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修身養性的散文
關于修身養性的散文篇1:嚴以修身重在“三修”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信仰之本,立志之本。修身釋義為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修持身性。修身的本質就是樹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和薄弱意志,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誠心、仁愛、道義、謙卑的情操來祛除掉思想中的雜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修身是生命的支點、行道的重點、立業的起點。
嚴以修身是前提,也是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嚴以修身,才能有“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底氣,才能有“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威望。那么,具體應該怎樣“修身”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加強黨員領導干部的信仰、黨性、作為修養,保持優良作風,是領導干部的終身課題。
嚴以修身重在修信仰
信仰是每個黨員的精神之柱,動力源泉。黨員干部一旦信仰不堅定,修身不到位,就會失去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喪失道德底線,走一條不歸路。因此,作為黨員干部就要站穩政治立場,遵守政治紀律,提高政治鑒別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關鍵時刻不迷失方向,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黨員干部面對競爭激烈的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一定要注重自我修煉、心無雜念,堅持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保持從容淡定、心態平和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內安于心,外安于目”。古語有云:“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一升”,明白其中之理,面對各種誘惑就能泰然處之。我們要學會算賬,不該得的堅決不得,跳出名、利、欲的誘惑。作為人民的干部,修煉境界就是要修三顆心:平常心、事業心和菩薩心。樹立起“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淡定心態,樹立起“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于干”的堅定信仰,樹立起“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時刻注意以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做到不為利所迷、不為欲所惑、不為名所累、不為情所動,始終堅持把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黨員干部的信仰就忠誠黨的信仰、黨的宗旨、黨的組織,擁護黨的綱領、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始終堅守黨員的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一心向黨、一心為公、一心為民,自覺把對黨和人民的感恩之情,轉化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崇高追求,轉化為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轉化為苦干實干、勇創佳績的實際行動, 對黨忠誠、永不背離。
黨員干部修身就要克欲制利,剔除妄念。人一旦私欲膨脹就會膽大妄為甚至無法無天,就會朝思加官晉爵、暮想封妻蔭子、夢寐“金銀滿堂”,久而久之便會頂風作浪、腐化墮落。無數貪官的“少年苦難、青年奮斗、中年上升、晚年悲慘”的沉淪軌跡,是多么的發人深思和給人警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嚴以修身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靜以修身”,修身最難的是止而不止、定而不定的過程,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受得了挫折。古人強調“秉持靜專、堅如磐石”,修身必須下大力氣、做苦功夫,夜以繼日、毫不動搖。
