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散文
留守的兒童,留守的心,等著遠方的思念,等著遠方的關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留守兒童的散文篇1:留守兒童的夢想
人有時會面臨一道溝壑,跨不過去是一種不幸,不跨過去是一種更大的不幸。
——題記
在這兒,不會有霓虹的閃亮,只會有昏黃的燈泡一明一暗;在這兒,不會有華麗的高樓,只會有破爛不堪的帳棚搖搖欲墜;在這兒,不會有母親暖暖的話語,只會有不遠處大黃狗驚心的吠叫……
曾經,在山野的風中,我奔跑著,是向遠處還是未來?在多少個長長的冷夜,當萬家燈火都已熄滅的時候,我會蜷縮在角落里,聽所有山頭發出陣陣冷笑。此刻,我夢想著有一天,我會躺在那所謂“席夢思”的床上,聽母親講故事;我想上學,我想穿新衣服,我想當一個城里人……
再次被風吹醒,我來到這兒,這個城市的盡頭,我變成一個留守兒童.
于是,第一次看見“巨人”似的摩天大樓,第一次看見四個輪子飛速行駛的玩意兒,第一次看見城里繁榮的街市。我不懂在車水馬龍的地方為什么要有那么多白道道,想不通城里為什么看不見牛,更不會知道父母每天被包工頭壓迫著的煎熬……從城里人異樣的眼光中,我知道了我和他們的中間,有著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那邊的盛世繁華,只會是心中永遠向往的夢。這個夢,深深地烙下痕跡。
放學回來,和著咸菜嚼饅頭,甚至還有淚;半夜驚醒,在深藍的沒有星星的夜空下,想著父母在工地忙碌的情景,悄悄起身,為湊齊水電費去翻垃圾箱……
漸漸長大的我,正接近著那道溝壑。雖然我還在苦惱中忙碌,雖然我還在艱難中支撐,雖然我還在恐懼中擔憂,即使有這么多“雖然”,但是,當新的太陽照向這座城市,還有這個城市的盡頭,當他們手拉手走進校園,我堅信,我,終將會成為他們……
通向人類真正偉大的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條——苦難的道路。
為了心中的那個夢,我會走到這條路的盡頭,那個時候,便使我站在那邊,回望溝壑和這邊微笑的時候。
留守兒童的散文篇2: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留守兒童——冰冷的名字,親情饑渴,冷漠的面孔,在孤獨中輪回,在苦海中磨礪。飽含多少辛酸,掩蓋多少無奈……
據調查我國現有留守兒童5800萬之多。每每看到或聽到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心情都會異常緊張。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孩子的心理問題日趨嚴重,沒有及時的管教和引導,導致了行為的偏離軌跡,給社會帶來了不良隱患。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嚴重社會性問題,沒有家庭的教育是不健全的,讓他們過早的承擔不屬于他們的負擔,感覺世界的灰暗,缺少父母的呵護,過早的品嘗生活中的哭和痛。
父母模糊的身影,只能在睡夢中浮現,內心的孤單徘徊,激起他們對生活的敏感,自卑,一片茫然,稚氣的臉頰再也蕩不起笑的漣漪……
每每看到父母的背井離鄉,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真想自己有雙隱形的翅膀,飛過高山,飛過海洋,飛到母親的身旁,飛到父親的懷抱,感受那久違了的親情和甜蜜,這些在普通家庭是多么容易,可對于留守兒童是多么的奢侈,多么享受,多么遙不可及。
風雨中的哭泣,苦海中的磨礪,造就了他們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再苦再難也要守望夢想,再冷再黑也要放飛希望……
他們的父母奔走在異鄉的繁華都市,讓城里的馬路更干凈,讓城里的環境更清新,讓祖國的發展更飛躍,軍功章也有他們的一半。
為了社會的和諧和安定,請將視線轉向他們,請將溫暖的雙手伸向他們。讓他們不再迷茫,不再徘徊,不再自卑,不再孤獨……
同在一片藍天下,讓他們活出自己的精彩,與時俱進愿與彌香,為他們撐起那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
留守兒童的散文篇3:讓留守兒童有個溫暖的家
在葉縣水寨鄉,侯召然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因為他一手創建了奧琪爾留守兒童實驗學校,給當地留守兒童建了一個溫暖的家。
為使留守在家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生活,務工返鄉青年侯召然于2007年7月投資80多萬元,在本村西南地建起一所占地16畝的留守兒童學校。四年來,侯召然看著這360多名留守在家的孩子們快樂的生活、學習很是高興。他常說,只要留守在家的孩子不孤單,在外務工的父母不為孩子犯愁,自己付出再多與無怨無悔。
11月12日,將近中午的時候,在葉縣水寨鄉奧琪爾留守兒童學校的食堂里見到了校長侯召然,他正忙活著和各班的班主任一起從鍋里把飯盛到大紅飯桶里,菜盛到菜盆里。他介紹說,孩子們小,吃飯、睡覺樣樣需要照顧,飯菜都是他和班主任端到教室,給孩子們一一盛到碗里,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吃飽吃好,安心學習。晚上睡覺,每個宿舍都有兩名陪護的老師,給孩子們整衣掖被。平時,衣服臟了爛了,有老師給孩子們洗洗縫縫,我們這里的老師都很認真負責。自從他建校以來,除了特殊的事情外,他都在學校里,領著老師們圍著這些孩子們轉。
