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月亮有關的散文
和月亮有關的散文篇1:母親的月亮
清風伴月、繁星寂寥的晚上,幢幢高樓披著清輝,晶瑩光亮。我踩著白色的月光,像踏著溫柔的海浪,涼涼的風吹著,樹葉沙沙的響,一個人在靜靜的夜里,擷一縷純白月光,忽然就會想兒時、想遠方,想當年那與別個不同的——母親的月亮。
月亮斜掛樹上,朦朧的月光里,母親和我在河畔唱著歌、浣洗衣裳,我揪一片樹葉含在嘴里,吹著口哨,母親把提著衣領,把衣服放在水里濡濕,再撈起來放到石頭上,抹點皂莢,輪起手里的棒槌,一下一下打著衣裳,從衣服上蹦出來的水珠,在月光下晶瑩透亮、四處飛揚,像珍珠樣一顆顆歡快地蹦到河里。母親搗著衣裳,棒槌、衣裳、石頭觸碰時“???”地響。那時的月亮,就是一曲蕩在心里動聽而沉靜的音響。
那時,母親給庭院里移栽了一株秋海棠。我經常繞著海棠轉悠,托著腮幫凝神看,等著盼者著海棠花開放,多少日過去了,也沒有動靜。母親給它松了松土,少量地澆水,又上了點土肥。終于,在月亮出來的晚上,母親在庭院喚著我的小名,告訴我海棠花開了。我立刻興奮地從炕上蹦跶下去,是呀,海棠花,花中仙,開得又香又艷。那時的月亮,就是月光下母親年輕柔美燦若朝霞的臉。
夏日月圓的晚上,母親在屋外空地上鋪上涼席,擦抹干凈,我們赤膊躺在上面,母親搖扇,夜露送爽,一家人在屋外消暑納涼。最喜歡賴在母親懷里,聽她講 “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 有時象面圓鏡,有時象把鐮刀。是什么呢?”看她彎著月牙一樣的眼睛,指著天上的銀盤,告訴我,月亮里住著嫦娥、玉兔和吳剛。有時候,天狗還會吃掉月亮。那時的月亮,就是一首華美如夢幻般的恒久詩行。
有時,母親披著晚風、戴著月亮,把羊栓到樹上,白羊吃了一肚子的青草,“咩咩”地叫喚著,肚子圓鼓鼓的,母親用溫熱的毛巾擦洗干凈羊的乳房,然后緊握白羊漲漲的乳房,輕輕一擠,乳汁就如射線般灌到碗里,母親把碗放到鍋里一熱,不一會兒,碗上面漂著油香的奶皮子,奶皮下面,是熱得滾燙的冒著香氣的羊奶。那時的月亮,就是一幅古風猶存簡樸和樂的農家畫,飄著淡淡的水墨香。
桂花飄香季,我和母親在明晃晃的月亮地里掰著苞谷棒。身旁挺立的,是千軍萬馬全副武裝的苞谷桿,四周望不到邊的,是灰丟丟的田地。母親粗糙的手攥著玉米,往下猛地用力往下一折,“咔嚓”一下,大個的苞谷就到了母親手上,我們把苞谷扔到籠里,裝到車上。如果運氣好的話,碰到一些嬌嫩的苞谷棒,母親會笑著為我們煮上一鍋的香噴噴的苞谷棒。那時的月亮,就是一扇打開愛與依賴的小窗。
紫白色豌豆花落之后,心里就惦記著鄰家地里的豌豆莢,朦朧的月光抑制住了撲通撲通狂跳的心,兩條小腿撒著歡地沖向豌豆地里,攫取一個個肥綠脆嫩的豌豆莢,一邊往嘴里塞著,一邊往懷里兜著,脆甜油嫩的小豌豆在嘴里蹦著,美滋滋的。突然聽到急促腳步,豌豆主人的聲音在后面大喊,“別跑,小兔崽子給我站住……”我拔腿就跑,一溜煙兒地回到了家。后來,母親提盒點心,提溜著我給豌豆主人賠禮道歉。那晚的月亮,把孩提的尷尬與羞澀拉得好長好長。
難忘彼時,意正濃,花正香。母親的月亮,是院子里的桂花,冒著熱氣的蒸籠,鍋里正烙著的鍋盔,是谷場的碌碡,碾麥的磨盤,是我尚且瘦小的個人,穿著母親寬大的衣裳。此時,更已深,露已涼,時光向晚,歲月沉香,母親的月亮,又變成了什么模樣?
