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奶奶的散文推薦
關于奶奶的散文推薦篇1:奶奶
一般家里沒什么大事,爺爺是不會著急給我打電話的。
今天這個電話來得很早,爺爺在電話那頭跟我說奶奶又摔倒了,今年的第二次,比上次摔得要嚴重。叔叔過會兒才告訴我,奶奶現在只能躺著,完全動不了,晚飯是拿勺子喂的。
我眼淚直流,心里擔憂,更多是責備,怪自己活生生地拖累她老人家二十多年。
奶奶是典型的農村婦女,勤儉持家,與人為善。她老人家話不多,也從不與人爭執,一門心思只為把家里弄得和和氣氣,井井有條。未嫁給爺爺之前,奶奶是家里排行最小的,村上的人叫她“七妹”,現在我也偶爾會聽到有人這么稱呼她。那個年代,日子過得的確不像是日子,哥哥們離家的離家,出走的出走,剩下她一人孤苦伶仃,勉強溫飽的同時,還得養活自己的老母親。扯地里的紅薯被打過,偷公家的糟糠被罵過,想盡了法子,只為了不讓母親餓著,自己則經常是饑了一餐又餓一頓。奶奶從來沒有進過學校,她總是笑著跟我們說:“如果那個時候我有書可以讀,現在你們講的,我也大概能懂些。”
奶奶說,和爺爺成家后,日子才算有了盼頭。爺爺讀過書,后來又學醫,算是實在的“文化人”,在村里做事,勤勤懇懇,收入不高,生活照樣過得也是清貧簡單,只是三餐總算不愁。后來有了我爸,我姑,二叔,小叔,日子又突然過得干癟緊巴起來。奶奶做農活的速度極快,質量也高,村上很多人都羨慕她,因為到了年底可以憑這些多出來的“工分”讓家里的賬不至于“超支”。奶奶心里記的一個事就是:孩子不能餓著,也不能凍著。她講起以前時,會很滿足。比起沒飯吃,這樣沒日沒夜地做事情填飽肚子,已經很好了。奶奶會經常不由自主地哼一些樣板戲的調。我們問她哪里學的,唱的什么,她每次說:“跟你爺爺待了這么些年,自然也就會了,我也不太懂意思,聽著順口。”
我出生的那一年,家里遭了很大的變故。爺爺毫無征兆地突然半身癱瘓,奶奶四處尋方,精心照顧,爺爺總算能起身行走。小叔輟了學,扛起了先前家里所有的事情。我爸也是這個時候,忽然性格大變,再也沒管家里。可就在我差四天滿一歲的時候,二叔出事了。長大后,我聽姑姑講,二叔走的那天,奶奶是因為照顧我,才出去的。喪兒,徹底擊垮了奶奶的心。直到現在,我也很難明白,當時的日子,奶奶是怎么熬出來的。
我自娘胎出來,就是奶奶養著,爺爺育著。讀小學時還能經常在二老身邊,初中高中后,自己有了很多的朋友,不管什么時候,我的那些玩伴來家里,奶奶總是會熱情地張羅一桌飯菜,然后傻傻望著我們笑,在奶奶眼里,我總是很出息。
奶奶跟我說,從出生到現在,她只去過縣城兩次。一次是年輕時候走親戚,一次是和我去給自己辦身份證。她說她也喜歡城里,但自己不識字,也不認識路,怕丟了,家里人還得到處找。我總是說,要帶她出來看看,看看外面的山,外面的水。她總是拉著我的手,慢慢地跟我講:“這山旮旯里挺好,不缺太陽不缺糧的,等你以后在城里買了大房子,新車子,你再來接我去轉轉,現在不急哩。”
奶奶向來節儉,有時到了離譜的程度。比如,新衣服,新鞋子,她總是會收起來,好像新的永遠只能是新的,奶奶的冬天似乎永遠都是一件穿不壞的青色棉襖。我們心里明白,她是怕穿壞了,我們又給買。每次回家,總能看見奶奶從房間里拿出很多她自己認為的“好東西”讓我們吃,可大多都已經過了保質期。我們責怪她為什么不早點吃掉,非得放著。她總是像個犯了錯的孩子一般:“給你們留著的”每每這時,我總想哭,那是孫兒的失職。
