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的文章
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文藝理論家。他的文學接受理論是其文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長期以來學界相對較少的關注魯迅的文學接受理論。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魯迅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魯迅的文章一:那顆閃耀的名星——魯迅
歷史上溯到二十世紀初葉——全球狼煙四起,天下大亂,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稱霸一方,窮兵黷武,擴張勢力,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與此同時,舊中國風雨如磐,腐朽的清王朝氣數已盡,革命力量風起云涌。內憂外患,積弱積貧的五千年文明古國,將何去何從?在大廈將傾、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一個身穿牙黃羽衫的人猶如一輪紅日橫空出世,用手中的筆作武器拯救危難中的民族,他就是魯迅。他的出現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帶來了新的希望。
他,瘦瘦的身體,黃里帶白的皮膚,似乎如同大病初愈的病人一樣臉色憔悴,但是精神飽滿;整個人精神煥發,兩眼炯炯有神。他的頭發一根根的直豎著,沒一根是耷拉著的,都那么長,頭頂就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須——濃密極了,而且極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他習慣穿長衫,手里時常拿著一支安煙。當有人說了可笑的話,他就會發出發自內心的笑聲,爽朗的笑聲常常使他咳嗽不止。他經常在夜里寫文章,將自己對愚昧、落后的社會制度的憤慨進行控訴,他的文章反映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的心聲,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先生的文學是精神的反抗與生命掙扎的文學,是為了爭取做人的資格:生存、溫飽和發展的反叛,對生命體驗的彷徨、孤獨和絕望的掙扎。1918年5月,魯迅先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呼吁國人要“立人”就要進行思想的啟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會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戲和“吃人者”的人性弱點,從人的意識和社會制度方面對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了深深刻刻的揭露和批判,對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了血淚控訴和無情鞭撻,對沉默的國民靈魂也進行了真實的寫照。在當時那樣的社會環境下,魯迅先生敢于“橫眉冷對千夫指”,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量啊!
一支小船,若是沒有帆的幫助,是不可能駛向遠方的;一朵小花,如果沒有雨露的滋養,是不可能茁壯成長的。魯迅先生,你既是我的帆,又是滋養我的雨露,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顆啟明星!
關于魯迅的文章二:我讀魯迅
有人說他是異鄉人。
嶙峋的脊骨,生硬的線條,如紹興那一塊塊青灰色的石板路,堅硬、冰冷。
他脫下了白大褂,用鋒利的筆尖做武器,閃著凜冽的寒光,直刺敵人的咽喉,直指人心。
然而一個古老的水鄉卻沉蘊著柔美的風景。粉墻黛瓦,流水人家,糅雜著草與土的芳香,眼前的悠悠碧水,耳畔的欸乃漿聲,勾畫出一個充滿詩意,純粹柔情的紹興。
但水鄉軟玻璃似的明鏡里,曲曲折折地倒映出棱角分明,一派豪情的魯迅。那柔軟的水玻璃上折射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不,比刀更有殺傷力,“嘩”地從水中掠起,撩開了眾人的羞恥心。
曾經,也是這片柔情的水鄉,人民看見烈士的血從侵略者刀尖淌下,卻仍是一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會用血裹著的饅頭治病!
一聲吶喊,劃破了寂寥的長空,激起滿城碧波,也激起了魯迅的憤恨。
任人宰割的民族,沒有骨氣和靈魂,竟麻木地生活在猙獰和丑惡的社會之中!魯迅暴怒了!他的筆鋒直刺向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以筆的力度宣示著一個中國人的錚錚傲骨!!他最終登上了思想舞臺,向舊中國開火,他不畏懼死,也不可能在文壇中倒下,他揮舞著筆,敵人被魯迅打得滿身血痕,魂飛魄散,但魯迅還要用筆斗爭下去,深思凝重的背影,震耳欲聾的話語,振興了中華民族!也振奮了每個國民的心!!!
