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菊有關的散文
菊花多美麗呀!但關于殘菊的散文你們有看過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殘菊有關的散文篇,希望對你有用!
殘菊有關的散文篇1:寒秋
近日已是寒風瑟瑟,滿目的蕭條了!不知不覺間,冬天已經開始施展他的拳腳了,他呼嘯著向所有人宣告了他的到來,可是我更喜歡稱這為寒秋,片片的枯葉凋零,只留下突兀的枝干矗立在那里,沒有了一絲生機,相比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初春,炎炎酷暑的夏日,這又是多么的別具一格啊,余獨獨鐘愛這深秋的蕭索與荒涼,給人一種滄桑感而引人深思!
在邢臺這個發展相對落后而空氣質量相當不好的城市里,雖看不到晴空直上的鶴影,卻也能充分的展現深秋的寂寥,靜靜地徜徉在校園中,看著飄落的枯葉在瑟瑟寒風的吹拂下追逐嬉鬧,鋪滿了整個道路,掬一捧黃葉在手,便可以嗅到深秋的氣息,散向空中,似枯蝶般翩遷起舞,腳踏在落葉之上,油然產生一種回歸自然的質樸情懷,讓人拋去了諸多煩惱!
這個季節經過了秋收后的辛勤耕耘,也無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地打理莊稼,人們得以清閑下來,而此時此刻,天氣尚未寒冷,最宜做的事就是三五結伴而游,登高而遠眺,盡情的品味這深秋的天高云淡;置身于楓林圖中,欣賞那紅于二月花的霜葉,必然心曠而神怡,流連而忘返!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深秋的寒夜,沒有了往日的喧囂,空曠而靜謐,點點的繁星鑲嵌在夜空,更增加了夜空的深邃;仰望星空,那銀河相隔的牽牛織女啊,你們的故事激勵了多少男女去勇敢追求自油的愛情啊,每年一度的鵲橋會時,你們可曾道盡情話的纏綿呢?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秋季是同樣一個令人悲傷的季節“花開殘菊傍疏籬,葉下衰桐落寒井。”不僅僅有衰木枯葉,也有殘菊哀雁,觸景而生情,滿目的蕭條卻能給人以深深的失落之感 ,由物及人,人生中各種挫折與困難浮現于眼前,無限的酸楚涌上心頭!不免感慨萬千。而那曠野上郁郁蔥蔥的麥田,卻給這蕭條的深秋平添了幾分生機,讓人感到即使在這悲涼之秋,生活也大有希望!
俗語有言多事之秋,卻也不假,溫度驟降而氣候干燥,是多種疾病肆虐之時,愚前不久也曾飽受秋疾之苦,在此殷勤告誡諸位,天寒多加衣,氣干多補水,宜吃些水果滋喉潤肺,加強鍛煉強健體魄,方可無疾而快樂的生活!
