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童年生活的散文
關于童年生活的散文篇1:童年的鄉村生活
越是沒什么技術含量的活越累。昨天回家去平地,就是把高處的土拉到低處,使地看起來更平整。鐵鍬,磨得手起了泡,機械的一下一下揮土,干這種活,下盤要穩,腰部以上用力扭動。身子就像不斷松開又不斷擰緊的濕毛巾一樣。不一會,我的汗衫全部濕透,爸爸的頭上、頭發間也像露水一樣潛伏著顆顆汗珠。我很久沒干活了,我想不通,為什么平常打上幾局羽毛球還能揮灑自如,怎么干起這種活如此費力。回到家,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只感到那熟悉的勞累。那些關于熟悉的村子的故事又一次襲來……
磚是如何生成的
農村的生活很苦。尤其各種各樣的農活,在那個機械化匱乏的年代,那種苦和累很是摧殘人的身體。小時候,我親眼看到很多人未老先衰,他們會因為長期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營養不良而得各種病,比如腰間盤、骨質增生,有的甚至被那些半機械化的勞動工具所傷,落下終身殘疾。所以,每當爸爸媽媽讓我下地幫他們干活的時候,我以百般理由推脫,甚至直接逃到村外的窯廠躲起來,他們尋不著,嘴里嘟嘟囔囔罵罵咧咧便由我去了。我便在那窯廠開始了自己快樂的生活。
窯廠很大,有幾百畝。麥收之前和麥收之后到秋收是窯廠最忙碌的時候。到處是磚瓦和整齊排列的磚坯,尤其磚坯有個獨立的場地和土制工作臺。在那干活的大都是附近村的村民,彼此之間甚為熟悉,在枯燥的工作之余,他們會互相說著屬于男人的各種粗話,笑聲不時驚飛了鳥兒。我喜歡聽他們拉呱兒,更喜歡在那看磚坯的制作過程。充滿了人的各種機巧和智慧,大把的泥裝進方方正正的長方形盒子,被盒子上筆直的鐵絲自然地分成四個格,每一格都是一個完整的磚坯,把多余的泥劃去,托起,往地上一扣,四個磚坯乖乖地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太陽是無比神奇的,在給磚坯溫暖的同時還把磚坯身上的水分蒸發掉,使磚坯變得堅硬。工人們將它們一個個收起,整齊地排列起來,一直排成兩米高幾十米長的墻,遠遠望去,非常壯觀,這是磚的前身。
然后,磚坯會被工人用小車裝上,碼齊,拉到窯洞去燒制。窯洞的上方是窯頂,窯頂上有無數整齊排列的小孔,小孔上有蓋兒,蓋上有鼻。工人們手拿一支帶鉤的鐵棍,另一只手拿著鐵鏟,鐵棍剛好可以提起蓋上的鼻,打開蓋,鐵鏟鏟起煤,續到小孔里,里面是正燃燒的火苗。每天三班倒,每天這樣往小孔續里續煤多次。他們的臉上,眉毛上、鼻尖都是黑色的,而笑起來的牙齒在冬夜里的爐火照耀下泛著純白和溫暖的氣息。偶爾,他們會在那些孔蓋上放上從家里捎來的紅薯,用不了多長時間,熱量會讓紅薯的質地變得柔軟。熱氣騰騰的紅薯和工人們分紅薯時的笑聲讓這個窯頂更加熱烈。燒窯有專門的技師把關,他們往往從事這種職業很多年,對于煤的續多續少有著直觀而準確的判斷,有他們在,下面的磚坯不會燒的過生,也不會燒糊。像蒸饅頭一樣,很多天以后,被燒好的磚終于出鍋了!紅紅的磚被整齊的排列在窯廠的大片空地上,像個健康的娃娃接受著太陽的撫慰,來年春天,他們將會被排上各種用場:豬圈、牛棚,甚至給兒子娶媳婦的新房。而整個過程最讓我感慨的是普通人的智慧和夾雜在這些智慧中的樂觀。
烤螞蚱的香味
九歲的時候,家里買了頭牛。我便有理由不用再下地干活,我有了專門的活——放牛。
放牛是孩子們最喜愛的農活。把牛的韁繩盤在脖子上(這樣可以防止牛把韁繩踩掉和尿在上面),往窯廠的空地上一撒,大片大片肥美的青草是牛兒的最愛,他們舌頭卷著那些草往嘴里送。我們呢,只要牛不往地里吃莊稼便可以放心地玩耍。做游戲?可以,畫幾個格子拿個磚塊就可以在格子間蹦來蹦去。捉迷藏?可以,窯廠的磚坯垛和草叢是良好的屏障。可是最好玩又美味的是捉螞蚱然后烤了吃。
關于童年生活的散文篇2:鄉下的童年生活
時間是絲毫不給任何人留情面的魔鬼,讓那幼年的記憶變的模糊不堪。只記得那時我們全家住的是幾間大瓦房,外婆曾說過以前咱們家是沒這么好的房子住,這幾間老瓦房還是地主家的,后來解放了分到手的。那幾間老房子留給我唯一的清晰影像就是那兩扇笨重的大門,還有門上那對超大的鐵拉環。在我五歲的的那一年家里人拆了那座老瓦房,在原址上建起了四間兩層的小樓房,在當時那可是全村的第一座樓房,后來還讓我那些小學的同學們羨慕死。
