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味道的散文
關于味道的散文篇1:味道的美
念想的青藤,纏繞著記憶的軸。拉了去,繞了來。再拉了去,又繞了來。纏啊繞,繞啊纏,越發長了,越發密了,越發緊了。念想,太重。記憶,顯得單薄。怕記憶的軸被念想的藤全然遮了,失了面目,好吧,用文字來追尋記憶里念想的味道。
仲夏,蛙吟蟬鳴。蛙與月私語了一夜,蟬和日交談了一天,無果。蛙依舊嫌夜太黑,蟬照樣嫌日太烈。唯仲夏的清晨,不黑不烈。
拂曉十分,蛙兒倦了,睡了去;蟬兒還未醒,睡著香。四周寂靜。一縷清風于無聲處寂然輕喚,借著微光,獨見茉莉應風釋香。依稀見得,枝葉上有露珠打著滾兒。誰能說得清,那不是仙子飄然而過遺落下的珍珠;誰又敢斷定,那不是夜醞釀的美酒。
漸漸,天色微明,晨曦初露。夜,算是徹底裹挾著黑暗,走了。烈日,還沒出來。此時,不黑,不熱,有風,涼快。一天中,唯此段光景,將清晨的小清新演繹到極致,真好!
在清晨清新的時光里,邂逅了一場清純的美麗。“天賦仙姿,玉骨冰肌。輕盈雅淡,初出香閨。是水宮仙,月宮子,漢宮妃。”茉莉,嫩綠雪白,盈盈素靨;沒月季絢麗,不如玫瑰婀娜,比不上牡丹華貴;茉莉,和月最溫柔,比星星亮,不必與太陽一般亮。這就是她的味兒,清秀,娟雅,柔和,幽靜,婉約,含蓄。
茉莉,在仲夏清晨的微光里,影影綽綽,玲瓏飄香。流露著自然的清香,香在時空里飄溢,香在光影中定格。茉莉,營造著一種含蓄的場,像極了那情竇初開的女子初見如意郎的那般羞澀,應著清風,或近或遠,一路笑靨,或真或純,韻味感動橫生,那是蓓蕾初綻、青春起航時的蠢蠢欲動。
含蓄,是何等迷人的味道!
喜歡茉莉,喜歡她的含蓄。于是,會選擇一個和她一樣含蓄的時間段來畫她。烈日下,是畫不出她的含蓄的,因了太烈;太黑的夜也是不可以的,因了壓抑。只在有一抹藍的清晨,在一彎星月下,一豆燈影里,鋪素宣,研徽墨,將茉莉的含蓄展現于筆端。
含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畫家馬遠的畫中總是留著一處空白。他的《寒江獨釣圖》,一葉扁舟,一個漁翁,寥寥幾筆的微波,剩下的,全是空白。因了這大片的空白,突出了“寒”與“獨”的意境,襯托了漁翁凝神垂釣的神氣,看畫的人,也會不自覺地展開富有詩意的想象。
中國畫,向來是崇尚含蓄。一含蓄,意境便美了。不畫古寺,不畫山,畫一條望不到山頂的彎曲石階小路旁,有一個小和尚在擔水,便可知“深山藏古寺”;不畫花,不畫馬,畫蝴蝶追逐馬蹄,便可知“踏花歸去馬蹄香”。太實,會失了玲瓏剔透;太虛,會失了賞心悅目。
含蓄是一種關于深“藏”的藝術,品來,有嚼勁,味道十足。
關于味道的散文篇2:論味道
味的基本詞義是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引申為情趣、體會。在中藥中也可作為量詞使用,如五味藥。常用的詞組有味道、味覺、氣味等。味道呢?愚以為味之道也,味覺若上升至道的層次,意味也就深了許多。
瓜有瓜味,苦瓜、甜瓜,舌的感覺。花有花味,香花、臭花,鼻子的作用。茶有茶味,一句"從來佳茗似佳人",恰到好處,使得別的解讀都顯蒼白。詩有詩味',婉約的風月里,獨處一隅,靜靜的品一杯柳永的寂寞相思,縱使一再“為伊消得人憔悴”卻依然“衣帶漸寬終不悔”;豪放起來,追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概,學毛主席“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之豪情。酒有酒味,杜康、劉伶、茅臺、五糧液、xo、人頭馬、套馬桿、紅花郎、女兒紅......中味兒、洋味兒,土味兒、騷味兒,味之精華,醬香、清香、奶香、體香,香之情懷,若杯中斟上唐代詩人白居易《問劉十九》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使得故人更得酒味之濃厚。
