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樹的散文800字數推薦
關于樹的散文800字數推薦篇1:學校的銀杏樹
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我們連續觀察一件事物,然后總結自己的感受。我觀察的是銀杏樹。
第一天:
學校的路兩旁種了很多的銀杏樹,碧綠的銀杏樹與銀灰色的馬路交相輝映,形成一片獨特的風景。銀杏樹的葉子很茂密,也有一些奇怪。我們所見的大多數銀杏葉都是翠綠的,銀杏葉也是如此,但與其它葉子不通的是,銀杏葉是一個扇子形的樣子,而且在葉子邊緣的地方并不是很整齊,而是像水一樣的波浪的形狀,十分的漂亮。但是不知道是什么緣故,我見到的是大部分葉子的邊緣都有一些泛黃,不知道是本身的原因還是因為害了蟲病,不過銀杏樹看起來郁郁蔥蔥的,肯定沒有生病。看到銀杏樹這么富有生機,我想我也要多吃點飯,快點長大了!
第二天: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陰沉沉的,我的心情也有些沉重,因為我的餐卡里面快沒錢了,實在是窮啊!我走在前往餐廳的路上,一邊思考等一會兒要吃什么菜,又一邊欣賞著路邊的銀杏樹。不過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兒,我覺得今天的銀杏樹并沒有昨天的銀杏樹富有生機,好像全都蔫兒了,可能是今天的太陽大哥沒露面,也可能是我心情不好的原因吧!不過我真希望我能做一棵像銀杏樹一樣無憂無慮的樹啊。突然,我覺得從天空中掉下一滴涼涼的東西落在了我的臉上,低頭一看才發現,雨滴的腳印幾乎布滿了整條路,,于是我不在慢悠悠的亂逛,踏著沉重的步伐向餐廳跑去。
第三天:小雨還在“滴滴答答”的下個不停,小巧圓潤的雨滴落在銀杏葉上,仿佛在葉子上鑲嵌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晶,整個天空都被渲染成了銀灰色的,好像一塊巨大的畫布,涵蓋了整個校園,巨大的校園仿佛是一幅新鮮出爐的水墨畫。那一棵棵銀杏樹更是透著一股靈動的美,修長的枝干,茂密的葉子,無一不彰顯這銀杏樹的魅力。銀杏樹的美是清爽的,是空靈的,它的美猶如種子一般在我的心中扎了根兒,印在了我的腦子里,揮之不去!
關于樹的散文800字數推薦篇2:來生,我是一棵樹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沐浴陽光,一半灑落陰涼,如此卑微如此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輪回”這個詞,總是勾起我心底所有細枝末節的念想。如果真的有世間輪回,來生我將不再是我,我,是一棵樹。
如果可以,我要做一棵楊柳樹,在三月的江南湖畔,紛飛我無限的情意。我要靜靜地看,看好友惜別,折下我柔軟的枝干,寄托那一聲聲的不舍與珍重;看婦人望歸,依著我強壯的骨骼,訴說那一句句的思念與期待。我要靜靜地聽,聽菱歌巧笑,聽江南小調,聽離愁別緒,聽梅子黃時雨。我要輕輕地唱,如同那些不再青澀,不再鮮艷的小令,一點一點,在歲月的沉淀中變得浩瀚和凝重,把泣不成歌的調子化作低吟淺唱,留給離人的詩。我要在風里飛揚,要把世人的話帶去遠方,帶給游子離人,帶去溫情和暖意。
如果可以,我要做一棵胡楊樹,在偌大的沙漠里,孤獨地守望。我的枝干枯萎,我沒有紅杏的嬌俏,沒有槐花的幽香,也沒有梨樹的碩果累累,我只是一棵丑陋的胡楊。我沒有同伴,在那黃沙滿天的地方,只是偶爾,偶爾才會有旅人走過,他們的皮膚都已經龜裂,手和臉都很臟,但他們的心卻很干凈,很堅定。我一直在向那些勇敢的人們學習,我的根茂密而堅韌,它們死死地抓住泥沙,讓我迎著風,站成永恒,曲折但卻堅強。我要在土里安詳,我要靜靜地守護沙漠這片貧瘠的土地,它是我一生的守望。
如果可以,我要做一棵小樹,面向陽光,茁壯生長,不蔥郁,也不茂密,但日日向陽光致敬,看地上的小花小草在陽光的照耀下,舒展筋骨,露出燦爛的笑容。于是我也笑了,我的青翠的綠葉張大嘴,努力地呼吸陽光,在陽光里一點點飽滿深沉。真的要歷經很久的時光,才能擁有歲月的痕跡,如脈絡般細致的痕跡。我要沐浴陽光,我要吮吸甘露,我要跟蹣跚學步的小孩,一起長高,一起變老。
如果可以,我要做一棵古老的香樟樹,站在道路的兩旁,用我密集的香樟葉切割大片的陽光,落下一小塊一小塊零碎的天空。我的樹干有樟木香氣,它也許會有一個洞,讓年輕的人訴說秘密,它抱起來親切溫暖,有點家鄉的味道。我要灑落陰涼,在炎炎夏日里給世界帶來一片明亮的涼意,我要老人在傍晚拿出藤椅,坐在我的身下,悠閑地閉上眼睛,想起過去的榮光。
我要做一棵樹,隨處可見,如此卑微,但又千變萬化,如此驕傲。
我要做一棵樹,如此溫柔又如此堅強。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沐浴陽光,一半灑落陰涼,如此卑微如此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關于樹的散文800字數推薦篇3:讓奉獻之樹常青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往往主重于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我覺得兩種文明的發展都源于無私的奉獻。因此,奉獻在兼顧個人利益的同時已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將自己的一生奉獻于阿里。他們以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為世人稱頌。其實還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獻,獻出自己的力量,構建社會文明的大廈。
有人認為奉獻是為了更多地索取。寓言中豬抱怨的目的也正是為了獲得人對它的贊揚。恰恰相反,奉獻的本質在于它的無私性。現在有許多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他們從不張揚自己輝煌的功績,不向國家伸手搞特殊。他們這種無私的精神,同樣是奉獻。這種奉獻更深沉,更偉大。
奉獻是積極主動的。個人的奉獻在于主觀愿望的偉大體現。豬在生存之時,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積極地勞作奉獻,死后實現同豬一樣的貢獻。因此,它得到人們更多的稱贊,同時也將它喻為勤勞、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時,它的貢獻已不僅僅是在物質上的奉獻,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獻。
現在大批的作家、文藝工作者、思想家,他們也在奉獻著自己的思維,奉獻著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這正是精神文明為經濟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見,精神力量的奉獻不可忽視。
我們常把老師的奉獻比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間最偉大的奉獻也在于此。教師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無私傳授給學生,一批批的學生成為國家棟梁而奔赴社會建設的洪流。當老師們放下手中的粉筆,滿頭銀絲時候,感嘆桃李滿天下的時候,他們才真正感觸到奉獻之后的欣慰。
奉獻不是為了索取,奉獻應是自覺自愿的。讓我們新世紀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樂于奉獻的革命洪流中,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讓奉獻這棵常青樹,永遠蔥籠、繁茂。