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的散文
散文中是有不少含有哲理的,也就是講道理的。關于這些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講道理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講道理的散文篇1:成功在于改變
讓昨天成為今天的母親,孕育出嶄新的風景,你會發現,其實成功只是每天的一小步。
——題記
人生是一場漸行漸遠的跋涉,每一天都是這場跋涉中沿途路上的風景,不同的風景方能成就精彩的人生,一塵不變帶來的只能是一場無聊的旅行和一個不知終點的迷路。
生命短短數十載,每個人來帶世界上走一遭,不過是跟歲月借了一個軀殼而已,從哪里來,最終都還要回哪里去。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把靈魂留在了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把靈魂帶到了泥土里。
成功在于改變,你為自己的生活改變過嗎?捫心自問一下,一年前的自己在哪里,現在的自己是否還在重復著相同的事情,如果你說是,很遺憾。一年后的你肯定還在做著這件事情。如果你說不是,恭喜你,人生路上你已經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 就像行走在沙灘上的游客,雖然你看不到自己來時的足跡,但其實你已經走過一段真實的旅程。人生旅途的含義是什么,無非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時間與記憶的磨礪中卸下偽裝的自己。學會改變生活,學會品味滄桑,方可無悔青春,無憾歲月的消逝。
昨天已然過去,回首確是永恒。今天尚未完成,黃昏即是美好。人這一輩子真的不長,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活的靚麗,活的瀟灑。讓腳步像風一樣,讓心靈像海一樣,讓頭腦像光一樣。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弱肉強食。在人性與道德的激烈競爭中,我們漸漸遺失了最初的美好,逐步迷失了純真的本性。任孤單與落寞在回憶的小河里輕吟淺唱,歲月安靜的流淌,我們卻再也尋不回那個夢開始的地方。
那一年,我們變成了戲子,在別人的故事里,留起了自己的眼淚。
那一年,我們變成了風箏,在漫無邊際的天空紛紛擾擾,無依無靠,摸索到的卻不是自己真實的夢想。
那一年,我們便成了落葉,抱著不忍與傷心離開了大樹的懷抱。殊不知這一離去究竟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沒有路,只是社會在我們本身的發展過程中為我們打造了無數的道路,進入大學,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那一條,僅此而已。
講道理的散文篇2:揚起生活的風帆
人生的路是漫長的,在漫長的旅途中,有人活得很精彩,滿載幸福,帶著所有的滿足走完人生;有人活得很無奈,滿腔怨恨,包裹著痛苦離開了人世;有人感嘆生不逢時,多災多難,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只要你懷著一顆坦然的心去面對,成功了要淡然視之,失敗了要泰然處之。那么,懸掛在你人生背景上的永遠是幸福亮麗的畫卷!
生活中,感動、親情、友情、愛情、痛苦、憂傷、挫折、困境,猶如人生的老朋友,常常伴隨左右。面對痛苦、憂傷、挫折、困境的人生,有兩種態度,一種是主動迎接,另一種是被動承受,只有主動迎接的人,人生才會活得精彩。
感動,是一個拄著拐杖散步的老人,不小心滑倒在路邊無力爬起,一個年輕人從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跑到老人跟前扶起老人,一邊問長問短,一邊把老人送往醫院,安排妥當連名字都不留;感動,是剛出生的嬰兒,閉著眼睛,攥著拳頭,蹬著小腿,啼哭著向父母報到,向世人宣告;感動,是地震災區現場,一個哺乳期的天使,毫不猶豫地當眾為一個失去父母的嬰兒喂奶,是一個被埋在廢墟下的母親,用自己的身體、生命搭起的堡壘和堡壘里存活的小生命,感動......太多的感動隨時都會感染著你我。
親情,是身體里流著同一種血液,一代一代孕育生命的源泉;親情,是陪你喜陪你憂,不計較任何代價,把一個小生命培養成人、成才、結婚、生子輪回的過程;親情,是你生病的時候,永遠陪伴在身邊,陪你哭、陪你笑、任你鬧,需要換器官延長生命,毫不猶豫獻出自己器官的偉大壯舉;親情,是和諧大家庭中包容缺點和誤解的橋梁;親情,是生命的最后,把所有的財富都留給了親人的常規。
友情,是你成功的時候為你喝彩,失敗的時候為你伸出扶持的雙手;友情,是永遠不會忘記在生日、節日時的溫馨祝福;友情,是你不順心時發泄的消氣筒,憂傷時安慰你的良藥;友情,是你孤獨時捎來一句溫暖的問候,煩燥時,送來一瓣心香;友情,是常常問寒問暖的一種牽掛,友情,是人生中的美麗風景,沒有它旅途便黯然失色
愛情,是兩個人相互依賴,相互關懷 ,敞開心扉,無話不說,同甘苦共命運的一世纏綿;愛情,是常常感覺有一股暖流在體內涌動,常常手牽著手漫步在銀色的月光下,相互依偎,數著點點星星,常常款款深情地走進綠色植被,去領略大自然的嫵媚,傾聽溪水流過身旁的潺潺聲,小鳥清脆悠揚的嘰嘰喳喳聲,清風掠過樹葉的沙沙聲;愛情,是一輩子在一個鍋里吃飯,在一張床上睡覺,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要用真誠去播種,要用包容去護理,要用熱情去澆灌。感動、親情、友情、愛情是傳遞溫馨生活的火炬,而痛苦、憂愁、挫折、困境就像魔影,是許多人經歷生死離別,病魔折磨,事業失敗,午夜夢回,愛斷西樓,情飄天涯的體會。
人生希望一帆風順,卻常常有暴風驟雨襲擊;人生希望像江河一瀉千里,卻常常有漩渦與逆流。
講道理的散文篇3:一生學做人
有位哲人說過:做人的極致是平淡。
做人需要我們窮盡一生的時間來學。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時刻,都需要不斷地去校正自己的律行,讓自已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的舞臺上,贏得社會、生活、他人的信賴。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用純凈的心靈來感受父母的身傳言教,耳染目濡種種關于人的行為。當然父母的教育是最好的榜樣,是他們把做人的善良、寬容與對生活的愛,一點點的浸染了我們全部的身心;及至上了學,又得到老師們關于做人更深層次的教育,讓我們讀懂了做人的道理,處事的哲學。這一階段對我們整個的人生都大有裨益,因為知識讓我們有了做人的資本、和識別行為的能力,也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人生的目標與做人相互結合在一起才有了美好的希望。當我們參加了工作,真正走上了社會,耳聞目睹了人的全部生活本真。處人與立世其實并不簡單,僅僅以自己一顆善良的心去溫暖它人,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美與丑共存,假與真并在,這時的做人真的很無奈,人的自私的一面,齊齊都會展露在你的面前。太多的時候不得不讓我們為了生存左右逢迎而變得世故精練、圓滑,其實這才是做人生存中為了適應生活、社會的無奈之舉。
有時候,做人也讓我們頗費思量,誠如哲人所言,做人的極致是平淡,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因著人的欲望、道德、修養、自身素質的不同,人也不盡相同,是為:人以群聚,物以類分,就很能代表這一點。
生活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會做人,但做人有時候卻讓我們在生活中永遠也讀不懂它。這就要我們一生都要學做人,并且仍是要做到善良與平淡才是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