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唯美散文
散文的空靈美是散文文本所具有的令人心靈蕩曳超逸的美學特征。具有空靈美的散文才讓讀者覺得唯美。高中生如何寫出唯美的散文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唯美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唯美散文篇1:夕陽花影
其實,并沒有風吹過,花朵仍從枝頭飄落
沒有說一句告別的話,沉默是一首深情的歌
花朵從枝頭飄落,誰記得它也曾經是花?
年華,
只為另一種生活,只為另一種快樂,只為落花后面是果實。
曇花一現,終歸是一場華麗的夢宴。
——寫在前面
一、雨,不顧我的心情,愈痛愈烈,埋沒了曾經,卻突顯出你的臉龐。
四月的春天,伴著暖風,籠著春陽,一個人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片又一片的橙黃映入眼簾。讓人有些許不舍、些許哀傷。油菜花,就在這個春天開滿了田野,不知何時才謝。只是此時無比親切,春風拂過,臉頰有一絲微涼,又有些許溫熱。在這個季節,太陽是柔和的,撒下的光芒是暖洋洋的。再孤獨的人,在這樣的氛圍中,也已沒有了一絲孤寂。一大片,一大片,滿地的黃色,相互簇擁立在田野上,籠在暖陽里。有些美好只在殘破的地方驚艷舒張·······我只是向往,只是羨慕,只是知道“走過人生路,即使夢未曾實現,但也未曾留下遺憾,因為自己走過、追過,也夢過。”
二、時間像風一樣,往回吹的時候帶著你的氣息。
身邊的人走走停停,而自己卻總是駐足不行。看淡了那些虛無縹緲的愛情、友情,開始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開始厭倦了生活,厭倦了虛偽的自己。回頭看看這一路走來的每一步都像刻在鮮活的影像里一般清晰。縱然這一過程中伴著許多的失意,甚至讓人感到了人生的絕望。但正是這一步一步的路途,才成就了每一步的成長。這一路上,也許你會感到很快樂,或者你會感到很悲傷,可能那是關于一次愛情的破裂,也可能是一次考試的失敗,但最終沒能阻礙我們成長的步伐。而是由于這些磨礪才成就了我們不一樣的年華。
三、那年紀如同綻放的花苞,只綻放到一半就匆忙凋零,我還來不及為它取暖,它的香味就隨著塵囂流走。
成長的秘密總是要保存到很久,保存到腐爛,到最后總會有一個人透露他的始末。每一個抬頭望天的瞬間,每一顆掉下的滾燙的淚珠,每一次抖動雙肩的抽泣,都藏著太多太多成長的觸動。縱然年少美好,卻也抵不過時間的沖刷。時光的流水把許多不愿遺忘的東西都沖淡了。許多的微笑、許多的言語,一瞬間就成了生命里得不到的奢侈品。時間就像一把雕刻刀,那樣的深刻、那樣的熱烈、那樣的無情。
四、請原諒我對你的念念不忘。
那樣的匆匆,那樣的倉促,那樣的……就那樣的回不去了。曾經的每一個時刻都在暢想人生,暢想那僅有一次的最美好的花樣年華。此時才恍然覺悟,我們終將帶著坦蕩的、自然的心態去接受許多不愿接受的事實。我們深知許多道理,卻不懂得如何去珍惜,不懂得如何去感知,更不懂得如何去感動。于是匆匆一撒手,那叫做年華的東西就恍然如水般流去。朦朧中會看到曾經的自己,和那叫做年華的東西離自己越來越遠。
五、迷茫是個常態,年華一瞬間便可逝去,生命一轉眼就可老去。
成長的步伐使人恍然覺得時間過得太突然。我們常常會在某個時候回想十年前的自己在何方,自己做著什么。我們也常常會想起某張熟悉的面孔,但卻未能知道這張面孔屬于叫什么名字的人。時間就那樣無情的將許多細節抹殺了,徒留著一張回憶里殘缺的紙卷,任我們在每日每夜去回想。突然間,左眼就流出了許多不聲不響的眼淚。原來,回憶也讓我們變得這么矯情,讓我們的模樣變得更加的清晰。
六、想起有人說過,再浪漫的風,也無法把落花重新吹成花蕾。
其實,我們就像一棵蒲公英,乘著夢想的風帆,渴望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棲身之地,但卻在不知不覺的漂泊中早已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向往之地。而是順著一次次偶然的風雨,運行到了一個個不熟悉的地方。流年的逝去,總是給人一種恍然的感覺,但卻隨著漸漸犀利的身影穿過那一層層厚厚的霧靄之時,我們模糊的生命活著活著,也就清晰了。