殘菊有關的散文篇2:此花開盡更無花
轉眼又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氣爽、風輕云淡,正是攜家帶口登高遠眺的時候,也是一年中賞菊的大好時節。這時,在公園里、在機關單位和大型商場的門前,都會擺放一些色彩鮮艷、迎風怒放的菊花。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鵑、荷花、茶花、桂花、水仙花)之一,它也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中的一員,菊花同時也名列“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并且它的產量居于首位。
在中國,菊花已經有三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爾雅》。《禮記·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的記載。《山海經》里有這樣的句子:“女兒之山在今河南宜陽,其草多菊。”戰國時期的屈原留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的名句,來歌頌菊花的高貴品質,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永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胸懷。在漢代,已有家栽菊花。晉代的時候,人們開始把菊花廣泛地栽種于庭院之中。南北朝時期,菊花已經開始入藥。在唐代,人們已培育出黃、紫、白三色的菊花,并把它們傳播到朝鮮和日本等國。
中國是花的國度,自古以來和花有關的佳話數不勝數,關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國的民間流傳很多。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的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河南南陽的酈縣(今內鄉縣)有一個叫甘谷的小山村,村后的山上長著許多碩大的菊花。一股山泉從山上菊花叢中流過,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戶人家都飲用這股帶著清香的山泉水,他們一般都能活到一百三十歲左右,最少的也可以活到七、八十歲。漢武帝在位期間,每逢重陽節皇宮中上上下下的人都要飲菊花酒,說是能“令人長壽”。
在我國也有很多服菊成仙的記述。南北朝時梁朝的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大概意思就是說,東漢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的恒景跟從一位叫費長房的道士學道學了好多年。有一天,費道士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你)應該馬上回去,叫家里人每人做一個紅色的袋子,裝上茱萸,系在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這個災難就可以消除了。”恒景照他的話做了。到了晚上,恒景一家回來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犬都已暴死。費長房知道了說:“這是代替(承受了災難)。”從此,重陽節登高飲菊酒便成了民間避禍消災的傳統習俗。
明代學者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之《警世通言》中的一篇《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宋朝的蘇軾(也就是有名的蘇東坡)才華橫溢、文章出眾,被后人稱作“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善詩詞,工書畫,洋洋灑灑,落筆千言,但他恃才傲物,因此一生屢遭打擊。王安石作宰相的時候,東坡因為得罪過王安石,由翰林學士貶為湖州刺史。三年任滿,蘇東坡回京復命候職。有一天,當蘇東坡去拜見王安石的時候,恰巧王安石外出未歸。東坡就坐在王安石的書房等待,他看見硯石下面壓著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見詩大笑,心里想:黃花是指菊花,菊花開于深秋,其性堅強,敢與秋霜相抗,最能耐久,即使老而枯干,終究是不會落瓣的。王安石的詩“吹落黃花滿地金”簡直是胡說八道。
蘇東坡一時詩興大發,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因為等了很久,王安石還沒有回來,蘇東坡就回了寓所。晚上,王安石回來后看見了續詩,聽家人說是蘇東坡寫的。王安石心中大怒,又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只得忍氣吞聲地去赴任。蘇東坡赴任以后,因團練副使是個閑職,他就日日與朋友陳季常等人一起游山玩水、飲酒賦詩。秋天到了,黃菊盛開。有一天,陳季常來拜訪蘇東坡。蘇東坡約季常一起去花園賞菊,他看到黃花紛紛落地,真似鋪金一樣,就大為驚愕。陳季常問明原因后笑道:“不同地方的花是不一樣的,黃州的菊花是經秋風而落瓣的,”蘇東坡這才知道王安石因為東坡續詩嘲笑他,特意把他貶到黃州讓他看看“吹落黃花滿地金”。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出現了許多詠唱菊花的佳作。東晉詩人陶淵明贊美菊花:“懷以貞秀枝,卓為霜下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歸故園,“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以菊為友,其樂融融。“秋來誰為韶華主,總領群芳是菊花”、“家家爭說黃花秀,處處籬邊鋪彩霞”就是人們對菊花的贊美,百花叢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揚天下。花,他曾經寫下一首《賦得殘菊》:“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詩圣杜甫在《云安九日》中這樣寫道:“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唐朝的白居易在《詠菊》中寫道:“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和白居易齊名的唐朝詩人元稹也寫了一首《菊花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曾寫下兩首著名的菊花詩,一首名為《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其中的那句“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霸氣十足,有一般的文人詩作難以企及的氣勢。