多年過去,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缺了還能圓,母親年輕時光卻一去不復返,月光下,她的影子又細又長,頭上的銀絲閃閃發亮,她安靜地坐在屋檐下,或坐在院子里,家里的老懶貓匍匐在她身旁。她不舍得丟掉我兒時的舊衣裳,把它穿在了自己瘦小佝僂身上……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歲月變遷,時光流轉,只盼每年每月,母親都能看到她的月亮。當月光擊破云層,穿透山崖,行程千萬里,越過高樓,透過斑斑駁駁、密密匝匝的桐樹,投灑到我身上,我看不見月亮,但知道,在每個有光的夜里,月亮都掛在天上。
和月亮有關的散文篇2:秋天的月亮
云伴月,泛起多少匿藏心底的情愫。云遮月,氤氳多少美夢把人生點綴。
—題記
寒暑輪回,日月交替,雖是自然規律,但還是快的讓人措手不及。夏季的炎熱還戀戀不舍的與人們糾纏著不肯離去,忽一日的夜晚頓感月光是那么的清亮、明凈、溫柔,哦!秋天來了。
我喜歡秋天,更喜歡月亮在秋天的那種清幽、寧靜、唯美大氣的神韻。“秋月揚明暉”,初秋月滿之夜,心情放逐、舒緩,懷著對月亮那種獨有的眷戀,我行走在皓月當空的夜色里,身體與大地萬物一起沐浴如流水般的月光,靜靜的感受月下那份悄然綻放的縹緲與安然。從容的夜色里秋風微微吹拂,秋風和著淡淡的枯草、枯葉的味道拂面盈鼻,這氣息讓秋意更濃、使秋月更旖旎。樹枝婆娑樹影如畫,如畫的樹影清晰的印在路邊,零星路人穿梭其間,恰似揮毫潑墨把風柔月朗繪成一幅幅水墨畫卷。低矮的灌木匍匐在柔和的月色里,無暇顧忌今夕是何夕,相互簇擁著沉沉睡去。此時的月幽靜的可以讓人們感覺到她均勻的呼吸聲,似遠、似近、又似在耳際。此景此刻,我似乎忘了身在何處,是仙境?是幻境?長吁一聲,神定情轉,再一次仰望天空,空曠天空中懸掛著的月似乎越來越圓滿碩大,更加嬌美可親,顯得格外嫵媚、嫻淑、優雅、婉約,看的癡心陶醉,流連不想歸。
連日來雖白天風和日麗,夜晚風清月明,但身處這風情無限的月夜里,還是不由想起王維的《山居秋暝》的詩句來:“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首山水名篇把初秋月夜的美景寫的清雅、幽靜,每每想起此佳句,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妙畫卷立刻呈現在眼前,讓人如身臨其境。群山在沐浴了一場秋雨后,清新明快,颯爽的氣候預示著秋天已經來臨,初秋月明的夜晚,明月從茂密的松間隙灑下光輝,溪水潺潺在石山上涓涓流淌。如此世外桃源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凡夫俗子皆向往之。茅草小屋身居其中,白天聽風夜晚賞月,素筆輕點描繪著這穿透歲月的美。遠離喧囂的紅塵,返璞歸真,與日月相伴,在云聚云散中享“息野樹林、飲澗水流”的自然純凈之原始生活。或在天晴月明星稀的夜晚,邀月對飲,感受一下詩人月下獨酌時那種既浪漫而又孤寂且高傲的情懷。
月華秋照是如此的美麗,但愿這美麗祥和的月光所照射的人都有一顆美好的心靈,而當我們擁有一顆至善至美的靈魂時才能與月光相通相融,每每欣賞這美好的月光時,才會對月亮有種似親人如摯友的感覺,月光也會把你心中的滄桑撫慰。但無論每個人持有的心態如何,看似柔和的月光都可以穿透每個人的心底,把人們的心事盡收眼中,真偽能辨,且善待每個不同的人。所以,當我們對月傾訴時,總覺得月亮是那么的深邃而又溫存,像是聽懂了每個人對她所說的故事,用傾瀉的銀輝化作光波粼粼的月水,輕輕撫慰傾訴者心中的憂傷惆悵。慈祥的月會把每個人的心事逐放,讓人頓感再多的無奈和無人解讀的凄楚都會羽化在這融融月色之中。
如果說圓月帶給人們的是溫馨和安詳,那么當月如勾淺淺的掛在靜謐的夜空中時,是不是別有一番心思在心頭。朗朗天空,新月如勾,繁星點點眨著眼,白云朵朵游離星月之間,只此一眼,心底那份埋藏多年的情感再一次如潮汐般涌出:還是那份牽掛、還是那場思念、還是那個人隨著決堤之水涌上心頭,倦了的靈魂再一次雀躍在身體上,喋喋訴說著那場傾城之戀。只是月如鉤時月月有,人起相思時難相見。都說時間會沖淡一份思念、填平思念中的一份記憶,但是時間也會加重一份思念,使記憶更猶新、瘋長。寂靜的夜晚,軒窗前的守候,如眉似弓的月透過凋零的樹枝照在窗前淺笑如花時,勾起多少甜蜜的回憶 ____與你相遇是前生今世的緣分,一見如故,一見傾心,不為相守,只為兩心相融、相知相惜,從此嬋娟共賞便是一份心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道盡了因望月而生思念親人、情人之間幽怨的情懷。月亮帶給人們的總是思念,望月懷遠,望月可以讓思念更加纏綿。靜謐的天空,繁星閃爍的天穹,高掛的月祥和溫柔,銀白的光輝沐浴著大地、山川樹木叢林,舉目望去怎不讓人情思滿腹、愁緒滋生。月落烏啼,長夜漫漫,相思不眠,欲睡夢佳期,愿這天涯共賞的月光能給多情人一個美滿相聚的夢境。
和月亮有關的散文篇3:永遠的月亮
