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月餅的散文
關于月餅的散文篇1:月餅的味道
中秋快到了,又一個團圓的時節(jié)。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早就鋪滿了各種各樣的月餅。看著這些新式月餅,卻怎么也勾不出我的食欲。
幾天前,突然有位本地大姐為一個養(yǎng)老康復院送來了她專門做的傳統老式月餅:“老五仁”。放入口中,還真讓我感覺到了小時候那種味道,味蕾像見到了幾十年的老朋友那樣,刺激得唾液止不住外流。皮特薄,撥開,花生仁、芝麻、葵花籽、冰糖、核桃仁、青紅絲等崢嶸外露,一不小心總要掉下很多小坷星。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的吃相,吃月餅總是一只手拿著月餅,一只手在月餅下面伸著,這只手里的月餅吃完了,再把另一只手里的一小窩月餅坷星,呼地一下扣到嘴里。最后這一下,竟讓吃月餅的感覺達到巔峰,那些細小的碎屑在嘴里甚是香甜,咀嚼半天還不想下咽。
有時候,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聽大人們講故事。說富人們吃月餅,窮人們吃薯餅,最窮的人吃不上薯餅,只有吃黃餅,黃餅就是玉米餅。總之,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親戚們要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吃個飯,飯桌上都要放上幾個月餅,預示著一家人團團圓圓。那個時候,我家還算是能買起月餅的人家。有時候,也會拿上月餅舍不得吃,到外面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一翻,然后像捧個寶貝似的,一點點下咽。
有個故事,說是一個富家孩子,拿著一個月餅,碰見了一個窮孩子。窮孩子說:“我會變魔術,我能把你的月餅變成月牙。”富孩子就把月餅給了窮孩子,窮孩子拿著月餅一口咬去了少半個,一個月餅頓時成了月牙。窮孩子把富孩子逗笑了。窮孩子又說:“我還能把月餅變沒了。”富孩子說,接著變。窮孩子餓得三下五除二把個月餅吞下了肚。
以前的月餅是奢侈品,現在的月餅是一種象征。
現在的月餅品種增多了,品牌也多了。味道可以說要啥有啥。然而,團圓的意味卻不濃了。大大小小的事整天把人弄得疲憊不堪。就連買個月餅,走個親戚都得忙里偷閑,來去匆匆。嘴里吃著月餅,心里想著煩心事。什么棗茸、五仁、黑芝麻味,都被現實的繁忙,精神的壓力沖淡了。親戚朋友也很難湊齊,不是這個有事,就是那個繁忙,想一家人坐下來吃個團圓飯都難。
今年就買了兩提月餅,一提是拿去舅舅家,一提是拿去丈人家。到了舅舅家,舅舅沒在家,生病住院了,只好丟下月餅跑到醫(yī)院去看望病床上的舅舅。到了丈人家,本想所有親戚都到場來個大團圓,結果沒到幾個人,打了幾個電話也無濟于事,只好簡單吃個飯了事。
唉!好想放下心來,靜靜地體味月餅的味道,就為解饑解饞,就為尋找那種純潔的月餅情結,或與家人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吃著月餅,聊著家務事,讓月餅回歸本來的意義,讓生活無憂,親人們都快樂團圓。
關于月餅的散文篇2:中秋月餅
小時候中秋節(jié)時,巴望著父母從二十里外工作單位回家,給我們帶來他們單位分發(fā)的月餅。“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甜。”那時我們吃的月餅只有一種,稱“生糖月”的月餅,外皮黃色,有些焦斑,正面貼一層密密黃芝麻,背面稀稀拉拉只幾顆,也許是制作過程中掉落在背面上的;里面的陷由沙糖、豆沙、花生、芝麻、麻油等組成,芳香甜口。
記得那時小妹會為多分一個月餅而激動得熱淚盈眶。母親從來不會給自己留一塊月餅,只用期盼的眼神看著我們快樂地吃。但我們不會忘記掰一塊月餅,硬塞到父母嘴里。
皓月當空,父親還會給我們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樹”、“玉兔搗藥”、“廣寒宮”等有關月亮的神話。在那素月清光,食品貧乏的年代,“生糖月”是孩提時心目中最奢侈的甜點了。至今回味,滿口生津。
讀大學時,中秋節(jié)往往與國慶節(jié)接近,學校放幾天假,我總借機回家。父母依然給我們準備好了月餅,這時父母也會留給自己一塊。看到父母殷切地盼著自己子女長大成人的那種眼神,我總會暗暗決心:“等工作賺錢了以后,一定要買高級的月餅饋贈父母,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月落月升,光陰荏苒。從商后,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中秋節(jié)月餅只好自買。“月是故鄉(xiāng)明!”他鄉(xiāng)的月餅總讓我感覺不到家鄉(xiāng)的那種芳香甜滋味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也只能通過長途電話,給在遙遠家里的父母一個問候。仰望窗外深邃的夜空,一輪圓月,淡淡的幾片浮云在周邊流動著,宛如游子的縷縷思念在涌動;柔柔的月光,彷佛慈祥父母目光的關切。今夜月明人盡望,中秋望月難抑懷!
