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
上大學是美好的,美麗的人和物,很養眼。心情還是淡淡的,不喜不悲,像湖水,無痕。那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篇1:回憶我的大學生活
我的大學生活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分之三時間的“北區”生活加上四分之一時間的“南區”生活。
母校座落于祖國東北一個美麗的省會城市,是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因為院系多,樓舍分布占據了諸多街和路,大概因了范圍極廣的緣故,也有“馬路大學”的俗稱流傳。南區新校舍建起之后,所有這些老校舍就自然地被冠名北區加以區分。那時北區是十二人一間宿舍,擁擠但卻溫暖,一位同寢室姐妹在畢業留言冊上一語中的地總結了大學宿舍生活“一個房間,一群人,假以時日,便滋生出家的感覺,生活便是如此奇特,而我因此感謝它”。對于我這樣一個一直渴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屋的女孩來說,上大學實現了我的這個夢想,一張床、一個書架、一套被褥、一個行李箱,這就形成了小小的一方天地,構成了我的小小世界。現在回想起來,北區、八舍、文科樓,這些字眼依舊那樣親切,這些字眼留給我的畫面依舊那樣清晰。是的,大學的前三年中,我就在八舍的某個房間里生活,就在文科樓的許多間教室里學習。從八舍到文科樓走路只需兩三分鐘,途中有一家小小的燒烤店,是學生經常光顧的地方。至今忘不了夏夜里,或與同學或與男友在這家燒烤店享受一盤肉串、一杯啤酒的愜意。作學生時是節儉的,但偶爾也會因為得了獎學金、賺了家教費而奢侈一回。那兒的肉串肉塊特小,鮮嫩可口,價錢又低,完全不象現在吃的肉串,肉塊大而難嚼。遺憾的是,畢業以后就再也沒吃到那種特色的肉串了。
在大學里,學習是第一任務自然是不必說的了,除此以外,北區給我更多的回憶就是:睡眼惺松地出早操回來之后鉆進被窩繼續做夢;用桌布在文科樓的教室里占座位上自習卻常常被人換了位置;夏日,與男朋友在宿舍門前的廣場頂著星斗吃西瓜;下雨的時候,坐在宿舍的窗臺上聽雨,望著樓下未帶雨具而奔跑的人們心里低唱“嘩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們都在跑”;坐在校園咖啡廳里遇到了突然停電,點一根蠟燭更浪漫;作為女生宿舍層的三樓走廊空地卻總被看足球轉播比賽的男生占據,上下樓梯都成了一件艱難的事,到了就餐時間食堂那位和善的大師傅還要親自上樓來“請”這些球迷們,“開飯了”;全班男生女生在公園的雪地里打起了雪仗……
大四那年,我們系有幸作為第一批動遷院系遷到南區。那是一片嶄新的天地,且不說四人一間的環境,宏偉的教學樓、氣派的圖書館、漂亮的校園、真正的公寓化學生宿舍,讓我們在大學的最后一年里更加享受到了大學時代的愜意。吃過晚飯,一棟宿舍樓里遠遠飄來“我的愛****裸”,循著歌聲邊走邊聊,走了一段才發現競然走錯了宿舍樓,不禁暗自發笑。
在北區,因為食堂就在宿舍樓內,樓上樓下,可以穿著拖鞋去食堂打飯回到宿舍慢慢的享用,也可以穿著拖鞋去教室上課,當然不要被系主任抓到。在北區,接電話要由門衛的老大爺或是阿姨爬樓梯到宿舍門前喊,而在南區,則是聲控器,門衛只要在一樓按下開關按鈕,就可傳遞消息“***寢室**人電話”。想來現在的大學生也許連這個麻煩都可以省略,寢室內有電話,自己有手機、電腦可以上網……北區的樓只有三四層,南區的樓有六層;北區12人一間房,每人在緊靠墻的一側從床頭到床尾搭一塊長長的木板或鐵板就是書架;南區則是標準的四人一間房,標準的學習桌,桌上帶有多層格的書架;北區學習桌與餐桌是合一的,在南區就餐一律到食堂,有嚴格的紀律……南區、北區不一樣的地方很多,傳統與創新、歷史與現代、分散與集中;一樣的地方也很多,打熱水依然要排隊,沒有課的時候依然睡懶覺……