奶奶總說現在心頭最擔心的是我,她希望等她走時能看到我成家立業,開花結果。而如今我已工作兩年,除了身體還健康,其他的都在緩沖,一事無成。我是她最大的牽掛,成了她日夜念叨的放心不下。“村上這些和你同輩同歲的,好多都有孩了,你呢?”她也會笑呵呵地跟我聊這些,而我自己知道,現在的我,真的讓她老人家失望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一件事就是孝順,我還能見著奶奶的面,也算是慶幸的了。
能不能不傷害她呢?不去觸她那蹣跚的腳步和發白的頭發。不管怎么樣,生活都還是要繼續下去的,只是恩情如海,時光難待,求日子不要那么快。
關于奶奶的散文推薦篇2:奶奶追憶
安靜的深夜中獨自靜坐,翻開那本許久未碰的舊相冊,奶奶那張泛黃的照片再一次映入眼簾。細細算來,奶奶已經逝去九年。漸漸的陷入沉思,于是奶奶在世時的事跡便也在腦海中一一浮現出來。
奶奶是舊時代的婦女,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爺爺!當然,她們年輕時候的事跡是我所不認得的,后來只聽得長輩們閑談間說奶奶是爺爺的第二任妻子。我所記得的只是童年以后的光景,父親母親白天是要下地干活的,于是帶我的事情自然是由奶奶承擔。只是童年時代的我很是調皮,便不喜歡整天待在家中。打核桃、捉螃蟹、摘桃、釣魚……這些自然是要比在家中要有趣的多。但奶奶終究是很不放心,生怕我出事,便不許我出去,最后竟將大門鎖了起來,任由我哭鬧。哭鬧一會兒,也不得出去,大概自己也覺得無趣,便撿得一些小石子獨自抓子玩去了!心中只是覺得奶奶太“壞”!
稍微年長,便也進了學堂,弟弟也已經出世,于是帶弟弟又成了奶奶不可少的事情!學堂離家是近的,因為只有一到三年級可以在村中就讀。那時候的家中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是吃著包谷飯的,但奶奶對弟弟卻很是關愛,總是在櫥柜中留一碗白米飯。我于是也偶爾會將那一碗白米飯舀一些到碗中與包谷飯混著吃,只是后來被奶奶發現了,她很是不高興的對我說“小順年級小,又長得這般瘦弱,你做哥哥的就不要與他搶吃了罷”。我于是很不高興的撅著嘴,奶奶見我不高興,就從房里拿出些姑媽給她買的糖果來哄我。從那以后我也能常吃到白米混著包谷面的“花花飯”,當然在那個窘迫的年代,一個家庭每頓要多煮半勺的大米,確實也實屬不易。
進了學堂的我慢慢的學會不少字,便也就將父親藏在柜子里的連環畫拿出來讀了。奶奶是要做飯的,大概是廚房里的灶邊暖和,我也就時常拿著連環畫在灶邊閱讀。奶奶自然是不識字的,只會看圖,我于是就通過閱讀跟奶奶講這上面的故事。奶奶時常很認真的聽我去講,當然有些字我還是不認識的,可能自己也不懂得上面完全描述了什么,但奶奶能認真的聽我去講去說,足見她也對讀書識字的喜愛。只聽得她時常教導我們要好好念書,她那個時代女孩子是不準進學堂的,成為她一輩子的遺憾。
