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死的散文
禍福皆緣分,生死也有數。關于生死的散文你們想看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生死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生死的散文篇1:人之生死
前日,好友之父仙逝。停靈郊外景云山殯儀館,眾好友趕去祭奠。其間,有經常相見者,有多年不見者,而多年不見者中又有數次均在殯儀館才得以相見者。
相聚中,常見與不常見者均齊聚相談,說前道后論古談今歡暢異常。期間有人言:“喪家悲愴,我等歡顏,會不會被認為是對喪家的不尊”。然:“非也,古人云‘人到七十古來稀’,喪者八十有七,實屬高壽也。高壽之喪為喜,俗稱‘白喜’,既為喜為何不可歡顏”。
觀人之一生,生為相對,死為必然,從古至今未有不死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漁夫樵老,販夫走卒概不能免。而人之死,有剛生即死,有童顏年少而死,有壯年未老而死,種種不一。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是對生命不可不珍惜之,對死亡也不可過于恐懼,“生”與“死”實為一體。世人常說的“生死相依”非兩個人好似一人,生死都要在一起之意。而是說生死同體,一事之兩面也。人在出生及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同時也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蘊含在生命之內的,生的瞬間就含蘊著死的因素,兩者互滲混然而一體。古希臘的圣哲指出:死是人無法體驗的對象,當人還活著時,死非常遙遠;當死來臨時,人們已經毫無感覺和思慮了。人們對死的害怕、焦慮、恐懼,等等,無不都是一種活著時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臨,人所有的知覺、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們又怎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夠去害怕,我們活著時就沒有必要去恐懼死亡。
《莊子》書中言:天地為“父母”生我養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們復返,我們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臨。所以,當生命存在時,要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努力地從事各種活動,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惜親情、友情、愛情、人情,盡可能地品嘗人生的種種滋味,讓生命中每一時段都充滿內容,都有不可磨滅的印跡,都能凸顯“生”的意義與價值。那么,對將逝者而言,當死亡來臨之際,就會毫無恐懼,心安理得,沒有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害怕,并為即將永久地安息而欣喜。對親屬而言,親人雖已亡故,但那是融于流水,混于天籟,游于天宇之間的一種超自然的領悟。對好友而言,有一些人,他們在你生命中走過,眉眼帶笑,不短暫,也不漫長,卻足以讓你體會幸福,回憶一生。
這樣,而唯這樣,才能達到生死兩相安的境界。才能使親者欣慰、友者開顏。
關于生死的散文篇2:生死坦然
我的大舅姥爺去世了。
今天,我從微信群里看到舅舅與姥姥回鄉的消息,因擔心姥姥路上辛苦,在和媽媽通話時便提了一句,誰知竟得來這樣的消息。媽媽定是覺得,這樣遠的親戚,何況又已病了多年,不必給我另添心事。可是關于生死的思緒已在我心中縈繞了。
我確是憶不起大舅姥爺的音容笑貌了,只依稀記得是一個微胖而慈愛的長者——這印象,至少也要追溯到十五年前。每次姥姥帶我去拜訪,他總是親自下廚做肉丸子與我吃。我那時約四五歲,還用不熟筷子,肉丸子常常滾落到桌上,他便揀那滾落的送到自己口里,依舊鼓勵我從盤里挾。六歲我隨父母到了煙臺,便絕少見面的機會了,也許過年節時曾在姥姥家來往的客人中見過,印象總沒有那樣深。幾年前聽說他得了腦血栓,我也并未在禱念時特意求告他的健康,誰知一位溫厚的長者,就這樣悄然地去了。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一個人的離去就如同投入忘川的一粒石子,唯留下一時的漣漪而已。親人哀慟,可日子也照舊的一天天過下去,或許在生命的某一個時間,因著某個觸動而想起逝者,哀傷襲來,卻總會如潮水退去。
我沒有哭。