校車每天固定時間往返于南區、北區,讓我們這些大四的學生除了上課、應試、準備畢業論文,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去回憶北區,去感受現代都市的喧鬧;而南區是處于尚待開發的新區中先成長起來的一個“事物”,除了校園對面的一個可以買到日用品的小商場、一個小郵政所、偶爾可遇的水果車,比之北區,有一種桃源的寧靜,看到的只是剛剛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或正在“成長”中的建筑、更多的學生宿舍樓、體育館。
畢業三個月后再回北區,八舍和附近的七舍已經完全變了主人和氣氛,找不回我們就讀時的感覺,居住的是在職的、電大的學生。畢業七八年后,因公出差,再回南區,卻發現南區也早已不是我們在時的南區,所有的文科院系全都搬入,校園的“大”令我自豪,不比原來的北區遜色,校園內自助銀行、投幣電話、磁卡電話、公共汽車、郵局,一切現代的服務場所和設施隨處可見,而每座宿舍樓門前那排排的自行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比之當年的北區更繁華、更喧鬧。
南區留下最深的是畢業的記憶,我們在教學樓前月壇廣場歌唱、跳舞;我們在評委面前自信的作論文答辯;我們爬上宿舍樓頂數星星、想未來;我們在A、B食堂舉杯醉吃畢業餐;我們在校園內大聲痛哭,表達即將遠離的悲傷,男生不再講究什么男兒有淚不輕彈,女生也不再留意是不是淑女。那是最后的瘋狂,人生中還會有幾回那樣的最真誠的發泄?校園內,一桿桿大旗迎風而舞,每一桿旗下,是畢業生在進行托運行李登記,把行李一件件抬上卡車,也把四年的友誼埋在心底。邁進校園時,總是覺得畢業離我們很遠,總是笑談畢業時的分手,可到了真正分別的時候,誰能第一個揮手說再見?
我的大學從北區開始,在南區結束,北區、南區各有各的風格,共同構成了我色彩斑斕、豐富多姿的大學生活,成為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篇2:我的大學生活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題記
記得大一剛入學時,面對那么一張張陌生而親切的面孔,我是那樣的羞澀卻倍感溫暖。大學新生,是那樣懵懂青澀,對一切都好奇不已。初見代理班主任,詫異不已地暗道:“這么年輕,好像才比我大那么兩三歲,就當大學老師啦,真了不得!不知道他們教的是哪門課程?”后來得知,原來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學生,只不過是兩年之后的我罷了。教的是大學入門課程,教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更充實更豐富,亦師亦友地陪著我們一路過來。
大學只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誰都不知道誰的過去。過去的你是否優秀、是否惹人愛,沒人在乎。你說了別人也不了解。新生都是出生的牛犢,什么都敢闖都要試。學生會、記者團、各個學生社團,宣傳單滿天飛。感興趣的盡管去試,不感興趣的就撇一邊,不甚了解的就全宿舍組團去試,到頭來那個組織錄用了就到哪去。因為甲流被迫取消的軍訓,讓我同其他人一樣興奮不已。殊不知,那將會成為人生中的一大遺憾。想想那時的我真是幼稚。
大學第一節課,很讓人期待。很認真的預習了,一節課下來發現大學老師講課竟是那樣隨意遼闊,不再需要盯著書本看,也用不著手忙腳亂的抄筆記。老師所講的知識遠超過課本的印刷體字。大學老師大多很有個性,講課就像在聊天卻又勝似聊天,又仿佛是在表演一般生動引人。但也不免會遇到幾位很古典的老師,講課猶如催眠。盡管如此,我也還是會規規矩矩到位,大一大抵都是這般循規蹈矩。
大一課很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多得總讓人空虛得很。為了打發時間,整個宿舍集體出動,將桂林市的大街小巷摸個遍。六人一行,顧不得路人灼熱的目光,肆意談笑,好不痛快。每逢節假日,便穿梭于各個大小公園,到最后聽到公園兩字都會怕。大學第一次期考是最讓人緊張的,老師上課隨意慣了,從不按書出牌,只好找上一屆的師兄師姐取經。資料不管有沒有用,照樣一疊一疊地復印,人手一份。盡管前輩們都已告知考試易過,戰戰兢兢地背熟了還是止不住的惶恐。最后結果證明了大學考試確實無需太過緊張。就這樣,大一結束了。