四年級以后我就不常回家吃飯了,須到離家中三公里以外的鄉鎮上去讀書,每個星期回家一次。星期五放學以后與伙伴們成群結隊走山路回到家中,待到家中大門口,一股煮肉的香氣撲鼻而來!村中鄰居大伯大媽遇到了也會跟我打趣道“噢……你家奶奶又煮肉了罷,等我們忙完活計就來你家吃”。我當然也是不小氣的,只是答道“好啊,只是你們只能吃那肥的,瘦的把我吃了我是要罵的”。眾人哄堂大笑……
回到家中,奶奶不在,多半是挎著籃子去了地中。茴香菜煮到肉湯中味道是很好的,于是每次將那肉撈出來切成片時,奶奶就把茴香菜煮進去。我自是等不得奶奶回家的,徑自跑到廚房舀了一碗冷飯,又從那滾燙的鍋中舀了肉湯吃起來。在學校的日子,本就沒什么好吃的,回家當然要吃點好的。那個時候早就流傳著一句諺語“饞學生,餓學生,鬼李子會吃三半升”。
奶奶走路一直身板不是很直,總是灣著腰。我曾經問過我的母親,母親說多半是奶奶年輕時候在生產隊過于勞累所致,那時候生產隊的活是很繁重的,家中還有父親姑姑等子女照顧,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農村,我們家鄉也開始了修起公路來。一向很少出門的奶奶,有一天也拉著對我說“聽說這幾天修路的挖掘機來到我們村長洼子啦?”我只是回答“對呀,昨天我還去看了呢。”奶奶竟也有些激動起來,只是邀著我帶她去看看。于是我便蹦蹦跳跳的跑在前面,奶奶挎著籃子走在后面,她一面緩慢的行走著,一面將路邊的碎木渣片干柴之類撿到籃子中,以便背回家做燒火做飯之用。到了修路斷,只見那大型的挖掘機正在挖土,還有許多運輸的東風車來往拉土。奶奶是第一次見這龐大的挖掘機,不禁覺得很是稀奇。但一會兒又感嘆起來“唉~只是挖掘機這般厲害,這片茶園從我嫁給你爺爺起就一直沒變過,如今……”一會兒卻又滿心歡喜的對我說“修路好,修好了巖子頭人坐車也就方便了,再也不用跑那么遠的路去趕車,將來我的孫子們都考上大學,以后接奶奶去逛大城市”又輕輕的摸了摸我的頭!
待到我上了中學,也還跟小學時候一樣一星期回家一次。只是每個星期天離開家,都是那么的舍不得家人!奶奶是很少會來到鄉鎮集市上來的,所以就將炒好的瓜子、曬干的柿餅之類叫母親集市天送來學校給我,我當然是很喜歡吃這些的,心中只是對奶奶無比的感激!
中學以后,我便不時常回家了!于是到了縣城去讀書。一個月回家一次兩次,每次的回家奶奶總是很高興,對我無微不至的問候,在學校吃的好不好,衣服夠不夠……。每次的離家,背包里總是被她的核桃、瓜子之類的家鄉特產塞得滿滿的!
再后來的我就到更遠的省城求學,但人總是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這一別竟成了跟奶奶的永遠離別!那站在大門口用慈祥不舍眼光望著我離別的奶奶竟然在我赴省城兩個月后悄然逝去。
悲傷心情自然難以抑制,但離別事實也只能坦然接受!我赴省城后,曾經寫信給父親母親,并在信中問到奶奶一切可好。父母回信還與我說道奶奶身體硬朗,一切都好,叫我好生學習。然不想短短見信一月有余,奶奶就離我遠去,內心傷觸之間,只能感慨人世凄涼!
親人健在需盡孝,親人逝去徒悲傷!奶奶雖然已經離我遠去,但她對我的關懷和那份永遠也剪不斷的親情,將永遠鎖在我的記憶中,永遠銘記!