我從小就是一個涼薄的人。三四歲時我想過自殺,盡管父母親人待我如掌上明珠。可那時我冷眼旁觀書本里悲歡的和身邊人世間的喧嚷,憎惡幼兒園里同學的無知卑劣;以一種做客的心態疏離地待在自己家里,聽話,安靜,從不主動要什么東西。那時死亡于我是一種虛空中的靜謐安寧所在,當我向往它的時候,從未想過我是父母的唯一的女兒。我很小的時候,曾拍著手笑稱一位快要離世的老人“新娘子”——因為她身上壽衣的鮮艷顏色——盡管她于生命的最后時刻,聽到我的話是微笑了的。當我的老姥娘去世的時候,我甚至沒有去奔喪,盡管當時正上學并面臨著一個當時很重要的考試,盡管父母都勸我不必回去,因為我已經在她臥床不起時探望過一次了。可是如今我痛恨那時候的順從,因為一次現在看來無關緊要的考試,我沒能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最后一程。我請媽媽買一包冰糖放在她的墓前,因為我小時候曾答應長大后好好孝敬她,給她買冰糖吃。
然而我的悲傷是因為我的失去,我為數不多的溫暖回憶從此無所歸依。這真是徹頭徹尾利己主義者的自私。我讀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讀袁枚《祭妹文》,常常為人家的事淚落不能自已,可是大舅姥爺的死,我掉不出眼淚來,盡管他曾那么疼愛我;老姥娘離世已經幾年了,我甚至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悼詞。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是我并不畏懼死亡,正如我不畏懼生活一樣。我最親愛的姥姥曾輾轉于惡性腫瘤的魔掌下,我也未曾下淚。因為我不覺得死亡可怖,——只是心疼姥姥在醫院里所受的苦。姥姥步態從容地從死神的袖中走出來,正是因為她自己源于信仰的達觀態度。我覺得頗與道楷禪師示寂時所言類似:“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即便宗教有再多我不理解的地方,僅是生死觀這一條,便值得我一生敬重了。
莊子亦有言:“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生命之來源去處,從古希臘至今,依舊是不可解的哲學命題,對莊子所謂“氣”也不妨姑且存疑,但其高明之處在于將生死置于一種自然沖淡的境界里。
關于生死的散文篇3:生死論
記得有人說:假如生命是無趣的,我怕有來生。
而我卻想說 :假如生命是無趣的,請上天莫要眷顧我,不要賦予我生命。
“生活”在許多人的口中便是生下來,活下去,可生活究竟是什么,卻需要我們用余生去探討。 我是個不安于現狀的人,甚至可以說四個不大規矩的人,為著追求自由一再讓父母為之操心的人,就算是這樣,他們仍舊寬恕了我,莫非這就是生活?
爺爺那時候,生活對于他們而言,就是娶上一房賢惠的媳婦,生幾個孩子,兒孫滿堂,這樣的生活便是幸福的。父親那時候,聀好手藝,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到了我這一輩,生活便是吃喝玩樂,純粹忘了什么是生活。
人生就像是一個宇宙黑洞,無窮的未知等著無知的人前去探索,未知的一切把無知的人總要變成純粹的有知識的人,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做了人的一生中該做的事而已,由此可見,生活是多么的無趣。
都說三歲看老,由此看來,人的一生早已注定成敗,而這就是生下來并活著的人,抱怨生活的機械化,卻像根秒針分秒必爭的滴滴答。
我見過百歲老人的豁達,卻也見得早早離開人世的孩子的悲涼,早早的向世人告別,去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夢想,在我看來他們是無比幸運地,遠離喧囂,奸詐充滿晦氣的身家,獨享一世年華,其實,這也是生活的其中一種消遣方法。
小悅悅僅三歲便離我們而去,然而他卻用自己的生命向我們說明了十八 路人的涼化。她是不幸的,卻也是幸運的,她會在另一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來改善它,來悼念逝去的青春年華,或許她會化作一顆璀璨的明星懸掛在無邊無際的天涯,釋放自己心中的 怒花,告訴自己的親人莫再牽掛。
生也惘然,死也惘然。
活著的人羨慕逝去的人,因為他們不再擁有煩惱,已逝去的人羨慕活著的人,因為有美好的向往,盡管當年也曾唾棄那過于機械化的生活,仍舊是充滿希望,而這就是逝去的但思想還活著的人,不同于人還活著但思想逝去的人。
赤條條的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還是赤條條的離開,什么都帶不走,什么也留不下,即便是這樣,仍有人愿意留在不愿卻無法選擇的地方,只不過沒有什么舍得舍不得,一切都只是過于沉重的心理負擔,施加l了無數壓力于自身。
選擇不了如何生下來,當我們可以選擇怎么樣活下去,至少不會讓自己后悔來到這個冷漠的世界,在我看來,不顧一切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是值得可敬的,無謂生死卻也害怕,無謂生死卻也做的一個純粹的人。總之“人”終究是人,只不過是一堆碳水化合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