最后的最后……
站在年華的末端,抬頭仰望那片似曾相識的天空,留下了那叫做蒼老的痕跡。在背對太陽,躲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熱淚盈眶地看著故事里誰的樣子,卻再也看不到了自己曾經的模樣。
高中唯美散文篇2:巴山冷雨送君歸
劉禹錫在公元八百年二十六年時曾經寫下這樣著名的詩句,“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先后被貶至古巴國的夔州及楚地,時過歲遷,漂泊在外二十幾年后才得到圣旨返回東京洛陽。越鳥筑巢知道向著南方,胡馬站立尚知依著北風。物猶傷情,人何以堪。
若是在繁華之地飽受思鄉之苦也便作罷,可那偏偏是個“凄涼地”。在劉君之前一百多年,早有一個人先于他到了巴州。劉君雖是遭受貶謫,但好在頂上仍有官銜,也還是自由之身。閑來無事,若想像后世東坡先生那樣城外射天狼也無不可。再有像前世淵明兄那樣瀟灑的心境,秋日里牽著瘦馬對花發酒瘋,那就真真羨煞神仙了。
惜乎!見幽的皇太子,哪里還有自由之身,腦袋也不過是暫時寄存在脖子上罷了。
他生在拜謁皇祖父的途中。他的皇祖父若是在天有靈,必定會勸他不要來這世上。生得金貴,不見得就比那生在馬廄里的幸福。他確實生得金貴,母親是皇后(也是皇帝),父親是皇帝。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嫡子的身份已然顯赫。他的皇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母親是大名鼎鼎的武則天,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唐高宗(也算大名鼎鼎吧),就連在太子路上半道夭折的大哥也被追謚為孝敬皇帝。如果再順路多拉上他的兩個親弟弟,也是兩個皇帝,最小的妹妹,也被譽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嗚呼!這應該是史上最強最豪華的家族陣容,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他姓李名賢,字明允,謚號章懷太子。
鑒于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對于李賢的生卒年記載有所出入,本文謹按一般認為說法,即生于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卒于文明元年二月二十七日。
生于冬雪飄飛季節,青女素娥為之慶生。人們常用“冰雪聰明”來形容一個女子之聰敏伶俐。用于李賢身上,一點不過分。傳記中沒有對李賢的相貌做正面描寫,但在舊唐書中,有這樣四個字對李賢的氣質形象進行描繪:容止端雅。即是我們現今所說的“文質彬彬”。《論語》,“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本來是用來形容文章文采內容并重的四個字,用來形容君子,不也恰當嗎。李賢生于皇家,自然會受到最好的教育,腹中詩書足以使他優雅的氣質顯示出來。“容止端雅”,可以這樣分開來看,“容”指的是“容貌”,“止”指的是“舉止”,即是說他容貌雅麗舉止端莊。借用《三國演義》里的美男子專用描寫語句,“面如冠玉,眼若流星”。再加上身為皇子,必定穿著華麗,冠帶精致。一言以蔽之,初唐風流倜儻皇子也。