關于奶奶的散文推薦篇3:奶奶
奶奶已快70歲了,無兒無女,還要一個人在北風里到野外撿柴。撿著撿著,聽到有小孩的哭聲,見不遠處長滿干枯蒿草的墳堆邊兒,有個紅包包,“哇哇”的哭聲就是從那里傳過來的。奶奶放下抱著的干柴趕緊走過去,見是一個小被褥裹著的娃娃,“誰這么狠心,十冬臘月把孩子扔這兒不要了?”奶奶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彎腰把孩子抱在懷里,也顧不得撿來的柴禾了,邁著小腳,緊一步慢一步地回了家。
安頓好孩子,奶奶發現被褥里裹著一個小奶瓶,還有半袋奶粉,一張皺巴巴的紙條上,只寫著五個字:臘月十六生。
奶奶找了村里識字的老師,老師說就叫“春花”吧,意思是春天里的小花。奶奶撿來的這個孩子就是我。
別人聽說奶奶拾了個小孩兒,說啥的都有,有的說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要抓屎抓尿養活孩子,不如送人算了。有的說你自己一年比一年歲數大,自己都顧不了還要管孩子,又多了一張嘴吃飯,還是不要的好。奶奶把我緊緊地摟在懷里,說:就是要飯,我也要把這個孩子養活大,好歹是條命。
我6虛歲的時候,奶奶縫了一個小書包,把我送到了村里的小學。后來奶奶白天給人家縫套袖,一雙1毛5分錢,晚上給人家剝棉花桃,就這樣維持著祖孫倆簡單清貧的日子。
每次上學,奶奶總是把我的羊角辮梳了又梳,一張小臉洗了又洗,還拿出省吃儉用買來的雪花膏給我往臉上搽。然后抻抻我的衣裳角,拉著我的手送我去上學。
每次放學,拐過學校后面小石橋旁邊的那棵老柿子樹,遠遠就能看到奶奶在那里接我回家的身影......
我11歲的時候,小學畢業了,也稍微懂得了一點人情世故,知道奶奶為了我沒明沒夜地操勞,太辛苦了,就跟奶奶說我不想上學了,要替奶奶干活。誰知道從來沒有生過氣的奶奶一聽就生氣了,她伸出一雙干瘦的手給我看,指頭肚上都纏滿了膠布。奶奶說苦點累點算啥呀,奶奶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上學,你要給奶奶爭氣呀。我還是不聽,奶奶說:你這個小丫頭,要是不上學,以后就不叫你進門了。我心里害怕了,想著奶奶要是不要我,我該怎么辦呀?唉,還是去上學吧。
上初中是要交4塊5毛錢的書本費和每年兩塊錢的存車費的,我就說給了奶奶聽,奶奶啥都沒說,拉著我走了4里地去學校找校長,校長不但免了我的書本費和存車費,還說他正好有一輛自行車,原先是他的大閨女騎的,現在閨女到縣城讀書了,住在學校用不著自行車,你要是不嫌舊,就上學騎吧。奶奶千恩萬謝。就這樣解決了我上中學的問題。
3年過去,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到了縣重點高中,我拿著高中的錄取通知書,不知是喜是憂,剛騎著車子走到村頭,遠遠看到毛毛細雨中一個蒼老的身影,佝僂著身子,在刨過的紅薯地里挖紅薯。
是奶奶!我心頭一熱:人家的奶奶到了這個年齡,該是坐在家里享清福的時候了,可是我的奶奶為了我......我每次回學校,奶奶總是把我的書包塞滿饅頭和在火邊烤的焦黃焦黃的烤紅薯,原來,奶奶是這樣給我弄來的吃食啊!
大學剛一畢業,我就找工作,找對象,留在了城市,我只想快一點結婚,好接奶奶來她心中早就朝思暮想的大城市生活。
我親自把奶奶從鄉下接來,誰知沒有幾天,奶奶就嚷嚷著要回去,她說在這樓里實在是憋得慌,連個院子都沒有,想養只雞養只鴨子都不能。我們拗不過奶奶,不得已,只好把奶奶又送回了老家。
誰知道,奶奶這一走竟成永別!
沒等我的孩子出世,在一個晴朗溫暖的下午,疼我愛我的奶奶,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了人世。我聽到這個消息后,一秒鐘都不敢停留就回到了養育我長大的小山村,回到了那間破舊但卻溫暖的石頭房子。
我的奶奶!——我肝腸寸斷,撕心裂肺的哭聲卻再也喊不來奶奶的回應,我帶著有身孕的身子跪在奶奶身旁,任淚水一個勁地流干。
整理奶奶的遺物時,在那個我熟悉的大木箱里,奶奶為他未來的外孫做的幾身小衣服和虎頭
鞋,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那里,下面還壓著我給她的那些零用錢,都一分沒動地放在那里。
我親愛的奶奶,您在天堂,聽到我遙遠的聲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