提起魯迅,往往會使人想起巍峨的華山,冷峻而穩重。他又似山巔上的一棵雪松,俯瞰神州。
在他的故鄉里,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文章,但在他童真的記憶里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隨江南的水波在心頭蕩漾,隨恬淡的月光濡染出寧靜的水鄉。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少年時套著銀項圈的閏土,在雪地捕鳥中遺留下小小的秕谷,還有桑葚,皂莢,覆盆子,童年的純真也不遜于筆鋒的尖銳。
魯迅在彌漫著硝煙,卻又無硝煙的戰場上浴血奮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著甘為孺子牛”,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魯迅的早逝可能與他的尖銳有關。然而魯迅的靈魂永遠在天邊微笑,他內心的仇恨在九泉之下也會與惡勢力相拼。
我認為魯迅不是紹興人,因為他的豪邁粗獷與紹興的碧波柔情不相匹配。
然而紹興翡翠似的活水配上魯迅的銳勁不就釀造成一碗浸透著紹興悠久歷史和豪氣的酒了嗎?
酒氣繞梁,千日不絕。
魯迅的的確確在水鄉紹興,那紹興不就透著靈氣和遒勁嗎?
遒勁與靈氣,就是魯迅,就是紹興。
關于魯迅的文章三: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日本回歸中國,從壽老先生到滕野先生,從長媽媽到閏土,從孔乙己到阿q,魯迅先生留下可他無限的歡笑與回憶。深深的抒情和吶喊,也許他曾彷徨,也許他曾犯下過許多的錯誤,但他永遠不怕改正錯誤。他在嚴酷的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時,以更為嚴酷,甚至可以說是近乎殘忍的態度剖析內心世界,他是一個嚴格意義的真正的人。
總忘不了魯迅先生那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文章。自然,每年的十月十九也會沉哀自己的偶像——我心目中偉大的魯迅先生!幾度誤解,幾度懷疑,幾度逃避和疏遠,終究還是回歸了。現在我們讀先生的文字,或許會覺得它過于冷峭,過于沉重,諷刺性強,“罵人”水平高,甚至有人就是沖著后者而來的,全憑好玩。的確,先生是缺乏梁秋實的閑適,林語堂的“性靈”,周作人的散談,朱自清的深情,徐志摩的詩情畫意。然而,如果那個時代只給我們留下吟風弄月的感性文字,只留下一片悠然淡漠的文人趣味,那我們又怎能體會到那個時代的黑暗?那個時代,在我們眼里恐怕只有一具時間的骸骨罷了。
是什么讓時代在進步?有人說“是經濟”。“錯!”“是精神!”是精神讓一個國家進步,是精神讓一個民族自強不息!而魯迅先生賦予我們后世的千萬子孫,正是這種義無返顧,自強不息的精神!他懷著三閭大夫般的曠世憂憤,用一支如太史公一樣的奇崛文筆去書寫黑暗,他義無返顧的理性精神仿佛一盞高高吊起的孤燈,光芒穿越了時空,一直照亮今天。記得有許多人曾問我的偶像是誰,當我毫不猶豫的說——魯迅先生是,他們竟笑我落后,腐朽,那么多的“星”不追,偏偏追崇這早已作古的風霜人。我對這樣的回答總是感到深深的悲哀。
難道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了?已經不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了?難道先生已經是文學意義上的一筆而可以輕輕帶過?已經作為一份文化遺產而被束之高閣了?當我們在喧囂中無法自拔時,一顆浮躁的心怎能容得下那充滿痛苦的靈魂拷問和鋒利的匕首投槍?看看老一輩學人:今生今世,年輕一代一定要讀魯迅!不讀他,我們無法直面繁雜的人生;不讀他,我們無法看到心靈深處的鄙陋;不讀他,我們無法守住那片高潔的精神家園;不讀他,我們無法具體而透徹的了解中華!
是的,只要先生的書在,就一定有人讀,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會綿亙不絕的傳下去。先生一直在以一種父親般的博大胸懷寬容著我們。他在等待,等待我們走出浮躁的心海,等待我們帶者一顆不沾染世俗習氣的心,去與他進行靈魂深處的對話。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魯迅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關于魯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