黃巢的另一首菊花詩是《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表達了黃巢不滿黑暗現實,立志改天換地的決心。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設計了一組菊花詩。他在第三十八回中寫道,賈母領著眾女眷在藕香樹賞花飲酒吃螃蟹,歡樂非凡。寶玉和眾小姐們酒足蟹飽之后,詩興大發,分題作了十二首詠菊詩。薛寶釵作了第一首,名為《憶菊》:“悵望西風抱悶思,蓼紅葦白斷腸時。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癡。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賈探春作了最后一首,詩名《殘菊》:“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蒂有余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半床落月蛩聲病,萬里寒云雁陣遲。明歲秋風知相會,暫時分手莫相思!”寶釵為十二首菊花詩排順序時說:“……末卷便以《殘菊》總收前題之盛。”這就說得很明白,“盛”要以“殘”作結。大觀園金釵有十二個 ,菊花詩也恰好作了十二首,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這些詠菊詩實際是在詠人——詠十二釵總的命運,最后是葉缺花殘,萬艷同悲,歸到“薄命 司”去。 《殘菊》就暗含著一敗涂地時群芳的最后結局。吃肥蟹,飲醇酩,賞艷菊,作佳詩,何等富貴風流!然而透出的氣息卻是如此凄涼慘淡。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處。
菊花尤其為那些不趨世俗、節操高尚的志士仁人、遷客騷人所鐘愛。宋末詩人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后不愿臣服蒙元的統治,自稱“孤臣”。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他寫了一首《畫菊》: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鄭思肖托物言志,借描寫菊花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拒不臣服異族統治者的情懷。
菊花的適應性強,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能栽種菊花。菊花喜歡涼爽的天氣,較耐寒,生長的適宜溫溫在十八至二十一攝氏度之間,最高不能超過三十二攝氏度,最低不能低于十攝氏度。菊花花期時最低夜溫應不低于十七攝氏度,開花中后期可降至十三至十五攝氏度。菊花喜充足陽光,也稍微能耐陰天。菊花比較耐旱,最忌積澇,尤其喜地勢稍高、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據園藝師介紹說,盆栽菊花的土壤要求土質疏松,腐殖質豐富。菊花最忌連年栽在原地或使用栽過菊花的老盆土,因為連作會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的惡化,對菊花生長不利。所以,每年都要準備新的培養土。
菊花的栽培形式、外觀和顏色因品種不同而差別很大。按栽培形式分為多頭菊、獨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栽培類型;有按花瓣的外觀形態分為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栽培類型;單色有紅、黃、白、橙、紫、粉紅、暗紅等顏色,有一些菊花品種一朵花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色彩變化也比較豐富。園藝工作者為菊花取了一些美麗的名字,我們常見的菊花有禮花、羞女、雪海、朱砂紅霜、紫龍臥雪等。
人們愛菊,不但觀賞,也早就認識到菊花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晉代的名醫陶弘景就贊成人們吃菊花,并說: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陶淵明也在他的詩中常提到服菊,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的說法。菊花味苦、甘,性微寒,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本經》記載:菊花能治療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本草綱目》也說:菊花能養目去盲,作枕明目。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菊花中含有揮發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膽堿、水蘇堿、小蘗堿、黃酮類、菊色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質,可抗病原體,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其中的類黃酮物質已經被證明對自由基有很強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卓有成效。藥用菊花主產于我國的浙江、安徽、河南等地。花農們在九月至十一月菊花盛開的時期分批采收,然后陰干或焙干,或者在熏蒸后把菊花曬干。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藥用菊花因為顏色的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黃、白兩種菊花,都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相比較而言,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常用于平肝明目;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強,常用于疏散風熱。還有些人更青睞于野菊花,因為比起人工種植的菊花,野菊花的花較小,味道更苦,但清熱解毒的效果更強。
菊花茶在我國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據史書記載,唐朝時人們就開始有了喝菊花茶的習慣。明朝的時候菊花茶就作為清涼茶飲用,到清朝已廣泛應用于民眾生活中。菊花泡龍井茶被稱之為“菊井” ,菊花泡普洱被稱之為“菊普”,菊與茶合用,相得益彰。冰鎮并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具有清涼、降火氣、潤喉等功效,十分受人歡迎。下班回到家中,坐在沙發上喝一杯清香撲鼻的菊花茶,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愜意的事情啊!