人們與月亮情結久遠,古代有許多月亮發燒友。李白,對月亮非常癡情,把自己稱作月奴。在李白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有四樣東西:山、水、酒、月。李白詠月的詩篇很多,為月亮癡狂,為月亮思鄉。最熟悉的莫過于《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自古以來,望月思鄉已經成了國人的一種抹不去的情結,看到月亮就會想起故鄉,想起親人,尤其是在中秋佳節,思鄉的情結會更加濃重。現在有一首歌,可能就是受了李白的《靜夜思》的影響唱出來的吧:天上有個月亮,水中有個月亮,天上月亮在水里,水中月亮在天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個在水中,一個在天上。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在水邊仰望月亮,思念家鄉。
李白把月亮和酒融合在一起。在月下獨酌中有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游洞庭湖時說“且就洞庭佘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李白對酒和月的癡狂至死不渝。有這樣一個傳說:李白晚上在安徽的一個湖上,把酒泛舟賞月,飲酒到了一個很興致的勁頭,醉眼朦朧中,看到水里飄飄忽忽的一個月亮來到身邊,觸手可及,就伸手想把它撈上來。詩人側了側身,就隨著月亮永遠的去了,連歸宿都富有詩意。詩人一生最鐘愛酒和月亮,把詩人送上歸途的也是酒和月亮。
蘇軾,為什么叫東坡。據說,是因為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在東邊的一個山坡躬耕種地。盡管生活非常的困頓、艱難,但他還是自得其樂。東坡到這個地方時剛剛下了一場雨,雨過之后空氣的清新、涼爽、明快,這天晚上的月亮也非常清寂、親切。在這樣一個清明的夜色之下,蘇軾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和適宜的人,和平常的人不一樣,是狂放、清高的人。所以,他發出了很深的感慨:“雨洗東坡月色親”。自名東坡居士。東坡是與月亮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蘇東坡有一首著名的詩篇,是在中秋做的《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傍晚的時候,云散盡了,月亮發出青灰閃著寒光,銀漢無聲,在這樣一個無聲的寂靜的夜里,月亮像玉盤一樣靜靜的在天上走在天上轉。在這么美好的月夜里,為什么不去享受上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呢?如果今生今夜不去享受這個月亮的話,明年明夜就一定能夠還這樣欣賞到它嗎?要珍惜自然界的美妙,這是他給后人的啟示。蘇東坡的月亮,最熟悉的莫過于《水調歌頭》中的月亮。“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杯邀請月亮,兩人在詩中重逢了。蘇東坡嘆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是有殘缺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對人來講是及其正常的事情。人要有一顆平常的心,寬容的心,對人世要有幾分曠達,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內涵、充滿情調的人生。所以,蘇東坡在詞的最后點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要人們珍惜人生中自然中這些美好的東西,這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啟示。
在中國文化中,月亮有著很大的生命力,月亮是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結。在音樂、傳說、語言等方面都有很多月亮的影子。大家熟知的《二泉映月》、《漢宮秋月》、《春江花月夜》等,是中國經典的、永恒的曲目。西北歌王王洛賓的《在那銀色的月光下》、《半個月亮爬上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草原民歌《敖包相會》等。現代歌曲,《十五的月亮》《彎彎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月牙泉》、《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傳唱不衰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