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面對黃河的遐想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叫黃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面對黃河的遐想》,供大家參考!
《面對黃河的遐想》原文:
今天,我看到了正好是30年前11月10日的《人民日報》,該報頭版刊載了《黃河三十六年安然無恙》消息:“千百年來,黃河一遇到四、五千秒立米的洪水就決口泛濫的險惡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黃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洪水一旦沖破堤防,北可淹到天津,南可波及江蘇、安徽等江淮一帶,水災縱橫范圍達二十五萬立方公里”。讀了30年前報道黃河的新聞心生感慨,恰在前幾日到過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心中思緒起伏,浮想聯翩,思想感情的潮水就如同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涌入筆端。
我從小讀著贊美黃河的文章,唱著歌頌黃河的歌曲,一路走來,一句“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的歌詞,曾使我熱血沸騰,豪情滿懷,使我對黃河更加關注,黃河在腦海里有了更深的印記。“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叫黃河......”,唱著這深情的歌,腦海里油然而生出對黃河的一片深情。黃河,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大河”,它發源于我國的青海省巴彥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后于山東省東營市的墾利縣匯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僅次于長江的中國第二大河流。在中國歷史上,黃河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被國人稱為“母親河”。
我最初聽說過的黃河,其實就是解放前時的黃河入海口,那一帶連年決口,那時候還沒有東營,也沒有墾利縣,毗鄰黃河最近的大概就是廣饒縣,因黃河兩三年一決口,百姓的家被淹了,衣食無著,只好拉著要飯棍子,帶著老婆孩子四處乞討,那一帶的百姓都逃往了他鄉,等到河水退了再回來。聽家鄉老人們說,許多廣饒縣一帶的百姓當年遭了“渾水淹”(其實,就是黃河決口),許多人乞討到我們膠東這里,因為這,有人還編了個小典故,說是乞討的人到了我們這里,有人便問他們是從哪里來的?回答說是廣饒的。那人就說,廣饒為什么遭“渾水淹”,就是因為起的名字不好,“廣饒”聽起來就像“光澇”。從此以后,因傳說這個小典故的多了,再問乞討的人是哪里的,沒有說是廣饒的了。
到了1980年代,我到了河南當兵,多次見到過黃河,又聽說過黃河在河南決口的故事,那次決口被稱為“黃河百年來之奇變”、“空前之大災”。黃河全河決堤100多處,河南、河北、山東等6省67個縣受災,300多萬人受災,18000多人死亡。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震驚,我在想,舊中國不管人民的死活,不很好地治理黃河,使人民遭受這么大的災難。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很好地治理了黃河,再沒聽說過黃河決口,黃河一直造福于人民。
在河南當兵的時候,我剛認識了橫亙在中原大地上的黃河,當我隨部隊乘車行駛在廣袤中原的時候,我就盼望著早一天見到黃河,記得先是在鄭州流域,后來在新鄉流域,我見識了不同的黃河,那時,戰友們都很年輕,二十郎當歲,見到黃河都很興奮,剛能看到黃河的影子,就大呼小叫:“黃河到了”、“這就是黃河大橋”。聽到戰友的呼聲,接著橫亙在眼前的就是滾滾黃河,黃河大橋橫跨在黃河上,蔚為壯觀,置身于黃河大橋上的時候,我的身隨著急駛的“大解放”在奔馳,而我的心卻隨著橋下滾滾的黃河水在奔流,我腦海里的潮水在涌動。再仔細看我眼前的黃河,河面很寬,渾黃的黃河水水流湍急,不斷奔騰向前,黃河波瀾壯闊的氣勢震撼著我,漫長的黃河大橋寄托了我幾多情思和無限遐想,我在想,奔流不息的黃河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黃河流域,喝著黃河水,開辟黃土地,造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作為炎黃子孫,我終于看到了黃河。我還在想,過去的黃河曾在中原大地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今天的黃河卻給人民帶來了福祉,勤勞勇敢的人民在激流奔涌的黃河上架起了大橋,“一橋飛架東西”,給黃河兩岸人民帶來了方便,讓黃河造福于一代又一代人民。中原黃河給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現在想來,又給我帶來美好的回味。