除了風流外表,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才華。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唐高宗曾經對老功臣李積(這位李積先生即是我們所熟悉的《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盛贊自己的這位兒子:“此兒已讀得《尚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余篇,暫經領覽,遂即不忘。我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色’,遂再三覆誦。我問何為如此,乃言性愛此言。方知夙成聰敏,出自天性。”這一大段話諸位不必糾結,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天才少年,過目不忘,博知經典。
唐高宗的話是否說得過分?依子月愚見,非也。一來無需在老功臣面前過分夸耀自己的兒子,如果他是皇太子倒還情有可原,二來李賢后來所為之事確實證明了他的博通經典。
公元六百七十五年,李賢虛歲二十二。李賢長兄皇太子李弘猝死,當年李賢被冊立為皇太子。冊封為皇太子后不久,李賢組織了一批學士共同為《后漢書》做注。不到兩年時間,《后漢書注》完成。李賢不到二十五歲,歷時不到兩年時間,完成了一部流傳至今的《后漢書注》。盡管李賢從小涉獵文史,不像我們今日上學還要文理兼學(不僅如此還要著重培養考試能力),他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注出質量這樣高的書,不能不說,他至少在文學修養上有不錯的境界。注書需要翻閱前人關于此書的種種注釋,辨別真假另外加工,既涵括前人的貢獻又要自己的努力。李賢既是注《后漢書》的組織者,又是執注者。據現代學者統計,《后漢書》的注中,明確表明出自李賢之手的有四十三處。這個數字在數量上并不多,但是學者們發現,從李賢所注的內容來看,涉及范圍廣,方法豐富,很有自己的特色。
這是李賢短暫的生命里,做的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前者唐高宗之夸辭并非信口胡謅。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太子。再者,從他輔助監國的李弘處理政事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干。蓋李賢較其他的兄弟更加遺傳了母親的優良基因,先天優秀型太子。
這樣具有黃金身份的美男子,要是放在現代,估計上門請求為親的人能從海口市明珠廣場排到子月住的小鎮上。不過,世事就是這樣風云莫測,命運尤甚。
李賢太聰明,聰明的人往往自負,自負的人往往自認為比人高一籌,這樣的人幾乎都相當有主見。有主見的人適合當領導,諸位注意,前提是當領導。如果梁山第一把交椅做的還不是宋江,他只能繼續做縣押司該做的事情——聽令。唐高宗患病,讓太子李賢監國。二十幾歲的李賢,正是想要大干一番的時候。太子能干,放在歷朝歷代都是值得老皇帝和老皇后高興的事。但是這個事情到了李賢這里,變了。他的過于使得武后可以不存在,武后立即派人給他送去一本書,《少陽正范》。這本書是教太子怎么當太子的。這種相當明白的暗示以李賢的聰明不可能沒猜出來,但是他猜不到母親會因為他的主見做出什么事。
壞事總是一連串來的。緊接著李賢和一樁刺殺案扯上了關系。太子和刺殺案扯上關系,這也是史上稀少的。按理說,在那個律法不上高層的時代,太子刺殺一人隨便就能遮掩過去。前提是,要調查此案的是司法機構,而是不是武則天皇后。案件大致情況如下:
被害人:明崇儼被害人身份:武后御用道士
被害時間:公元680年
犯罪嫌疑人:皇太子李賢
關于明崇儼的案子,武后沒有追究。這不是說她寬宏大量,實在是破案艱難。這是一樁刺殺案,昏天黑地刺殺一人,又沒有現代指紋鑒定等先進技術。要找到兇手談何容易,除非是找替罪羊。否則,只可能是“眾里尋他千百度”,不會有“驀然回首”的時候。
但是風聲在長安城傳開了,借一個已死之人來對太子的名譽砍上兩刀,也算他死得有價值吧。
接著就是謀逆大案了,同樣地,案件情況如下:
前奏:有人告皇太子在東宮私藏皂甲,意欲謀反。
經過:派人搜查,在東宮搜出皂甲三百。
領導態度:高宗下令三司調查謀逆案。
結果:太子有謀反意圖。
當局者迷,旁觀者還不該清嗎?如果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也就可以理解吧,竟然在當了幾年太子后,在老父親病重的時候造反要當皇帝?