水寨鄉是一個勞務輸出大鄉,該鄉常年在外務工有5000多人,全鄉有800多名孩子留守在家。
侯召然在外務工多年,他和其他農民工一樣把孩子留守在家。他說,孩子們長期和父母分離,做父母的總是對孩子有一種愧疚感,他了解到一部分孩子長期留守在家已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在外掙錢是為了生活更美好幸福,不能因為只掙錢而耽誤了孩子的將來。家鄉有這么多留守在家的孩子們,總得有人去照顧他們的生活,于是他就開始去做這件事。800多名留守在家的孩子個個都需要去照顧、關愛,現在,他只是一個開始。
該鄉霍姚村12歲的霍啟龍,父母都在深圳務工,小啟龍和爺爺奶奶在家生活。小啟龍爺爺說:“孩子才3個月大,兒子媳婦就外出務工了,孩子變得任性孤僻,把我和他奶奶都快著急死了,真怕落下病了,多虧了召然這孩子回來辦了這留守兒童學校。小啟龍送去后,沒想到孩子很快就變過來了,現在愛說愛笑的,可活潑了!真給我們幫了大忙。”如今在這個學校里,有很多像霍啟龍這樣的留守兒童在這里健康愉快地學習生活著。
侯召然是葉縣水寨鄉留侯店村人,今年36歲,中共黨員,1993年7月初中畢業,因為家庭貧困無法讀書。1994年初他外出務工,通過親戚介紹來到福建一家服裝廠,由于他工作踏實認真,很受老板的喜愛,不久,老板讓他做管理工作,可是這項工作因知識不足他不能勝任。“在外務工期間,遇到很多理想的工作機會,可就是知識不足。知識不足是我最大的缺憾。現在我再也不能要孩子們也像我那樣有缺憾”侯召然說。
1998年,侯召然只身一人到北京一家空調銷售公司務工。一次外出為客戶維修空調,公司要求他們寫一份故障報告,這下可難住了他。打工期間所遇見的這些事,讓爭強好勝的侯召然很苦惱。
1999年,侯召然來到西安,開了家經營服裝的門店,由于善于經營,生意很好。這期間,他結婚生子。2006年,留守孩子該上小學了,可偏偏又遇到村上的小學合并,孩子上學需要去三五里外的鄰村。為了給孩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在一年里,孩子的爺爺給孩子轉了3次學校,可是最終也沒有給孩子找一所理想的學校。春節回來過年,侯召然了解到,周圍村莊有很多像他的孩子一樣的情況。“一定回家辦一所留守兒童學校,照顧這些最需要照顧的孩子,不能讓孩子們也像我那樣有缺憾。”侯召然對筆者說,“在外務工他吃盡了知識不足的苦頭,再也不能耽誤孩子們上學了。”于是,他就開始和妻子商量返鄉建立一所留守兒童學校。
2007年,侯召然處理了西安的生意回到家鄉,籌劃起了辦留守兒童學校的事。
辦校又談何容易,他的妻子宋曉霞說,他們倆個在外務工這么多年,很不容易才攢下50多萬元,如今把錢都拿出來辦學校,讓她很舍不得,可是看著他那股熱心勁,不忍心攔他。建校需要很多錢,可是他們錢不夠。才買的奇瑞車是侯召然的寶貝,可是為了湊錢辦校,侯召然還是狠狠心給低價賣掉了。7月,侯召然投資80多萬元的葉縣奧琪爾留守兒童學校建起了。
侯召然說,他對教學一竅不通,是個門外漢。可是他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高薪聘請來優秀的教師,讓教師們不但負責教孩子們知識,而且認真做好孩子們的心理工作,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這里度過愉快的童年。
為了讓出外務工的父母放心留在家鄉的孩子,侯召然給每名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在檔案里詳細登記著留守兒童父母的務工地點、聯系方式、家里狀況等,在學校還安裝了一部留守兒童親情電話,讓學生隨時可以和父母通電話。學校的老師定期都對留守兒童學生進行家訪。夸子營村馬永勝的母親因遇車禍留下后遺癥,父親又經常外出務工,爺爺年齡大了,無人照管。走訪的老師知道后,把馬永勝做為學校的特殊學生來照顧。馬永勝父親馬紹軍說:“出去打工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也知道孩子上學很重要,可是也沒有辦法。現在孩子在學校里有老師這么細心的照看,這讓我一百個放心。”
問起侯召然四年來辦校的感想,他說,“返鄉辦校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實現我的一個心愿。每次在學校召開的家長會上,家長們對我贊不絕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侯召然傾心辦留守兒童學校的事廣受鄉鄰們的贊譽,他成了鄉鄰們眼中的好人。該縣婦聯、工會、教育部門和水寨鄉政府在政策范圍內,給予了侯召然大力的支持。他們給孩子們送來了圖書、電腦、健身器材等。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平頂山市婦聯授予侯召然“關愛留守兒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今年7月他也光榮的加入了黨組織,成了一名中共正式黨員。
為了讓留守兒童有個溫暖的家,侯召然甘愿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