黨員干部修身就要強化學習、心存敬畏。不隨黃葉舞秋風,不因紅塵隨波流,慎獨、慎初、慎微,防微杜漸。“時時勤拂拭”,如影隨形成習慣,耐得住時日消磨,經得起歲月沖刷。用黨性修養筑起信仰長城,抵擋萬丈狂瀾。
心中有黨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責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忘為。“吾日三省吾身”,是每個黨員干部的起碼信仰要求。
關于修身養性的散文篇2:暖陽休閑,修身養性
初春的三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雖說有些倒春寒,但抵擋不住溫濡的陽光,繆斯春天的誘惑。連續多日的霧霾,直叫人心里毷氉。這難得的空曠,萬里無云,我偏愛獨自擁抱自然的賞春。老舍把濟南的冬天寫的景色迷人極致,其實怪老舍出生的太早罷了,如若說和我同齡,在這開春的時令,與我如約赴到這棗莊魯南小泰山、神山、廟山的境地。我想,老舍的感受與我有相同的愉悅心情。在暖暖陽光的晌午,倘若老舍和我一同步履休閑郊野,闖入彌眼如此嫵媚,恐怕“濟南的冬天”又會在靈感的驅使下迻變成“魯南的早春”更為恰妥。
微風暖陽的晌午,最是徜徉時刻,遠離聒噪的城市,自我放逐于小泰山、神山、廟山之間彳亍踽踽獨行。置身綠色主宰的世界季節,身臨其境,春色融化了心情所有的憂傷、煩惱、失眠、神經質,沒有塵埃。春天是使人充滿活動和激情,克服悲觀厭世的情緒。春天的陽關是暖的,微風是甜甜的。春天是醫治心情不愉的季節。央視名嘴崔永元因為壓力山大,得了抑郁癥,就是到大自然里陶冶,磨礪,重走紅軍路一年的時光,復原了輕松的腦殼。是空曠的大自然,醫愈一直困擾心頭的頑疾抑郁。
踏青山頂,覓一塊向陽的地方背倚高大的巨石稍棲,石頭曝曬的暖暖呼呼地頗好,不必掬捧陽光洗臉吝嗇,盡情地沐浴著冬天以來少有的暖陽。不必刻意的醞釀思緒的閘門,盡管瞇起雙眼,不必去想任何事情,更毋須放肆這春的嫵媚。最好是靜靜的倦迷著,聆聽萬籟的自然聲響,嗅著少許刺鼻的春草氣息。感慨著歷史造化的滄桑山巒,如斯的美麗,身臨其中好個愜意。微風撫摸面頰,熨帖著有一種神仙般的舒服。迷糊夠了,慢慢地睜開雙眼,竟不知今夕是何年,身在何處。瞅著湛藍的蒼穹,觀賞蒼穹間飛掠的老鷹,就連老鷹也會艷羨我這個凡夫俗子諸般的享受。傾聽時間流淌的聲音。間或腦海里過目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景致。聯想著詩人在觥籌交錯之間鼻鼾,恣意而動,土石為紙,雨雪為墨,一筆豪情,滿紙灑脫。
洆濡姌美的光陰,什么也不做,什么亦不想,讓時光蹉跎。低首細看腳下礫石罅縫間酥軟的浮土上,長著密密麻麻不起眼的野生薺菜。不明就里的人,一直認為柳樹是第一個迎春的植物,其實錯耶,薺菜一直被人遺忘首個迎春的報春野菜。瞅瞅那綠瑩瑩地柳枝,就知道,薺菜要早于柳樹的冒牙了。俯瞰山下的春耜的老農,亦是一種畫的景昳。雖說是遠景,看得出,老農是汗流浹背了。要不,老農不會撂下擋風寒的棉絮,赤裸暴脊的勞作。零上十幾度的天氣,如若不是勞作的話,光脊梁?恐怕是要傷寒的了。開荒剜地的嫗人,倘若不是傳統的赤身的遮丑羞赧,恐怕那件單薄的褻衣早就和老翁們一樣的甩撂在田間地頭了。無奈,只能是一會擦擦流汗而解涼。不必問,家里的青壯年勞力全部出去打工揾錢去了。春耜只能怙恃守巢的翁嫗。好在忙活不多,科學機械化了。恰好,伺弄種麥故意遺留下的地頭、田園,是些鍛煉活動活動筋骨的絡脈,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增益于長壽延年。算作是貪婪的享受中運動吧。
我生長在北方,早年曾在負笈數月江南的夏季。只是從電視里瀏覽過江南的春天,從沒有零距離得領略過江南的春天。什么樣子和滋味那只能是在腦子里虛擬一番。我想,北方的春天,恐怕要比江南絲毫不遜色的。山頂上的雜木槎椏開始泛青,蒼虬橫秋的松樹尤為郁郁松松。今年的雨水甚多,土地酥軟豐腴,山上的草皮上伊始露青。山石清凈。這個時候,不必擇取風景秀麗的景區游覽,像我這樣就夠你逍遙自在了。喜歡徒步旅游的日被人、德國人、美國人,我想也無非想尋覓如此恬靜優雅明朗情調的春天境地。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誘惑著蝸居的城里人,不在棲息家里,挪步郊區,簡約簡單,品賞大自然的賦予的神奇。極目所能之處,是牧羊的老人,微風飄來是自編的山歌。在山回應中顯得余音裊裊。遠處漫漶的弓腰摭拾人,無需問就知道是清理麥攏里的雜草,期冀著酷夏的豐稔光景。
關于修身養性的散文篇3:一本修養心性的好書