只要有好的導演,什么狗血的劇情都可以有。
李賢被幽禁起來,后被轉移到巴州繼續軟禁。李賢被遷到巴州的時候二十八歲,正是一位公子最美的年華。寒風瑟瑟,殘云席卷,昔日居于東宮的皇太子,帶著家眷,于長安城門外顧望。一同去的這些人里,他是最后一次看長安。
李賢應該猜測到自己將要面臨的命運,因為在他之前早有前行者。一個姐姐一個哥哥。連名字都沒留下的大姐,未到而立之年的大哥。長安城內必對這皇女太子之死有過流言,這點我們可以從后來駱賓王寫的討伐武后的檄文中看出來。駱賓王狠狠地指說武后是“燕啄皇孫”,將武后比作漢朝的趙飛燕姐妹,趙飛燕姐妹連斃了漢帝僅有的兩個兒子。李賢縱使不愿相信,但是前車在目,他心里不得不有這樣的準備。
相傳他在流放巴州時,有感于母親無情而作了一首詩。這首詩與曹植的《七步詩》并蒂開花,成為千古絕唱。詩曰: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腹中十月血脈連,一朝分娩來世間。哪知人間權欲多,母子尚不若路人。路人猶無加害心,一日詔令恩情絕。
到巴州的第三年,高宗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到李賢耳中。到巴州第四年,李賢三十一歲,丘神績來到巴州。他沒有帶來賜死的詔命,但是他的到來本身就是一道催命符。他一身才華,既只有被世間幽禁的份,不若早日回歸。
是年,李賢自縊。
當時正是春天,百花燦爛,萬物蓬勃……
既有女皇一枝獨秀,其余自皆成陪襯星塵。后人念之,唯有扼腕長嘆,唏噓不已。歷史已然,不能復改。章懷太子,也已化做塵土矣。
高中唯美散文篇3:月是故鄉明
是誰,在白露橫江的異鄉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樣偏執地吟出一句別有滋味的詩句來;“月是故鄉明”。簡簡單單,清清淺淺,卻一語道破了天機,解釋了我們情感與認知之間那奇妙的天平。
因為深情,所以偏執。
這就是為什么加利福尼亞更透明的陽光,萊因河畔更圓滿的月亮,劍橋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遠遠及不上家園日暮時點起的那一束橘黃的燈光。
只因這是我們所熟悉而深愛的地方。南方小城溫暖濕潤的空氣,芳草青青的校園里若有若無的花香,來來往往的人,似曾相識的臉,母親洗過的潔凈的衣裳,老師批過的嚴整的筆記……這一切都讓我們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即使將來走遠了,在異國他鄉也能滿心驕傲地懷想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綿綿的,水不秀麗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園說不上多么與眾不同然而因為自己每一日的輕輕走過而認定了她的美麗;衣服即使并不嶄新明艷可因為有了母親的撫摸而感覺得到它獨特的溫柔與芬芳。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一份深深的、濃濃的、扯不斷的情感牽系,因著這種牽系,便含著笑,含著淚,縱容了自己的那份偏執的認知。
老舍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癡癡念叨著的,還是北京。說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莊重;說人家的城市喧鬧,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讀者看著看著便要笑了,“好個明顯的地域情結嘛!”然而誰不知道,老人這一份固執的喜愛,不留情面的批評,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傾向了他從小生長的京城。因而,老舊的城墻是美的,養鳥種花的人們是美的,連那黃包車師傅的吆喝聲,也是那樣好聽的鄉音。
蕭乾的好友遠居美國,幾十年了,卻不喜歡美式的生活,仍將院子裝點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樣渴望要一顆家鄉的棗核……
因為深愛,所以偏執。
許多的美好,并非我們看不到,并非我們不愿贊美,只因為它激蕩不起心中的最深處的漣漪。正如那異國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出現李白杜甫的詩情畫意來;而許多的不完滿與平凡,也并非我們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牽系,所以便固執而不悔地愛了它,就如同母親對并不美麗的女兒,國民對并不富強的祖國。
“月是故鄉明”,詩人的聲音穿過千年的白霜與夜晚,道出了我們最不容辯駁的理由。于是,我們會心一笑。
因為深愛,所以偏執。
看過“高中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