也許我與黃河就是有緣,1984年,我所在的部隊奔赴秦嶺山區的時候,途經三門峽時,又看到了黃河,了解了大禹治水用神斧把高山劈成“入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的典故,有幸看到了三門峽大壩泄洪時的震撼景象,洪水如同數條巨龍騰空而出,頓時怒濤翻滾,濤聲轟鳴,水花飛濺,蔚為壯觀,真是“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感受到無比的震撼。在陜西當兵那陣子,曾參觀過黃河壺口瀑布,這是鑲嵌在九曲黃河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國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憑借對當年斷斷續續的回憶,留給我記憶的也只有它雄偉壯觀的氣勢了,因為那曾震撼我心靈的氣勢確實忘不了,那真顯示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宏偉氣概。
我與黃河還有過親密接觸的經歷,前些年,山東電力作協在齊河舉行采風活動,親腳踏上長長的黃河大堤,奔走在干涸的河床上的時候,不免發出了“這就是黃河啊!”的惋惜,不管怎么說,也是游走在黃河岸邊,對黃河有很深的感觸。黃河就像我經常見面的朋友一樣,在我心里已占據了重要位置。我還去過許多地方采風,都從一個側面見過黃河,它在山東流經的地域很多,大概有菏澤、聊城、濟南、泰安、淄博、濱州等許多地方,每到可觀看到黃河路段的時候,同行的朋友都會熱情地提醒著:“黃河到了”,我聽了心中就會涌起一股暖流,就會收回自己的心緒,全神貫注這條“母親河”,我在心中就會默默地說:“黃河,我們在這里又見面了。”黃河在我腦海里又會激起一片波瀾。
前幾天,受《散文選刊》與《作家網》之邀,我欣然來到“黃河入海口”采風,當我真正站到黃河口的時候,上述的一切都黯然失色,顯得都蒼白無力。因為,直到今天,我這才認識了真正意義的黃河;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黃河是那么神奇,那么有力,它造出了整個東營,造出了60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置身于黃河口,內心深處才受到無比的震撼,更讓我震撼的是,這里就是萬里黃河匯入大海的地方,這是一個無比神奇的地方,在這個奇妙的地方,我也產生了奇思妙想,于是我就想,黃河是用它的生命在流,它是帶著千年、萬年的希冀來的,帶著大海的約定和呼喚來的,攜著滾滾波濤,從遠古走來,又經過九曲十八彎,流經九省區,千回百轉,終于奔到了入海口,涌入了大海,這時的黃河,在大海里翻滾的不再是水,而是青春,是火。頓時海河洶涌澎湃,波瀾壯闊,黃河與大海緊緊握手,激情合抱,親密接吻,盡情地融入。滔滔黃流與渤海碧波交匯,黃河匯入大海的瞬間,就如同千萬條巨龍飛奔向大海,呈現出“黃龍入海”、“海河交匯”的壯觀景象,構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觀,在交匯處形成了一條奇妙的分水嶺和優美的曲線,瞬時的曲線兩邊,一邊是黃,一邊是藍,接著就相互交融,黃中有藍,藍中有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會兒就融為一體,滔滔黃河水隨大海向遙遠的地方奔去,真像古詩里所說的“奔流到海不復回”了,這就是神奇的黃河三角洲,這就是神奇的黃河入海口。這是大自然的杰作,這是天地的造化,千奇百怪,奇妙無比,大氣磅礴,氣勢恢宏,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黃河已匯入世界與永恒,黃河改寫著歷史,改寫著世界,黃河在這里譜寫出一曲氣勢宏大,令人心顫的華美樂章。
黃河用行動在告訴我們,縱有千難萬險,也要順應時勢,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奔向既定的目標;黃河告訴我們,縱有巨大的能量,也要保持謙遜,化害為利,造福人民;黃河還告訴我們,世界萬物個性不同,風格不一,都要相互包容,彼此交融,為著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這就是黃河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是黃河以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從黃河口歸來,我在細細想,黃河就是一部歷史悠久、知識浩瀚的大書,是一部展示在天與地之間的奇書,是遠古與今天的啟示錄,是我心中不朽的經典。參加“黃河口之約”采風后,我開始細細品讀這部大書,我感到書中更有我讀不懂的大深奧,它足夠我讀一生,并感到越品讀越有味,我還要像黃河之水一樣一直讀下去。我還在想,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治理黃河66年的歷史充分證明:中國人民有能力治理好黃河,使它造福于人民,黃河決口泛濫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黃河入海口之行,我受益匪淺。讀了30年前《人民日報報道黃河的消息,又引發了我新的思考,我對黃河油然而生出幾多遐想,使我對“母親河”的感情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