大二有了大一的基礎后踏實多了,也圓滑多了。在迎接新生時,望著那一張張與當初的自己同樣青澀而滿懷期待的面孔,心里滿是欣慰與憐惜。想當年,我也是這么過來的。如今作為老生的我,在耐心地為他們引路,熱心地幫他們整理行李想,細心地為他們講解注意事項。閑聊中時不時插一兩句“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沒關系,慢慢就會習慣了”“有需要的話可以到宿舍找我”。大一時不絕于耳的話語如今也從我口中發出。相信一年之后他們也會這樣脫口而出。
偶爾偷一下懶,無聊的課程總會逃那么一兩節。大二是最忙碌的,課程多,社團活動也多,各種等級考試也很多,常常忙得暈頭轉向的。一個星期本還有那么兩天可以小憩,不是奉獻給了黨就是被計算機二級培訓課程占據了。連續不斷的培訓課程,一坐就是一天,想不暈都難啊!天天都在忙,到底在忙些什么自己也說不清楚。普通話二甲、英語四級、六級、計算機一級、二級等等各種證書握在手里,才知道大二其實也不是瞎忙。大二也就這么走過來了。
轉眼已是大三的我,回望過去的一幕幕恍如昨日那樣清晰深刻。仿佛只是彈指一瞬,卻不知不覺地過了兩年。又是一批新生入學,操場上、校道上,到處都是迷彩服在移動。大片大片的,在熾熱的陽光下是那樣耀眼鮮活。一陣高過一陣的集訓聲在諾大的校園里飄蕩著。望著他們被汗水盡頭的衣衫,曬黑得發光的臉蛋,突然間很是羨慕,但更多的是遺憾。大學就那么一次的軍訓都錯過了,實在可惜。舍友卻一臉不屑:“有什么好可惜的,沒事找那罪受干啥!”我只能苦笑,望望那片迷彩心想:“真的是在受罪嗎?”
大三已是老油條了,對什么事也都提不起當初的新鮮感和勇氣了。想起舍友的那句話:“我想早戀,卻發現自己已經老了!”看著每天擦肩而過的青澀面孔,突然覺得自己真的已經老了。再沒有大一時的沖動易怒了,心經過兩年的沉淀也已安穩了不少。如今課程少了,聽課也不如以前那樣上心了。又感覺到自己尚無什么技藝在身就與舍友一同去參加興趣班學塤,每天下了課就在宿舍里練上半個小時。也怪難為舍友們那么淡定,每日都要忍受那么一段時間的噪音干擾。
大三最多的就是感慨,感慨時光已逝,感慨之前的無知。大一是在閑暇中度過的,大二是在忙碌中度過的,大三則是在感慨中度過的。青蔥歲月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逝了。我的大學生活如今已過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我會好好珍惜,珍惜著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篇3:我的大學生活
我是恢復高考第二年考上大學的。__十年耽誤了一茬人,十年的人才,一起都擁擠在77、78兩年高考的獨木橋上。所以當我拿到錄取通知書時,家里、街坊里都象發生了什么事兒一樣,好一陣子不平靜。
于是我開始到省城念書。
省城馬路寬,樓房高,新鮮事兒多,滿以為“小地方人進城”,這下算是開了眼界了。哪曾想比我“開眼界”的大有人在,有人是第一次坐火車,有人是第一次穿新衣服,有人是第一次在床上睡覺,對他們來說有許多的第一次,真的象上了天似的。我是還算從城里來的,于是感覺比他們強多了。
當然農村來的學生,在生活上、見識上服你,可是在學習上并不服你。因為人家有的是吃苦的精神。他們堅信一條,只要能吃苦,沒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也許是太珍惜得來的機會,也許是還不懂得大學生活的浪漫,大家都是憋足了勁兒猛學。有的人半夜三更起床,宿舍里學習會影響別人,教室里學呢,學校統一在十二點就關燈,于是就拿了馬扎在水房里學。有的人上大學時不知道英語二十六個字母,兩年后卻能把《英漢詞典》從頭背到尾。有的人學書法買不起墨汁和紙張,就用毛筆蘸了水在報紙上練字,等干了再寫,寫了再干,干了再寫,練了一手好楷書。有的人在用過的作業本的背面來寫自己的小說......