鼻舌辨之,以心思之,萬物皆有味道,以此類推,人起碼亦應有人之味道。辛曉琪歌里的味兒,那是一個女子迷戀男友的味道, 歌中唱到“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除此之外還有精忠報國的岳鵬舉、“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的郯子、奸詐的李林甫、荒淫的商紂王、貪婪的腐敗分子、兇殘的恐怖組織......總之這些味兒在大家眼里可有榮恥、忠奸等之分,若按佛陀所說都不外乎兩個字:善惡。
通常聽人說某某人很地道,那就是說此人味道很純正,沒有雜質,很有謙謙君子之風范,他們的行為符合戰國詩人孟軻的《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之道。這些人的言談舉止和待人處事一定張弛有度,不卑不亢,與人為善,甘于奉獻,光明磊落,一身正氣,舉手投足間給人以陽光和煦,溫文爾雅之感,此等良師益友無論與誰相處相交相知,都裨益甚多,讓人如沐最美人間四月天。
也曾聽人說誰誰沒人味兒,那么估計此人就是貓、狗、豬或蒼蠅、臭蟲之流吧?這些東西聚在一起那就叫臭味相投,一丘之貉。賣國求榮的狗漢奸是也,出賣朋友的小人是也,吃飽撐的亂嚼舌頭造謠生非長舌婦是也,背后捅刀子的惡狼是也......
沒有人味兒,即沒有人性,沒人性便不能稱之為人,頂多披一張人皮而已,是社會的渣滓,人民中的危險分子,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共產主義大廈的蛀蟲!如此沒人味的“害群之馬”、社會肌體之毒瘤,當恥之,當利刃剜除,當繩之以法,以正世風!
關于味道的散文篇3:呼吸味道
我喜歡城市的繁榮,但心底仍存一份特殊的鄉村情結。相比清晨的寧靜,我更愿意在晚霞渲染天空的時分散步,這個時間,古樹下的巷子里會飄出柴火的香味,不似煤球般刺鼻,更不像天然氣那般無味。
家中的院落儼然是一方田園,深棕色柵欄圍有一堵高墻,爬滿各種藤類植物。推開木門,入目即綠,果蔬的清香撲面而來。紫茄有喜人的長勢,兒時不懂“細菌”一說,饑餓時就摘一個,用清洌的井水沖洗,茄香滿口,心上歡顏。番茄透著少女般的青澀,細嫩的黃瓜吊在木架上,淡黃的花上偶爾有蜜蜂駐足。院中央是一棵筆挺的銀杏,這種樹比較稀有,秋季會呈現一片碩大的金黃。
蘋果樹寄托了我兒時天真的夢想,我喜歡在葉縫撫照的斑駁光影下,靜靜的站立,聞著淡淡的果香,感受陽光的溫暖,同時又幻想有紅色蘋果砸到我成為第二個牛頓。園子里有一叢不太顯眼的碧綠種著葫蘆,那時受《濟公》的影響,總想著做一個空心兒的,盛上新釀造的梅子汁,不過很遺憾,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這葫蘆失竊了,此事便也被我遺忘。
院子后是一望無際的田野,秋收時,我也隨大人們踏入田里,手撫著小麥,呼吸間盡是麥穗的清香。麥田的一頭,有高大的槐樹枝繁葉茂,盛夏時節,老人們常在樹下納涼,搖著蒲扇,喝著清茶閑談歲月。街坊們圍在一起下棋,或悠閑催促,或焦急蹙眉。偶爾路過,看著他們進入嚴肅的狀態啞然失笑,簡直像是高手對決。
后來的一場家庭變故,我與父母搬到城市定居,一恍十余載光陰,已不知故鄉變成怎樣的模樣。
一個味道便是一處記憶,一方面維系著人對過往的懷念,另一方面也在記錄著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哭笑過后,不過煙云一場,而沉淀在心底深處美好的東西便成了幸福。
每天清晨一睜眼,看見明媚的陽光和盎然的綠意,清風靜謐,呼吸間有植物的氣息,淡淡的,如若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