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風雨過后,如今那座樓房已變的破舊,墻壁上大片白石灰脫落處已露出了里面的紅細沙,樓上走廊外因長期積水也長了厚厚一層褐色的青苔,走道里落的是一堆堆長居于屋檐下燕子的糞便,久無人打掃。每次回去常看見外婆笑瞇瞇的從后門出來迎我們,還有駝著背的外公那高興的模樣,在那一刻我的心里總是暖暖的,也略帶著一絲感傷,我曾經是這個大家庭里的重要一員,現在仿佛成了這里的客人。那座依然被板栗樹和柿子樹包圍的小樓里究竟藏著我多少牽掛和回憶只有我自己知曉,畢竟我曾在那兒生活了二十多年,對它的感情已經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了。真懷念在那樓上和我的三個妹妹們一起居住的時光,隔著紅色木制窗間的玻璃看院里的桃花開后接著梨花又開的春景,看冬日落著小雪的清晨,看父親天微微亮就開著 托拉機離開這個還在靜睡中的小村子,開始了他忙碌的一天。
記得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用在學校撿來的粉筆在自家的水泥墻上涂鴉,或者用那黑乎乎的木炭在墻上作畫,若是想弄出比較滿意的彩色作品就要辛苦點了,叫上妹妹們在院里的沙堆里又是刨又是挖很細心的挑揀,總能找到許多不同顏色的石子。那座樓房的墻面上只要是我們夠得著的地方都被我和妹妹們畫過又擦,擦了再畫,總是不厭煩,有時被大人逮個正著就只有挨罵的份了。那時的日子也挺難熬的,在家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學校因為數學成績不好老是被漠視。其實我是個挺懂事的小孩,父母在田里干農活的時候我只要有空就會去幫忙。記得在四年級的寒假期間,因為當時的松毛挺值錢,我隨著母親每天都在山上忙碌,我的任務就是把捆好的松毛用扁擔挑到山下,看著父親每天都能賣個好價錢回來,我和母親忙的更起勁了,最后我的左肩膀上被磨的起泡了自己都不知道,還是母親發現的,她當時別提有多心疼了。我一點兒都無所謂,因為在年底我們可賺了兩千多塊呢!想想吧,十幾年前的兩千塊可在鄉下買到幾間瓦房呢。
關于童年生活的散文篇3:童年的我們
童年,是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舍淚的微笑------冰心
過客匆匆像是一場雨,多少童趣留住感慨。風清云淡,昨夜星辰,眼前心中都是盛開的繁花。歲月悠悠像是一陣風,多少童真留下感懷。旭日東升,月落西山,夢里窗外都在彌漫著花香。
猶記童年,小河流水嘩啦啦的響,輕唱著動聽的老歌。我們一同嬉戲打鬧,蘆花低頭笑,和風來作伴。我們一蹦又一跳,一聲又一和,直到夕陽西下,夜色漸濃,聽見家人呼喚,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吃飯。
記得兒時,每逢廟會,我們都會迫不及待的去看戲,只是為了想湊個熱鬧而已;每當趕集,我們都喜歡興致勃勃的逛街,只是為了買一些愛吃的零食;每次上學,我們總是喜歡惡作劇的捉弄伙伴,只是為了想要一起玩耍……
童年的我們,幸福的像花兒一樣,綻放單純的美麗。我們的童年,快樂的像小草一樣,展現青澀的明朗。童年我們,現在,長大了、茁壯了,同樣也漸漸成熟了。我們的童年,如今,過去了、遠去了、甚至也慢慢淡忘了。
童年里的春天,滲透了我們的青春活力;童年里的夏天,洋溢著我們的熱情似火;童年里的秋天,收獲到我們成長的樂趣;童年里的冬天,凝聚著我們分享的喜悅。樂趣的童年,童年故事,如今都已遠走,我們已不再是曾經的孩童。豆蔻年華的我們,途經風華正茂的年紀,讓我們一起歡笑,告別童年,至少還能擁有那一份無瑕的純真。
童年,我們從來不懂什么是莊重,所以,我們沒心沒肺的笑過、沒羞沒臊的哭過。我們有過嘻嘻哈哈的胡鬧,有過哭哭啼啼的吵鬧。童年的我們,自認為天不怕地不怕,總是敢于冒險。童年的我們,自以為將來的生活是轟轟烈烈的。后來,童年的我們不在了,代表著一種成長、一種成熟。后來,我們的童年定格了,意味著一種穩重、一種內斂。經過了童年,我們喜歡了也習慣了平平淡淡,顯示著一種從容、一種豁然。
雨淋濕了記憶,風吹干了回憶。童年的我們越來越像是一個飄渺的夢,重演在心頭,落荒于心底。我們的童年越來越像是一首悠然的歌,重溫在夢里,落寞于夢醒。就這樣,童年的我們,我們的童年,像雨像風,在風風雨雨的歲月里悄然流逝。
時光去了,日子久了。如今,我站在少年的彼岸,遙望著對岸的童年。此時,碎了一地的花瓣,殘留著淡淡的余香。眼角泛起的結晶,劃過嘴角,咸咸的。流年悄悄的從指間溜走,帶走了童年,沖淡了過往,可是湮滅不了那份純潔、那種感覺、那段情節。落英繽紛,飄散著童年的花絮。凋零的記憶,卻是消散不了那個年幼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