殘菊有關的散文篇3:菊花
菊花,清雅淡泊,不畏霜寒,獨自怒放于秋風落葉之后,與梅、蘭、竹一起合稱花中四君子。曾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超凡脫俗的高雅氣質而倍受世人青睞;因不合時宜的開放受到了高雅之士的贊賞,晉朝的陶淵明可以說是堪稱寫菊花的鼻祖,他的“采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以其悠然自得的恬淡心境而被隱逸者視為知音,也因此而贏得了清高志士的推崇。
菊花這不屑與百花爭春的花中君子,曾以其不妖不媚的風姿和清雅素潔的花韻及其花品成為中國墨客畫士筆下常常獲取的素材,也曾為墨客畫士留下不少的丹青妙筆傳世佳作。那一株株、一叢叢的菊花經過丹青妙手的一番侍弄則顯得栩栩如生,清香四溢。
菊花不但在畫家的筆下吸引過多少人的眼球,而且在中國的詩壇上也是光芒四射,久開不衰。曾以其不畏霜寒的精神和高風亮節的品格而博得了歷代詩人的爭相詠頌,因此在中國的詩壇上同樣留下了不少關于描寫菊花的不朽詩篇。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把菊花描述得淋漓盡致,不失為一篇千古傳頌而又膾炙人口的菊花詩佳作。他的另一首中寫道是“……。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也是后人爭相詠頌的名句。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書中有十二首關于描寫菊花的詩,讓人讀起來,就如同是在翻閱一幅描繪菊花的菊譜。詩以各人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心境,而去表現不同的思想。可以說是從靜態去描寫,從動態去形容,以各人的觀點,各人的看法,從不同的審視角度去描寫,把對菊花的描寫和形容都推向了高潮。在十二首關于描寫菊花的詩中,其中猶以林黛玉的菊花詩更是出群拔萃,她寫的《菊夢》、《問菊》、《詠菊》,以自然新奇而一舉奪魁。《詠菊》中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就顯示出林黛玉高超的藝術景界超凡的才華以及不同凡響的見解。難怪史湘云會說:“真個把菊花問的無言以對”了。對于她的《詠菊》中“一叢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的詩句,今天提起來我都還記憶猶新。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一向不拘泥于形式,收放自如,以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而別具一格;以任情任性,下筆大膽,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獨特風格,難怪寶玉評判林黛玉的詩是別開生面,她的菊花詩更是她寫過的詩中的佼佼者,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過目不忘。
宋代蘇軾的“ 荷盡已無摩雨蓋,殘菊猶有傲霜枝。……。則展現出當荷花隨夏天的離去而逝的時候,而菊花卻是迎霜怒放的情景。
我國早期的女革命家秋瑾對于菊花的描寫,更是另辟溪徑,表現出非凡的見地,一首“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澤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爭奈黃花耐晚風。”就讓世人自嘆弗如。菊花,在這位鑒湖女俠的筆下被賦予了頑強的抗爭力和堅強的戰斗力。菊花在這位鑒湖女俠的筆下既不是憂怨纏綿,也不是恬淡閑逸,而是歷經磨煉,屢挫不衰的風中英豪;菊花在這位鑒湖女俠的筆下既不是逃避現實、與世無爭的消極主義者們的精神寄托,也不是獨自隱逸于秋風落葉之后獨善其身的隱士風格,而是傲骨錚錚,充滿著意志風格,敢于向世俗挑戰的烈烈西風中的的霜中奇葩。
一代老革命家陳毅也留下了頌揚菊花的不朽詩篇。他的《秋菊詩》“秋菊能傲霜,風霜惡重重。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不但道出了菊花傲霜耐寒的本性,而且表現出菊花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慨和百折不撓的無畏精神。
菊花將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在文人畫士的筆下,被賦予時代氣息、時代的風格。
愿菊花這枝久開不衰,永不言敗的奇葩,在中國的文壇上光芒四射,放出它應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