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感想作文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圣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以下是有關蘭亭集序的讀后感作文,歡迎參閱!
《蘭亭集序》的感想作文一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說一個故事。一代書圣王羲之,在這里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書,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于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說,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并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和同學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清晨的陽光灑進窗子,請不要用昨夜的夢拒絕她,我們應該用朗朗的讀書聲回報她燦爛的笑;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向你招手時,請不要輕易地把整個身心投入她的懷抱,我們應該友好地和她握握手;當你想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帶著喧鬧同行,靜靜的一個人,大自然才會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成了過去,現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一朵燦爛的夏花!
《蘭亭集序》的感想作文二
東晉時期的書圣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里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帶在身邊,并留下了遺囑:死后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后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當年,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當時就名滿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愛書法,是唐代頗有建樹的書法家、收藏家和書法理論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書法真品,據說先后共得到兩千二百余件。《唐會要·書法》記載:“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書鐘、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載:“嘗以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赍古書,詣闕以獻。”自得《蘭亭集序》后,更是喜歡得不得了,他在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論》時,承認自己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心慕手追”。他還在《筆意論》中談其臨摹王書心得:“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絕妙得意處:真書《樂毅論》、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畫,書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蘭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順乎事理的。
昭陵在歷史上曾經被盜過,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就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可想象出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疊疊悠遠宏麗的情景。
但昭陵還沒有正式發掘,其墓道地宮的情況現在很難全面掌握,史料對它的記載只有新舊《五代史·溫韜傳》及《唐會要·陵議》。據這些史料記載,昭陵依山鑿石為元宮(墓室),從墓道至墓室山約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門。墓室內富麗堂皇,不異于長安城的九重宮闕。墓道東西兩廂列置著許多石函,石函內裝著鐵匣,匣內裝著珍貴的陪葬品,傳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和漢代鐘繇等古代著名書法家的許多墨寶都在其中。南宋大詩人陸游作詩感嘆:“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也印證了《蘭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說法。
近來有一種說法:昭陵被盜時并未見《蘭亭集序》的蹤跡,因此《蘭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遺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兒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終被埋于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認至今未遭盜劫的唐代帝陵,這讓《蘭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撲朔迷離了。
李世民的功績和名望都是帝王當中一流的,他對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書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書勒石作品《溫泉銘》和《晉祠銘》鳳翥龍翔,意境高古,一直流傳至今,被公認是上乘的書法藝術瑰寶。他的書法藝技當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響?真本《蘭亭集序》與世傳的神龍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別?以昭陵之堅固深邃,盜墓者能將《蘭亭集序》拿走嗎?為何真本《蘭亭集序》始終沒有在世上露過面?我們還能在今天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終見到這件被人們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無上的書法真品嗎?世人至今也還在拭目以待。
《蘭亭集序》的感想作文三
讀到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語文教材上,起初只是覺得里邊的文字很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他的并沒有太多。這可能也是許多人讀書時的第一種感覺。或者說至少我是這樣的,先得覺得文章讀起來好聽,然后才會去喜歡上這篇文章,漸漸地再去更深層次的發掘文章里的精神和氣息。
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可以說第一段的景物描寫已足以把人帶入一個美好的境界了。有山、有水、有林、有竹,自然的景物給人一種超世脫俗的感覺,仿佛置身于仙境;天朗、氣清、暖陽、細風舒爽的天氣更是令人神往,文人墨客齊聚一堂,品茗賦詩,做著文人最喜好、最向往的雅事。無拘無束,暢快淋漓。
二段可以說是一個急轉彎,也是作者由此而發出自己對人生、對生死的感慨。人生是短暫的,短暫到俯仰之間,可以說白駒過隙。然而每個人處世方式卻是不盡相同,有人想把有寫東西和事物對朋友說出來,有人卻把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寄托到某些真實或虛幻的物體上來表達。在人生旅途中的取舍,在生活中的嗜好也是不同的。但人們得到東西是的歡喜,和面對命運終結時所發的感慨是相同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這是整篇文章我最感覺有意思的話,一句話,不僅道出了人生的短促,也道出了人生向往、追求、喜好、欲望最后的結局。其實擁有再多,最后還要化為塵土,與人一起與草木同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對生死的感慨,作者也起了同樣的感慨。因此也寫下了這篇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對于生死的看法,我很贊同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說法“死時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蘭亭集序中的看法我覺得有些悲觀,至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必須有所追求的,因為只有這樣,人的生活才會有更多的意義。作者寫生活i時代是亂世,并且是在思想和文化都比較閉塞的古代,文人的命運恐怕除了弄幾下筆桿子就沒別的了。但現在不同了,社會的發展進程是快速的,競爭是日趨激烈的。盡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但還是必須去“欣”一些東西的,否則必會被時代飛速旋轉的車輪所拋棄。這種拋棄我想會比“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時所發的感慨要沉重,要痛苦的多得多!文人在現代除了“文”之外還可以“武”很多的事。
把文人擴展到每一個人也是一樣,在現實社會里,有所追求,有一定的目標,然后去奮斗,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