它們便不約而同地擺動著小腦袋,淘氣般翻騰起一波一又一波泛著綠意的浪花兒。鄉間的小路,隱隱約約的村莊,都躲進白楊樹豐滿的懷抱里,靜靜地立在雨霧里,竟朦朧成一幅絕美的水墨畫的背影兒。
車廂里有的開始打著瞌睡,有的正興致勃勃地觀看著車載電視里播放的香港的警匪槍戰片,有的則一路低著頭抱著手機玩著游戲,這一動一靜中,時間也就過得飛快了。
汽車越過魯冀收費站界線時,外邊雨水終于停住。但天氣的悶熱以及較大的濕度仍令整個天空灰蒙蒙的,讓人分辨不出到底是陰天的原因還是環境污染霧霾遮天。車里昏昏欲睡的乘客逐漸多了起來,倒是長時間沒有遠行的我,滿眼興奮地欣賞著一路各色的風景。
汽車一路向北奔馳,天氣逐漸由多云轉為少云的明朗天氣。靠近天津南區的時候,雖然有些路段還充斥著輕度的霾,但遠遠不像先前網上傳說的那么惡劣,遠方低矮的村莊群落,一小撮一小撮的城鎮聚集群,甚至是在濱海新區里進進出出忙碌的車輛的影子都清晰可見。
天津是一座老城,曾經也是除北京、上海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前幾年卻由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已經被北上廣深拉開很大一段距離,甚至都有被青島、大連等沿海發達城市超越的可能。知恥而后勇,落后就要發展,這幾年天津市政府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不斷加大濱海新區的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建設,積極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經濟圈,整個城市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既然毗鄰渤海灣,縱貫城區的河流多,大大小小的橋梁也多,再加上環繞城市四周的高架橋的映襯,不但給這座海濱城市增添了不少生機和靈動,還令人對這座古老的城市產生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時尚感覺來。
當高速路旁高大的路標指向唐山的時候,我特意與這座美麗新城進行了一次隔窗對望,但時間的經輪還是不由自主地轉回到三十九年前。
一九七六年的中國可謂是個多災多難的年份。先是人們因為共和國的三位元勛的相繼去世而處于極度的悲痛之中,接著便是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硬生生地在祖國母親的的身體上撕開一道道的血口子,將一座唐山老城瞬間摧毀成一片廢墟,造成的傷亡3倍于汶川地震的巨大災難,給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然而,唐山人民是堅強的,即便是全中國人民,每每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是令整個人類折服的。 39年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過,唐山人民就是憑借著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中凝結成的團結、堅韌、勇于克服一切困難的自強不息的抗震精神,硬是讓一個嶄新的唐山重新矗立起來。就單憑我們乘車飛過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外景的瞬間所見來對比,難道不為中國人民的堅韌與頑強而激動驕傲嗎;當我們現在享受著中國經濟發展所帶給人們的幸福時,又怎能忘卻為我們創造幸福的挖井人呢!
描繪草原的散文篇2:我 的 草 原
我只是一個過路的旅客,不經意侵入你的八月,那時野花開得正狂,牧歌聲聲,天高水長,南雁正向北。
你近乎完美的飄逸,使我無法勒緊狂馳的思緒,打馬向西,任一種神往奔向遼闊。
自這一天起,你成了我的草原,成了生命中一種旺盛的力量,時刻隨那一聲奏響的鷹笛,放飛日出時的懷念。
我常常想起你的無垠與遼闊,艷麗與沉靜,遠望的信念與輝煌,以及白云底下牧歌聲中如云的羊羔。
我思慕已久的草原啊,你是我綠色的希望,在每一寸光陰醞釀我的生機與葳蕤里,你溫柔艷麗的無限風光,使我的每一個日子都因你的深愛而燦爛,變成一片夏日的晴朗。
我的草原喲,你的夜晚是群星閃爍,你的白晝是馬蹄聲碎。
描繪草原的散文篇3:草原美食
一、喝早茶
我在18歲的時候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地方,把吃早餐叫喝早茶,而且那碗里的食物確實是以茶為主。這個地方就是錫林浩特和以錫林浩特為代表的畜牧業為主的地區。