說吃苦,遠不僅僅不僅僅是這些。我的同舍有一位同學,每學期都從家里帶一口袋的炒面,每當到了開飯的時侯,我們都去了食堂,可他常常是一個人在宿舍用開水沖著炒面吃,唯一可以調味的,是他的那瓶辣醬。他曾悄悄地對我講,那瓶辣醬是他“媳婦”做的。他“媳婦”是那種雙方父母幾年前就定下的,沒見過幾次面,但鄉里人又都認可了的。他只是遠遠地看過,長得滿秀氣的。他在省城念書,他“媳婦”常常到他家干活;每次他走的時候又把做好的干糧、辣醬悄悄地送到他家。他說,他是她家的“奴隸”,這輩子算欠下她了。他叫王平,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名字。
我經常給他講一些城里的事,他聽得很用心,但老是以一句“俺不比你們”,結束我們的談話。我們經常在一起學習,交換寫作方面的東西。他的文字功底很棒,高考時,他的作文幾乎打了滿分。跟他相處,我有一種直覺,他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莫名的愁悵。
每月家里都寄二十塊錢給我,除了必要的伙食支出,我還要買喜歡的書,還要看電影,還要抽空上小飯店打牙祭。這樣我月月還有六七塊的余頭。一次我帶王平看電影,也沒記住是什么原因,我先進去了,這位老先生拿著標明幾排幾號的電影票,硬是找了老半天也沒找到座位,害得我也沒看好,盡忙著招呼他了。事后,我才相信他真的是第一次到電影院。大學畢竟是大學,它可以讓人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識,增加內涵,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追求。大學四年,可以讓進來時參差不齊的同學,畢業時從思想的成熟、到言談話語的講究,趨于一致。
四年的大學生活很快就要過去了,不斷地傳來誰與誰好了、誰與鄉下的那個掰了這樣的消息,王平反而一點消息也沒有。當時的輿論對這樣的事特別敏感,我在心里為他憋了一口氣,擔心他也會成為下一個“陳世美”。后來我聽說他“ 媳婦 ”給他來了一封信,說你要有了相好的不要俺,俺也不怨你,俺更不會去告你,因為俺敬重你。王平打那以后竟然心情好多了。
大學的“宴席”散了,不少人整天地哭,為分別哭,也為前途哭,有人提議十年以后再見,甚至連到時誰來召集大家都定下了,大家才握手告別。
十年過去了。
二十年也過去了。
今年已經二十七個年了,這中間有過聚會,但人都沒法到不齊。大家都在為各自的生計奔波著,有的甚至連一次電話也沒通過。王平在北京工作,他的“媳婦”在畢業后四年的時侯終于去掉了引號,進了北京城,成了王平真正的夫人,并為他生了個寶貝女兒,日子過得好著呢。
我與王平每隔幾年都會見上一面。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侯,我們說到有兩個同學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人世時,嗓子都哽咽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如今的朋友多得很,相處得也滿不錯,經常相互幫忙,相互提攜;但總不如同學那樣單純,那樣無拘無束,那樣讓人刻骨銘心。也許這輩子都不能彼此幫忙辦一件事,但是我打心眼里相信,那種潛在的號召力、深刻的情感、無有代價的奉獻,是無法比擬的。
我只在心里說:同學,前面的路,走好。
看了“關于大學生活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有關大學生活的散文
2.大學生活感悟散文
3.大學生活友情散文
4.大學生活勵志散文
5.關于大學生活的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