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以春雨“潤物細無聲”般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生,是將文學所表現的人生,所創作的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心靈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讓人能在文學的世界中產生情感的共鳴,獲得哲理的啟示、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升華。寒假期間,我又一次讀完了楊常軍先生的文集——《秀色旬陽》,我更加篤信:《秀色旬陽》正是這樣一本修養心性的好書。
我有幸去過旬陽縣,它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縣城因旬河和漢江交匯而形成酷似八卦狀的縣城,因此又是一個惟妙惟肖的“太極城”。書的作者楊常軍先生,我拜訪過的,雖然我和楊先生只短短地相處了兩天,但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熱情好客、平易近人、大方善良、幽默曠達、低調謙和、勤奮好學。先生系旬陽縣一名文化干部,每天有繁忙的公務纏身,但他找機會歷時8年時間踏遍了全旬陽縣28個鄉鎮,須知這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畢竟旬陽縣地處陜南秦巴山地。
一個作家的文學氣質是與他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的,旬陽的山是延綿不絕的,雄壯巍峨的;旬陽的水是清澈見底,甘甜豐沛的,一方山水一方情。正因為山水的滋養和哺育使他擁有寄情山水的大自然情結。正如他在《把受傷的心放仙河療養》一文中所言:“我有我的生活原則,世界之大,有我的立身之處;茫茫人海,無我發財之道。我自重自省:‘我中有我,自有我在’,淡泊名利,移情山水,常常到仙境般的地方去陶冶情操。”對生他養他的旬陽故土,他懷著一顆樸素而又熾熱的感恩之心,這也是正是他創作《秀色旬陽》一書的初衷。正如他在《后記》中寫道:“我生長在旬陽這片熱土上,深受山川河流的厚愛,為回報她們的養育之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她們寫點文字,來傳頌其魅力”,我由衷地佩服先生執著為文的精神。
《秀色旬陽》全書共由1首詩歌和29篇游記散文組成,在《太極城 我可愛的家鄉》這首詩歌中,楊先生滿懷激情,放聲高歌自己的家鄉,懷古思今,展望旬陽縣的未來。而這29篇散文則是以作者的親身游覽經歷為主線,主要表現作者對故鄉旬陽自然風物的無限熱愛、贊美以及對當地風俗民情深切的人文關懷。
讀29篇散文時,我們會跟隨他筆下的文字一同進入一幅幅寧謐、閑適,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畫卷。例如他在《美哉,太極城》一文中寫道:“雨過天晴,登觀景臺,覽‘太極城’勝景。漫步蜿蜒盤旋,寬敞整潔的觀光路,一路賞心悅目,滿腔畫意詩情。放眼江河環繞,高樓大廈,碧水青巒,云山霧水,氣象萬千。老城,古路環繞,曲徑通幽。漢江、旬河上座座橋梁,車流不斷。新城,幢幢高樓依山而立,祝爾康大道依水而筑。”在《石門鄉記憶》一文中他寫道:“小橋古樹、龍潭對鴨、修竹黃牛,滿面笑容的大媽,她們都是這大千世界的和諧元素,是龍潭景色寫生的最佳參考物。”又如《陽山》一文:“陽山是一幅畫,一幅大氣磅礴,栩栩如生的畫。這里山水玲瓏,景觀俊秀,峰、崖、峽、洞、泉、溪交相輝映,峰崖蜿蜒連綿,峽嶺曲徑通幽。飛瀑流泉神韻,山花爛漫銷魂。這里是綠色的天堂,松濤碧浪,沃野千頃,舉目眺望,滿目蒼翠。這里山奇景秀,群山環繞,層巒疊嶂;奇峻橫輝,古木參天;十八羅漢山,龜山,佛山等形狀逼真,蹲、臥、站、行,千姿百態;威、壯、拙、巧,神情夸張。”像這樣引人入勝的狀景描寫,在書中比比皆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楊先生是以自己所游覽過的山水實景為創作素材,為藍本,有意識地欣賞美,創造美,追求美。誠如高爾基所言:“照天性來說,人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美是什么呢?雖然學術界尚未對此有一個確切而又公認的定義,但美的真正內涵在人們的心中不言而喻的。
從文學與人生關系上說,文學為人生創造美,其目的是要追求人與對象世界的和諧,即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人和自我的和諧統一,強調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現實與理想的和諧統一。
也正是本書中契合傳統哲學“天人合一”創作理念,他向讀者們證實了一個信念:在文學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情形下,當部分作家著眼于市場需求創作出文學作品的同時,依然有人堅持創作出注重精神修養和心靈解放的文藝作品。正如本書《后記》所言:“我手寫我心,這是抒發我對這片熱土充滿樸素純真情感的最好表白。雖不是傾盡全力,我卻盡心了。”“不圖名,不為利,只因為我深深愛這片土地,只為給同人開啟一個好頭,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