那茶水是用青磚茶熬制的,再兌上適量牛奶,加少許鹽就成了。兌牛奶的叫奶茶,蒙語叫“蘇太且”,不加奶的稱其為清茶,蒙語叫“哈日且”,但翻譯的時候你可不能直譯,否則就成了黑茶了,雖然從顏色上看叫黑茶也比較接近,但大家習慣的叫法還是清茶。熬制清茶或奶茶的過程說起來極其簡單,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熬出來的茶的味道是不同的。最地道最香醇的當屬牧民熬制的奶茶了。通常都要把青磚茶砍成小塊裝到提前用白紗布縫制好的口袋里,待灶上鍋里的水沸騰了就把茶口袋放到里面,然后用水瓢或勺子舀出來從高處再澆下去,循環往復,次數越多味道越好,不知是否有科學依據,但我覺得這樣做至少可以除掉茶葉中生木的異味兒。茶水的濃度要依據自己的口味而定,一般紅中透黑即可,然后加上適量的鹽,清茶就熬好了;如果想喝奶茶,再加適量牛奶煮沸就行了。
奶茶或清茶是不能填飽肚皮的,即使把肚皮喝得發脹,那也是虛假“繁榮”,幾泡尿出去,胃里便空空如也。事實上,無論過去貧困時期的還是今日,錫林浩特人早茶的餐桌上總會有更豐富的內容。最簡單的,清茶或奶茶里會有少許小米,稱之為米茶,還有的巧婦會提前把小米用黃油或牛羊油炒一下,然后放在茶里熬熟,喝起來既香醇又解饑餓。另外,桌子上常會有炒米、炸果子、黃油,奶豆腐之類的食物。如今錫林人的早茶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除了以上那些內容,還會有肥美的手把肉,新鮮的血腸肉腸以及蒙古包子、沙蔥餃子之類。還有一種叫鍋茶,就是把牛肉干,奶豆腐炒米黃油放在鍋里,兌上熬制好的奶茶,下面點上酒精,就著熱氣,喝個全身透汗,爽極了。如果時間允許,還會有一兩瓶老酒,那就叫喝硬茶了。不過這樣的早茶一般人難得享受,只有在節假日才有時間品味。不是錢的問題,主要是缺少時間。
二、吃手把肉
手把肉又叫手抓肉,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抓著吃的肉。這種飲食的原料以牛羊肉為主,就是把按著骨骼大小大卸八塊之后放進冷水鍋里煮,純草原的煮法是只放點鹽和蔥,其他調料一概不放,以保證肉質的原生態。而且煮手把肉的柴火也很講究,煤氣要比電好,木柴要比煤氣好,而牛糞火是煮手把肉最佳的柴火。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時間都比較緊,所以很多城里人都選擇用高壓鍋來煮,而且還加了花椒大料鮮姜陳皮醬油等一大堆佐料,這樣做出來的手把肉少了原生態不說,味道也是大打折扣了。
吃手把肉的方法也比較講究,一般是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內,從外向內軋肉。據民俗學者說,這樣的方法體現了蒙古族人對別人的尊敬,刀刃向里,寧可傷到自己也不能傷到別人。一般情況下,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速記雅思這兩塊肉要敬獻給尊貴的客人或長輩;羊的前肩胛骨部有一塊類似扇形板子的骨頭,蒙語叫做大冷雅思,這一塊手把肉是要大家共同分吃的,應該是由主人用刀子給每個人分一塊。吃肉的時候一般應該肥瘦搭配,特別像羊肋骨,它們外表一層都是肥肉,靠近骨骼的才是瘦的,所以一般吃這塊肉的時候不能一層層吃,而應該把刀子由表皮向骨骼縱向垂直切,這樣切出來的肉塊白紅相間,肥瘦搭配,吃著才鮮嫩可口,不肥不膩。如果自己單獨吃一塊肉,一定要把骨頭上的肉吃干凈,否則會被人譏笑為狗都不如。不過這對于不常吃手把肉、不會用刀子的認真還有點難,特別是脊椎骨頭,結構復雜,古風和柔縱橫交錯的摻雜在一起,沒有三兩年吃手把肉、使刀子的經歷是絕對收拾不干凈的,所以奉勸這樣的朋友最好別單獨享用一塊骨頭或者盡量別選難啃的骨頭。有些主人很講究,會把煮好的肥羊尾一片一片的切下來分別敬獻給客人,一般情況下客人都要入鄉隨俗,要十分友好地接受這份敬意,把這片肥羊尾全部吃掉,要是確實覺得有些肥膩,可以蘸點蒜蓉辣醬,主人會對此舉示以寬容一笑,無傷大雅的。
如今,錫林郭勒草原的兩大品牌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已經馳名中外,不但走出本埠,也已經漂洋過海,成為阿拉伯國家的最愛。人們戲說,這些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黃丸,當然他們的肉質是無可比擬的了。當然要想吃到正宗地道的手把肉,最好深入到草原腹地,深入到牧民家中,這樣才不會吃到育肥的或者外地冒充的羊肉。
蒙古族飲食文化是有肉必有酒,有酒必有歌舞相伴。吃了手把肉,平時你有半斤的酒量,這時喝上八兩草原老酒也不會醉,不信你可以親自一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