辦了企業(yè)后。公司的管理人員說:“中秋節(jié)分月餅麻煩,不如就給員工節(jié)日費吧?”我斷然拒絕:“不!一定要分月餅,中秋月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秋節(jié)分月餅也是體現了企業(yè)對員工的一種人文關懷。再給每位分一箱蘋果,祝愿大家在中秋佳節(jié)合家團圓,平安幸福,盡享天倫之樂!”我想象著公司的員工子女們,也像我小時候過中秋節(jié)一樣,巴望著父母從單位里帶回月餅的快樂情景。此時,我也不會忘買一盒高級的月餅送給父母,且總是當面打開,給父母看看“高級”的月餅,耐心地對各種不同味道作了詳細地介紹。獲得了父母嘖嘖夸贊而心滿意足。與其說是對他們問候,不如說是彰顯自己已有所事成,能讓父母放心了。父母會樂滋滋地留用,看得出父母的喜悅心情比月餅還甜。我心頭涌上了一種得意洋洋的快慰!
月圓月缺.物換星移。現在是為自己的孩子過中秋節(jié)了。月亮依然圓圓,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琳瑯滿目。也許物質生活豐富了吧!平時孩子們零食多得像天天過中秋節(jié)似的。無法看到孩子們像我小時候過中秋節(jié)那樣,熱盼著吃月餅的快樂樣子。
物是人非,父母已離我仙去,能見到他們只有在夢里。那輪沉淀了聚散離合,還有芳香甜滋味道與月下凄美神話的秋月。望著本要送給父母的那份月餅,緬懷痛楚油然而生,月餅只能請明月遙寄給在天堂父母。“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情不自禁望斷明月淚!
——中秋之際,無比地懷念父母......
關于月餅的散文篇3:中秋的月餅
每到中秋,妻子都要去縣里最好的糕點店里購買月餅和其他的甜點,一部分自己留下吃,一部分帶回老家,作為禮物孝敬長輩。
現在的月餅種類繁多,本地的價格不菲,外來的味道各異,餅餡之繁多也令人瞠目。不管硬的軟的甜的咸的,帶回家,奶奶都喜歡得不得了。
我卻不像小時候那樣愛吃。不是月餅不好,——那俏模樣那足料都令人饞涎欲滴,可是,我實在是吃不到那時月餅的滋味。
那時候的月餅還有什么特殊的味嗎?
小時候過中秋,正是農忙時節(jié),掰玉米,刨花生,割柴草,小學生也會放秋假,幫家里做事。所以,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忙得不亦累乎。這個時候,唯一的期盼,就是某個瀕近中秋的黃昏,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從外面匆匆趕回來,手里提著一個用油繩十字型系著的用油紙包裹著的月餅包,上面蓋著一張我最喜歡收藏的紅色印著婀娜嫦娥的油紙,袋里裝著八個小小的月餅。每一年都是這樣包裝的一包月餅,卻足以滿足我小孩子的愿望。
在錢比金子還難掙的年代,在辛苦勞作仍掙扎在貧苦線上的歲月,像中秋節(jié)這樣的節(jié)日,像月餅這樣的食物,已不單單是我們小孩子夢寐以求的愿望。而且,嵌著花生仁和彩色糖條的稍微有些堅硬的月餅的確有濃郁的味道,令人渴望,甚至用一生懷念。
中秋夜,母親會比平時多炒一個菜,菜里放上一點肉丁;父親會親自用鮮辣椒和辣疙瘩咸菜加上點香菜調拌好,喝一點散酒。而且,父親從不在這樣的節(jié)日里訓斥我的貪玩。吃完飯,我們開始吃月餅。
父親只吃一個,母親最多也只吃一個,其余的都留給我。
小時候,我不知道,以為像他們所說的,他們倆不愛吃月餅,所以我也吃上一個,然后央求母親把那剩下的五個月餅寶貝一樣藏好。以后的日子,實在忍不住了,央求母親拿出一個月餅,掰開一半,慢慢地咀嚼,感受著唇齒之間的香甜。母親總會吃掉我不喜歡吃的渣滓,藉由此,我也養(yǎng)成了用手捧著月餅吃的姿勢,以防止那些渣滓掉落在地上。
現在,我吃月餅的時候,依然保持著這樣的姿勢。我從不覺得不夠雅觀,或者卑微。這是歲月的標記,貫穿在人一生的歲月里,不可輕易拋棄。
后來,我知道那是父母偏愛我,不舍得吃月餅。我總在吃月餅的時候把那八個月餅分配一 下,雖然最終我還是會多吃,可是,他們兩個可以多吃一個,我心里就安慰了許多。
有的時候,爺爺奶奶會在我家過中秋。雖然飯桌上只有幾樣家常菜,卻并不妨礙濃濃的節(jié)日味道。我總是給他們斟酒,聽著他們拉家常話,看著他們難得舒展的眉宇,微笑的臉龐,捕捉著他們望向我的慈愛溫柔的目光。
后來,爺爺和父親先后得病離開了我們,家一下子像倒了頂梁柱,我又在外成家工作,家里頓時冷清了許多。可是這些年,我們還是要回老家過中秋的。奶奶已經八十多歲了,雖然爺爺和父親故去,原來的九口之家現在也是十多口人的四世同堂之家了。沒有什么比一家人團聚更令人快樂的事了。
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鄰居鄉(xiāng)親當日烹煮的羊肉,喝點酒,盡量多地擺上各色菜肴,和熱騰騰的水餃。月餅有厚的,有扁的,有硬的,有軟的,這個掰開嘗嘗,那個分著品品,幾乎吃不上一個完整的月餅,卻也是樂樂呵呵地。
月餅在此時的味道反而像一種安慰,一份心靈的默契,調劑著我們血濃于水的親切與和諧。無論身在何處,無論身上背負了多少風塵,卻不會涂改那泥土與陽光滋養(yǎng)和烙印的顏色。
月餅的味道是歲月的味道,月餅的味道也是鄉(xiāng)愁的味道,無論何時何地,總不會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